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華
摘要:當下聾中學生中存一些個別現(xiàn)象,如對家長老師沒禮貌、不習慣說謝謝、自私、要求特殊待遇等等,咋看是學生還沒懂事、是小事,但究其本質是感恩能力的不足。感恩能力是禮儀能力、是生存能力,是社會競爭能力。感恩能力不強的聾生自私、不懂關心他人、易產生不良情緒,社會適能力不強;懂感恩的學生,懂禮貌、會說話、會做人,責任心強,感知幸福能力強,也能很好地適應環(huán)境。本文從在聾校中強化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入手,闡明加強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意義,探究出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以及通過德育教學、家校聯(lián)合、日常點化、回報社會等途徑,在行為和意識進行扶正和提高,以完善其人格、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
關鍵詞:聾中學生、感恩教育、意義、方法途徑
一、在聾中學生中進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急待提高的感恩意識
案例1:某個周三下午最后一節(jié)課后,在給學生發(fā)放飲品時剩一支,坐前排的一位同學直接問,這支可以給我嗎?(學生是獨生子女,在家驕橫,但剛升入初中,能這么大膽的跟新班主任提要求,是我沒想到的。)我問她,為什么要兩支,每位同學都只有一支。她很爽快地說,不是多一支嗎?將飲品舉起問同學們,這支是多的嗎?還有誰沒有呢?只有幾位同學指著我(內心很是失望呀),但我還是很欣喜地表揚了他們,感謝她們明亮清澈的眼睛里有我,能發(fā)現(xiàn)我沒有。老師一直站著上課,很累,很渴,也很想喝(前排的那位同學慢慢收起了不滿),可我不能喝,有位小學生更需呢,你們猜她是誰呀(同學們揚起了困惑的腦袋),我對著校門口舉了舉大拇指,大家都明白了,因為家長忙,陳同學的妹妹代替父母,每天放學后走二十幾分鐘來接姐姐,再陪姐姐坐公車回家,老師想表揚她,也想謝謝她。我將飲品送去陳同學……
以上現(xiàn)象在聾中學生中不少。個別聾生眼中只有自已,說話沒禮貌,不懂得照顧別人的感受,更不懂換位思考,以至做事出格,傷害了他人還不知。還有個別聾生總把自己放在弱者位置,要求被照顧,享受特殊化待遇,一天不特殊,就不習慣,不舒服。還有個別學生主觀上認為老師、家長的對他們的付出和照顧是理所當然,無需感謝的,所以平時無尊師言行,也不尊重他人的勞動,對家長也是想發(fā)脾氣就發(fā)脾氣。
2.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美國耶魯大學校長彼得·沙洛維在2014年學生畢業(yè)典禮上說“感恩,是孩子最重要的一種核心競爭力。心懷感恩的人很少妒忌他人。充滿感恩的人能更好地應對生活壓力,具有更強的抵抗力。即使在困境中,他們也能發(fā)現(xiàn)美好的東西,其他人也會更喜歡他們?!?/p>
二、個別聾中學生不懂感恩的原因
1.聾生父母的補償心理
孩子生理出現(xiàn)了缺陷,父母最是自責。出于補償心理,家長會對缺陷孩子盡量滿足,將孩子放在弱者位置,事事順著,處處護著。長此以往,聾孩子對于他人的關愛習以為常。
2.聾中學生的主觀認識不足
在一些聾中學生的主觀世界中,有些行為他們不認為有什么不妥,比如回家等家長做好吃的、比如問父母要吃要錢、比如有壞情緒向父母發(fā)泄……因為他們從小就這樣過來的,沒人說什么,也沒有因此受過什么懲罰,他們不懂得這是不對的、不可以的。
3.教育力度不夠
感恩是一種綜合能力,要從小抓起,從小事抓起,要強抓狠抓。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當學生出現(xiàn)不良現(xiàn)象、無禮、自私時要及時制止,及時教育,養(yǎng)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提高聾中學生感恩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1.德育課程,提高認識
感恩教育,是中學生德育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主要有感恩父母、感恩師長、感恩祖國、感恩社會和他人、感恩自然等幾個方面,呈現(xiàn)形式多樣廣泛,題材豐富,如各個節(jié)日、外出活動、受贈活動等等。針對這些節(jié)日和活動學校都安排有相關的感恩課時,老師要上好利用好,這是提高學生感恩意識的重要途徑。在設計課程時,要有針對性、趣味性、易操作。以貼近學生生活、道理淺顯的系列活動,讓學生辨曲直、懂是非,形成正確的意識形態(tài),養(yǎng)成感恩的良好品質。如教師節(jié)快到了,可以準備感恩師長、尊師重教系列活動,感恩師長班會活動課、制作感恩卡、制作小禮物、尊師故事、尊師演講比賽、尊師重教黑板報….,將感恩教育寄于多種尊師活動中,在校掀起尊師風,確保每位同學都參與,每位同學都有尊師意識的提升,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無細無聲”的效果。
2.日常生活,個別扶正
中國是文明古國,一直有“禮多人不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等傳統(tǒng)。但聾生同正常人交流少且直接,很多禮義他們不知道或不在意,這需要老師去發(fā)現(xiàn),去提醒。教育聾生感恩知恩,提高他們的感恩能力,還得從細節(jié)、從日常生活點滴入手,讓學生明白做人需知禮守禮、有禮有節(jié)、尊老愛幼。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xiàn)出無禮或不懂感恩現(xiàn)象時,老師應抓住教育契機,在恰當?shù)臅r機指出,對學生行為進行指正。
3.家校聯(lián)合、共同提升
個別學生感恩意識不強,主要原因還在于家庭,學生家長大多來自周邊鄉(xiāng)鎮(zhèn),文化水平不高,但愛子護子。平時家長很忙,學生卻在家玩手機看電視,閑得很。為做到持久、高效的家校統(tǒng)一的教育。老師可以通過網絡或家長會同家長分享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提高感恩意識有效的方法,如要求家長周末下地干活,帶上孩子,拍段學生勞動的視頻發(fā)回。學生做得好要及時表揚。個別學生家長在發(fā)信息時,用詞造句是欠禮貌的,老師也要及時指正,以做到家校聯(lián)合,共同提升學生感恩意識。
4.回報社會,發(fā)現(xiàn)價值
被需求、被認可是每個心靈所渴求的。聾中學生可以通過做熱心人、做好事、做義工、清潔公園、愛花護草等成為社會的發(fā)光發(fā)熱體,感受到被需要、有價值,從而做到自我提升。
感恩不僅是社交禮貌,它更是生存能力,社會競爭力,是四大教育支柱的綜合體現(xiàn),是聾中學生德育課程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提高聾中學生感恩能力,強化感恩意識,能讓聾中學生擯棄弱者心理、自強自立,會生活、愛生活、是當下聾中學生教師重要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