金菊
[摘要]文章分析了學生資料運用的問題、原因及解決措施,并以教學實踐為例,提出教師資料運用的策略:看準時機提取資料,加深文本理解;巧妙借助背景資料,深入思想表達;靈活運用拓展資料,激發(fā)閱讀興趣;補充完善選文資料,豐富課外閱讀。文章試圖探尋課外資料運用的時機與意義,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與文本對話。
[關鍵詞]資料運用;語文教學;文本對話
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有這樣的要求:“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引入資料進行學習,是一種語文能力。資料的收集與運用,打破了學生止于文本的學習習慣。學生借助資料可以將靜默的文字變成一潭活水,融入字里行間,進而入情、入境地探尋作者的創(chuàng)作本源,加深文本體驗。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資料運用
(一)學生資料運用的問題
1.資料收集問題。不少學生在資料收集過程中直接照搬語文教學參考書,堪稱勤勞的“教參搬運工”。這樣的資料內(nèi)容都對,且重點突出,但在這樣的“搬運”過程中,學生資料收集的能力并沒有得到鍛煉。更有甚者直接上網(wǎng)搜索資料,但對資料并不加以區(qū)分,不問出處,不分好壞,一網(wǎng)打盡。
2.資料選擇問題。學生收集的資料普遍呈現(xiàn)無重點、純文字的特點。學生的資料收集工作以學生的認知為基礎,他們想到哪里就找到哪里。這些資料以文字資料為主,少有圖表、視頻等其他形式的資料。
3.資料呈現(xiàn)問題。學生資料呈現(xiàn)的形式有的是長篇大論,有的是只有一兩句話。有的學生會拿出一沓打印紙,上面是密密麻麻的五號字,一遍讀下來要花很長時間;而有的學生的資料卻只有一句話,他們收集資料只是為了應付教師布置的任務。
(二)資料運用問題背后的原因
首先,教師在布置資料收集作業(yè)前,沒有提前歸類,幫學生劃分收集的區(qū)域、角度及方向,導致學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其次,學生缺乏歸類與整理的能力。學生在收集資料后,并沒有對這些資料按照時代背景、作者資料、文章寫法等進行歸類和整理。最后,目標缺失。小學生在資料收集的過程中容易缺乏目標,不知道為什么收集資料,對資料收集的目的性缺乏認可,無法明確收集資料的目的,缺少資料信息的交流。
(三)學生資料運用問題的解決措施
首先,教師要把收集資料的方法教授給學生。這些方法包括閱讀書籍、網(wǎng)絡搜索、調(diào)查采訪等。其次,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資料進行整理,并提出具體要求:資料簡化,提取關鍵信息;把有用的內(nèi)容記錄下來或做出標記;制作歸類資料卡片;盡量用自己的語言去概括,形成自己的觀點等。最后,明確資料收集的目的。教師要讓學生明確資料收集的目的,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收集資料,并適時地組織學生就收集到的資料展開交流、討論。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資料運用的策略
(一)看準時機提取資料,加深文本理解
漢民族的文學傳統(tǒng)一直是抒情與寫意相結合的,是一種“情感語言”,向讀者傳遞情緒、想象、直覺和心理感受。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巧妙地以文本為媒介讓學生透過文字與作者對話、與時代對接。在教學具有時代背景的文章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相關的時代背景資料、作者生平資料、寫作背景資料或文本鏈接的拓展資料。
以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課文為例。在教學《示兒》時,教師可以結合作者生平,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陸游之“悲”:教師通過《清明上河圖》的引入,讓學生感受繁華的汴京被他人占領的悲痛。在教學《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時,教師可以引入《七子之歌(節(jié)選)》《和平宣言(節(jié)選)》,并補充鴉片戰(zhàn)爭前一年的背景資料,讓學生在誦讀此文時不僅能感受到文字排列的特點,還能滲透其悲憤的情感;同時,教師引入《南京條約》、抗日戰(zhàn)爭、國慶70周年等相關資料,呼應課文中的“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在《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圖文資料的插入,讓學生領略圓明園昔日的輝煌,讓學生深刻地感知清政府的無能,從而激發(fā)起學生的激憤之情,讓學生揣摩課文文字背后的力道與情感。
(二)巧妙借助背景資料,深入思想表達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描述的是特定時代、特定環(huán)境下的特定畫面,距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較為遙遠。為了讓學生快速地融入特定的環(huán)境中,教師在課堂中把背景資料作為學習的內(nèi)容,有時也是需要且必要的。輔以背景資料的學習,學生可以深入文本,穿越時空與作者對話,透過文字與文本對話,真正體會蘊含在文字背后的思想或情感表達。
課文《慈母情深》寫到一本《青年近衛(wèi)軍》書價“一元五角”,并出現(xiàn)這樣的句子:“母親還從來沒有一次給過我這么多錢。我也從來沒有向母親一次要過這么多錢?!苯裉斓男W生很難在“一元五角”與“這么多錢”之間畫上等號,他們?nèi)绻I書看,其父母應該也會歡天喜地地去購買。這時,教師需要補入當時百姓生活環(huán)境的資料:本篇課文寫的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的事情,正是國家困難時期,大多數(shù)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難,“一元五角”買一本書在當時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此外,物價較低,“一元五角”的購買力在當時可以稱得上“這么多錢”。再結合文中對母親工作環(huán)境的描寫,學生就能認識到作者這“一元五角”的來之不易,自然也能體會作家筆下流淌著的真摯感情。這類資料的運用重感悟、重體驗,具有很強的主體性和深厚的人文意蘊,可以喚醒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性,建構起學生與文本的精神相約。
(三)靈活運用拓展資料,激發(fā)閱讀興趣
“資料”不僅僅是資料,它是一種學習、一種能力和一種情感,也是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工具。有了資料的補充,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有了更多的話語權,這話語權本身就是一種學習能力與財富,也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欲。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課文《太陽》《松鼠》及例文《鯨》《風向袋的制作》都是說明文。說明作為基本的表達方式,或平實或靈動,要求作者有步驟、有目的地把一個事物寫清楚、說明白。因此,說明文沒有較多的情節(jié)描寫,小學生很難真正喜歡上這一類文章。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把這類課文講成“說明書”或者“百度百科”,要通過資料的拓展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想了解、會運用說明文,習得這一類文章閱讀理解和寫作的方法。如《松鼠》一文,在教學到松鼠習性,如爬樹、儲糧、過冬時,教師可以引入松鼠有關的童話故事,讓學生比較童話與課文的表達的不同。資料的適當補充,可以讓學生明白各種寫法之間并無優(yōu)劣之分,只是要看使用的場合,讓學生在娛樂中學習、比較品讀中揣摩,使學生的學習更加趣味盎然。
(四)補充完善選文資料,豐富課外閱讀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名篇佳作,但受篇幅的限制,很多文章的呈現(xiàn)形式只能是節(jié)選。如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摔跤》選自《小兵張嘎》,《他像一棵挺脫的樹》選自《駱駝祥子》,《兩莖燈草》選自《儒林外史》。這些文章均出自名家名篇,適合學生全文閱讀。在這些名篇節(jié)選課文的教學中,教師既要側(cè)重課文的講解,又要有課外閱讀導讀的意味。以《他像一棵挺脫的樹》為例,全文未知“他”是誰,不知其名,不知其人,不曉時代,不清背景,只見其形。這樣的人物形象必然可以勾起學生無限的想象與好奇。此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全文引入,帶領學生閱讀整本書,并在適當?shù)臅r候開展一次《駱駝祥子》的閱讀交流會。
教材不僅將查找和運用資料視為一種幫助學生閱讀理解的方法,更將其看作一種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資料的引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突破教學難點,提高課堂的效率。對于學生而言,資料運用則是一種受用一生的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