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改教育背景下,高中歷史課程設計與實施的重點由歷史知識教學逐漸轉變?yōu)闅v史學習方法傳授與學習能力培養(yǎng),更加強調突出學生的教學主體性以及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意識與能力。因此,文章將分析新課改教育背景下,高中歷史自主探究教學的實踐意義,并結合具體教學案例,探索其實踐技巧與策略,以期提升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的教學質量與效果,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知識與學習能力。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改;自主探究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理念及方法也應不斷更新。在新課改背景下,自主探究教學逐漸成為教育工作者重點關注的課題,其不僅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還有益于學生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學習能力的成長,因此,分析高中歷史課改中自主探究教學的實踐意義,探索其具體實踐技巧和策略,對于推動高中歷史教學發(fā)展,提升學生歷史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 高中歷史課改中自主探究教學的實踐意義
(一)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新課改背景下,進行高中歷史自主探究教學有益于學生自主探究意識以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實施自主探究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思維,給予學生更為廣闊和自由的學習和發(fā)展空間,切實落實新時期“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教育理念。通過自主探究的課堂教學方式,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索歷史和感悟歷史的學習機會,使高中歷史課程教學更符合時代發(fā)展及教育改革的趨勢,既能有效拓展學生的歷史知識視野,又能引導學生掌握科學、高效的歷史學習方法,還能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世界觀、歷史觀以及價值觀,從而實現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二)有利于課程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
在高中歷史自主探究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更加尊重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在準確掌握其個性化歷史學習需求的基礎上,弱化自身課堂教學地位,將更多的課堂教學時間及空間交給學生,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傳統(tǒng)高中歷史教學模式中,學生被動接受的問題,實現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提升。在自主探究教學模式中,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不僅是其知識和能力提升的過程,也是歷史教師了解學生真實歷史知識水平以及興趣特點的過程,這有利于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結合真實學情對課程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及方法進行針對性的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
(三)有利于學生適應新高考需求
隨著中國教育理念的不斷發(fā)展,新高考模式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歷史知識基礎,還要具備一定的學科知識融合意識,能夠靈活運用歷史學科中涉及的理論、觀點以及思維方式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實施高中歷史自主探究教學,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培養(yǎng)其探索思維,這有益于學生探究思路的優(yōu)化以及歷史問題解題效率的提升。同時,自主探究式的學習過程能夠提升學生對歷史素材的解析能力,形成多視角思考和解答問題以及在歷史學科視域下融合多學科知識的能力,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新高考的能力需求。
二、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自主探究教學的技巧及策略
(一)引入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激發(fā)自主探究學習興趣
激發(fā)學生歷史學科學習興趣是開展高中歷史自主探究教學的重要前提。教育心理學中明確指出:“興趣是學習行為和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當學生擁有濃厚學習興趣的時候,能夠自然地進行知識自主學習與深入思考,并在思考的過程中主動進行與學習內容有關的知識拓展,在遇到學習困難時,也會表現出努力探索、不斷鉆研的精神品質,因此在高中歷史自主探究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尤為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入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出趣味化、生動化、開放化的歷史教學情境,最大化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從而促進自主探究教學的開展。
以2019統(tǒng)編版必修教材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秦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課程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大型紀錄片《復活的軍團》中展示“戰(zhàn)國后期”歷史情景的視頻片段,通過“硝煙彌漫”“橫尸遍野”“民不聊生”的視頻畫面,為學生營造出“戰(zhàn)國后期諸侯紛爭、百姓流離失所”的真實歷史情景,從視聽層面增強學生對戰(zhàn)國時期歷史情景的理解與感悟。視頻播放完畢后,教師提出以下引導性問題:“如果你身處于那個年代,你會有怎樣的體會與期盼?”在問題引導下,學生自然地將自己融入教師創(chuàng)設的歷史情境中,并提出“戰(zhàn)爭停止,百姓安居樂業(yè)”的期盼。這時教師繼續(xù)提問:“你們知道是誰結束了這段戰(zhàn)亂不斷的歷史時期嗎?”對于這個常識性問題,學生能夠輕松地答出:“秦始皇”。教師繼續(xù)引導:“為什么最后實現統(tǒng)一的是秦始皇而不是其他諸侯呢?”面對這個問題學生各抒己見,提出了多種想法和觀點,學習和探索欲望被進一步激發(fā)。此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電視劇《秦始皇》中“李斯諫逐客”的視頻片段,并邀請學生根據視頻內容進行“角色扮演”,通過“情境再現”的形式,再次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一方面進一步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讓學生表演的過程中,體會秦始皇“善于納諫、廣納賢才”的人物特征,從而為后續(xù)課程內容的自主探究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從學生興趣特點出發(fā),將學生感興趣的信息技術融入課程教學中,利用視頻、圖片等生動形象的教學素材,從視聽層面創(chuàng)設出能夠激發(fā)學生情感共鳴的歷史情境,不僅提升了歷史教學的趣味性,還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奠定了良好的環(huán)境基礎,從而最大化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興趣,為后續(xù)自主探究教學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明確教學主體,構建和諧課堂,樹立自主探究學習信心
自主探究教學核心在于凸顯學生的教學主體性,一方面要使學生能夠時刻保持高昂的、興奮的情緒進行知識學習和探索,對學習和探索后得出的真理表現出驚訝甚至震驚的狀態(tài);另一方面要使學生能夠在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意識到自身知識和能力的成長,體會到自主探究學習帶來的成就感與愉悅感,對自己學習行為產生成就感與自豪感。因此,在實施高中歷史自主探究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的性格特征與認知特點,平衡師生課堂地位,營造良好的師生交流互動關系,構建和諧、民主的課堂環(huán)境,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自主探究學習的信心。
以2019統(tǒng)編版必修教材上冊第十單元第29課《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課程教學為例。教師應積極改變傳統(tǒng)歷史教學模式中,師生交流互動少,學生不敢主動發(fā)表個人見解的弊病,弱化自身的課堂主導地位,主動與學生構建“平等交流,共同探索”的課堂關系。例如:利用投影儀展示“江澤民”“胡錦濤”“鄧小平”“習近平”四位國家領導人的圖片,然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規(guī)定時間內,通過自主探究學習的方法,總結每個圖片所對應的改革開放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內容”“意義”“時間”以及“人們生活的轉變”。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教師也同步進行相同的工作,當到達規(guī)定時間后,師生雙方進行交流與討論,看看誰總結的內容最準確、最全面。在各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故意“輸給”學生,在由衷地肯定和表揚學生的同時,表示出“自己從學生身上也學到了許多知識”。
通過上述簡單的教學手段,不僅能夠顯著弱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性,凸顯學生的課堂教學主體地位,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創(chuàng)造更為廣闊空間,還能夠在“師生共學”過程中,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關系,構建平等交流的課堂環(huán)境,使學生充分體會到自主探究學習帶來的成就感與自豪感,從而樹立堅定的自主探究學習信心。
(三)調整師生角色,實施讓學引思,培養(yǎng)自主探究學習能力
在構建和諧課堂之后,教師要想進一步開展自主探究教學,就要積極引進先進教學理念,轉變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堂自主探究空間。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進“讓學引思”理念,分別讓出課堂空間與探究時間,引導學生思維,鼓勵學生自主思考與探索,在這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關于這一教學模式的實施,教師可以分別從課前預習、課堂教學等角度入手,踐行教師引導者角色職責,鍛煉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結合2019統(tǒng)編版必修教材下冊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課程內容,教師可以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基本情況(時間、地點與社會背景)”“通過互聯(lián)網調查,說一說你了解的‘一戰(zhàn)”“根據教材內容介紹,對比互聯(lián)網資料,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原因及影響”,通過為班級學生布置開放式的自主學習任務,“讓”出課前預習的時間,讓學生通過自主調查、互聯(lián)網查詢、書籍查詢、獨立思考等方式完成預習任務,初步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情況,為之后的課堂自主探究奠定基礎。
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提出:“根據你們的預習情況,說一說你的預習感受(一般為學生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了解、看法及客觀規(guī)律分析)”,通過提出這一問題,初步“讓”出課堂的空間,促使學生能夠自由表達,改變以往課堂中教師直接講解知識點的情況。此時,班級學生不乏提出疑問者,比如:“老師,我看教材介紹中除了‘一戰(zhàn)的內容,還提到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xié)約,那這就是‘一戰(zhàn)的原因嗎?,還是‘一戰(zhàn)的發(fā)生還有其他的原因呢?”,這名學生的問題十分到位,能夠直接體現出學生預習中產生的疑惑。此時,教師要進入到“引思”的狀態(tài)中,根據班級學生提出的問題,提出引導性的學習問題,比如:“關于你的問題,需要你思考以下‘三國同盟和三國協(xié)約的內容”“三國同盟和三國協(xié)約對哪些國家發(fā)生了直接影響?什么影響?”“如果沒有這次事件,列強在巴爾干半島的爭奪就不存在了嗎?”,通過這三個問題,分別讓學生正視三國同盟和三國協(xié)約自身的作用及“一戰(zhàn)”的時代背景,引導學生思維,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逐漸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是綜合因素作用下導致的,其既具有必然性,也具有偶然性?!?/p>
通過引進“讓學引思”教學理念,教師將課堂“讓”給學生,同時通過問題“引”出學生的學習思路,促使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接近歷史真相本身,更全面、客觀、透徹地理解歷史事件、探尋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形成良好的歷史綜合素養(yǎng),凸顯自主探究教學模式的重要教育意義。
三、 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改背景下進行高中歷史自主探究教學,有益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新高考需要的滿足,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歷史學習能力具有促進作用。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興趣和認知特點出發(fā),通過引入信息技術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明確教學主題構建和諧課堂、調整師生角色實施讓學引思等策略,提升自主探究教學的有效性,為學生帶來更好的學習體驗。
參考文獻:
[1]高學文.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自主探究教學的意義及方法[J].學周刊,2020(2):61.
[2]江莉莉.高中歷史課改中自主探究教學的技巧與方法探討[J].高考,2019(14):99.
[3]付炳學.淺析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自主探究教學方法[J].高考,2019(5):53.
[4]彭升.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中外企業(yè)家,2018(35):211.
作者簡介:
馬文海,山東省濟寧市,山東省微山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