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妮?王艷梅
摘 要:英語作為中職學校公共基礎必修課,在中高職升學測試中占據一席之地,為提高英語課教學質量,本文在分析中職英語課教學現狀的基礎上,通過 “互聯網+”背景下英語課教學設計案例探索分析,可以促進學生個性化教學、形成多元評價,進而提升中職英語課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升學率。
關鍵詞:“互聯網+”? 中職英語課 教學設計
課 題:本文系2019年度廣西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文化素質+職業(yè)技能”背景下公共基礎課教學模式改革研究(課題編號:GXZZJG2019B032)的研究成果。
英語作為當今世界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是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工具。相關部門提出教師應主動適應信息社會背景下英語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將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深度融合,有效實施中等職業(yè)學校英語課程的信息化教學。在中職學校招生規(guī)模不斷擴大、生源質量逐年下降的背景下,學生參差不齊的英語水平已成為教學的一個難點。當前中職學生可通過高職對口升學考試進入高等學府,繼續(xù)學習。英語作為測試內容之一,對教學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為保證升學率,一些學校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他們的教學組織形式單一,無法激發(fā)學生興趣,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依舊是教學中的矛盾點,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始終是中職學校的痛點。
一、中職英語教學現狀
(一)學生英語基礎參差不齊
隨著中職學校規(guī)模的擴大,學生入學基本處于“無門檻”錄取的狀態(tài),通過對筆者所在學校2019級學生新生入學測試摸底調查得知,72%的學生英語基礎較差,他們在單詞讀、寫方面存在困難;18%的學生英語基礎尚可;僅有10%的學生英語基礎較好?,F階段中職英語教材難度較大、內容較多,每個單元基本都會包含詞匯、語法知識和大篇幅閱讀文章知識拓展練習題等內容,但英語課程教學學時有限。教師只能根據學生實際,選取部分內容進行教學,有時為了讓基礎薄弱的學生激發(fā)學習興趣,甚至降低他們的學習的難度,這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英語教學內容與專業(yè)脫節(jié)
中職學校的英語教學實用性較差,與學生的專業(yè)學習相脫節(jié),不適應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需要。筆者學校為建筑類職業(yè)學校,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卻很少涵蓋建筑相關內容,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認知也比較淺薄,認為在職業(yè)學校掌握技能即可。
(三)大班教學,教學組織形式單一
因受師資、教學場地等教育成本限制 ,大班教學已經成為當前中職學校教學的主流趨勢,平均每個班級的學生人數在50人左右。眾所周知,英語教學的最佳狀態(tài)是1對1的交談式的學習,而大班英語教學造成教師為了兼顧整體教學效果,依舊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以課本內容為中心,以教師講解為主,把時間集中在如何將知識向學生講清楚,很少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學生掌握情況。
二、“互聯網+”中職英語教學設計
本文以英語專項教學內容名詞為例,探討基于“互聯網+”中職英語課教學設計。
(一)課前準備
教師通過對詞匯進行記性歸類、難度分級,便于教師進行分層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課前將所學內容設計成隨機抽查的小測驗,學生課前完成學習平臺上的前導測驗,教師根據反饋情況就可以確定本課學習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同時要求學生利用手機里的有道詞典自主學習自己沒有掌握的單詞,并完成教師推送的單詞范圍內自行選擇20個單詞,在平臺的作業(yè)功能區(qū)上傳20張可能描述這些單詞的圖片。
(二)課中實施
1.游戲激發(fā)興趣
利用希沃課堂活動趣味分類功能,設計3個難度等級的詞匯包現場組隊比拼,兩人一組,面向全體學生。教師鼓勵膽小或基礎差的學生先選擇難度等級,讓其他學生自主應戰(zhàn)。這既能幫助教師檢查學生課前的自主學習效果,也能讓學生有成就感。
2.教師角色轉換
隨機選擇1名學生或學生自薦,在主屏幕上播放該學生準備的圖片,讓該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組織其他學生說出每張圖片代表的單詞,再進行答案公布,共選擇3名學生扮演教師。通過學生的角色扮演,讓學生體會到教是最好的學習方法,如果想確認自己是否掌握了某項技能,通過把自己所學所悟分享出去,通過這樣的過程,提高學生掌握單詞的能力。
3.教師教學生讀寫并講解
教師就課前測驗得出的教學重點單詞,進行教讀和舉例講解。首先,教師列出幾個簡單易讀的句子,讓學生把剛學到的單詞放到句中的適當位置。其次,活化單詞。教師播放兩個短視頻,在視頻場情景中出現教師推送給學生們識記的單詞,學生通過觀察視頻,體會到單詞的運用,進一步加強記憶。視頻保存在平臺上,可供學生課后反復觀看。學生利用網絡搜索視頻,要求能夠表達或包含教師推送的單詞,教師篩選觀賞性比較強的視頻在主屏上播放。整個過程無須學生死記單詞,學生在執(zhí)行此任務時是在記和運用單詞,并且能在主屏幕上播放自己選的材料對學生來是一種榮耀,使全班學生能積極參與其中。最后,請1名學生到黑板上把今天學到的其中一個單詞畫出來,在該名學生畫出第一筆的時候,其他學生就可以開始猜。學生們在猜的過程中進一步刺激對單詞的記憶。
(三)課后總結
教師在信息化教學平臺把課前推送的升學考試中出現的高頻率名詞,以選擇題的形式設計成通關游戲,學生只有完成一關的任務才能晉級到下一關,通過這樣的“打怪”升級游戲,提高學生課外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練習的趣味性,通過信息化教學平臺,教師可以時刻監(jiān)測學生作業(yè)完成情況,對未能完成的及時給予提醒,對出現錯誤率較高的題目,在下次課上重點講解.
三、“互聯網+”英語課教學反思
通過搭建中職英語課信息化學習平臺,開展線上線下信息化教學。
首先,實現了個性化教學。中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較差,英語課程基礎也參差不齊,如果僅僅發(fā)布任務到QQ群,或布置課外作業(yè),教師很難及時監(jiān)測學生完成情況,無法及時發(fā)現學生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通過搭建信息化學習平臺,教師建好教學內容,發(fā)布學習任務,線上時刻監(jiān)測學生課前、課后自主完成情況,對未能及時完成的、完成有困難的學生予以提醒和幫助,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相比,學生在課前和課后可以隨時登陸學習平臺,完成測試或學習任務,也可以與教師及時溝通解決學習困難,滿足個性化教學,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英語課教學的參與度。
其次,實現了多元化評價。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教學,因是大班教學,教師對學生課堂學生的表現無法及時統(tǒng)計,只能通過測試給予評價,比較注重結果性評價。通過信息化教學,教師可通過課前、課后、課中三個階段學生參與情況給予評價,形成多元評價組合,通過這樣的評價方式,激發(fā)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最后,提高英語教學效果。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通過對英語課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大力推進信息技術的運用,在2019年的高職對口升學測試中,通過率達到92.3%,實現信息技術服務于教學,促進了教學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覃黎明.信息化環(huán)境下中職英語混合教學模式的探究[J].教育觀察,2019 (32).
[2]趙麗.淺析中職英語課堂教學現狀以及教學對策的創(chuàng)新與研究[J].天津職業(yè)院校聯合學報,2019 (6).
[3]張海蕓.人工智能+大數據背景下英語教學信息化現狀與對策研究——基于中職英語教師的問卷調查[J].英語教師,2019 (5).
(作者單位:廣西城市建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