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連,徐雅靜
(1.淮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2.四川外國語大學 翻譯學院,重慶 400031)
Holec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自主學習(learner autonomy)的概念,即學習者自己主動學習并對自己學習負責的一種行為能力。[1]自主學習的主體不是教師,更不是父母,而是學生自己,這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我們對于學習的傳統(tǒng)理解。Little認為,只有獨立地、有計劃地學習和自我監(jiān)控,并良好評估自己的學習者才是真正的自主學習者。[2]Dickinson認為,自主學習者自己決定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選擇學習材料以及自我監(jiān)控等。[3]由此可見,自主學習強調的是主動和責任,它在學生的語言學習中非常重要,不可或缺。
關于自主學習與閱讀能力的研究,即關注讀者閱讀活動中的自主與動機過程,絕大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閱讀理解過程中的自主意識和責任感是有效閱讀至關重要的因素。[4]這種自主意識和責任就是自主學習的有效體現(xiàn),即在文本理解過程中,讀者對于閱讀以及涉及到的閱讀文本內容的選擇自己承擔責任。有研究者記錄了自主閱讀過程中學生如何自主學習的反思案例,即通過反思來發(fā)現(xiàn)讀者閱讀活動過程中到底在做什么;讀者反思會直觀呈現(xiàn)他們是如何獨立計劃、監(jiān)控、評估和利用已知信息來達到理解所閱讀材料的目的。[5]這種常見的對閱讀過程描述的反思,能夠反映出讀者閱讀活動過程中的判斷和選擇。此外,閱讀理解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優(yōu)秀的讀者能自主的、負責任的在閱讀時謹慎組合多元資源。[6]語言學習材料的多元性是多元資源組合的物質體現(xiàn)。文秋芳也認為語言學習過程中所取得的進步與語言學習材料息息相關,即選擇合適的語言學習材料,有利于學生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7]
2000年,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頒布了《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其中對閱讀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能讀懂一般英美報刊雜志上的社論和書評、英語國家出版的有一定難度的歷史傳記和文學作品;能分析上述題材文章的思想觀點、語篇結構、語言特點和修辭手法。英語閱讀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細致觀察語言的能力以及假設判斷、分析歸納、推理檢驗等邏輯思維能力,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無疑,閱讀課程應該選材廣泛,以便向學生提供寬廣的語言和文化素材,擴大學生知識面。然而,英語專業(yè)本科生的閱讀課時少,閱讀材料相對單一,為彌補閱讀課堂教學的不足,學生需要在課外進行大量而廣泛的閱讀,這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有些學生花大量時間致力于提高閱讀能力,為什么效果卻不盡人意呢?學習主體的自主與責任是一方面,作為客體的閱讀材料,其本身的廣度和寬度情況又如何?由此,很多一線英語教師基于自主學習理論,從閱讀動機、元認知、閱讀策略等視角入手,對大學生的英語自主閱讀情況開展了一系列的調查與研究,[8-11]然而,從閱讀材料本身來進行相關探究的幾乎沒有。所以,我們有必要通過了解學生的課外自主學習閱讀材料的相關情況,以便更直觀地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解決問題。
此次研究內容是英語閱讀教師調查英語專業(yè)各年級學生課外自主閱讀以及閱讀材料選擇的真實情況,并以學生的第一手資料為切入點,進行了分組對比課外閱讀材料,包括男女生對比、實驗組與控制組對比、高低年級組對比,最終形成調查報告。
此次研究對象是筆者所在的皖北某高校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yè)部分學生,以這些學生的讀書筆記和讀書報告作為分析材料。筆者收集了曾經承擔閱讀課程的九個班級的讀書筆記和讀書報告,共計10 854篇,其中有效使用數(shù)據10 800篇。
本次研究旨在回答以下問題:第一,學生課外自主閱讀會選擇什么樣的材料?第二,閱讀材料具體內容分布情況如何?第三,影響學生閱讀材料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第四,教師有必要干預學生的課外自主學習嗎?
教師在低年級(大一、大二)中開展準實驗研究,把大一三班與大二一班定為實驗組,其余四個班級皆為控制組。教師在實驗組的課堂教學中對學生課外自主閱讀采取干預管理,即鼓勵學生閱讀各種類型的文章,然后隨機抽取一定數(shù)量樣本,對比分析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課外自主(閱讀)學習的真實語料,即學生讀書筆記和讀書報告。具體而言,即教師要求學生每周課外自主閱讀時必須完成一篇讀書筆記(字數(shù)300~500),寒暑假期間必須完成一篇讀書報告(字數(shù)1 500~3 000)。
此研究主要是調查研究和準實驗研究,以收集到的學生第一手資料作為分析問題的重要依據。整個調查包含現(xiàn)狀調查、比較調查、全面調查、抽樣調查和綜合調查?;炯夹g包括數(shù)據分析與個別訪談。本研究也包含準實驗研究,只有實驗組而沒有控制組,只有后測而沒有前測,即“僅后測實驗”。此實驗因沒有安排實際的“前測”而避免了“前測”可能給實驗帶來的干擾;又因為沒有安排實際的“控制組”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實驗研究可能出現(xiàn)的“亨利效應”①和“霍桑效應”②。教師在給學生布置作業(yè)時并沒有特意強調材料的選擇(實驗組除外),只是要求學生每周課外閱讀后至少做一次讀書筆記;寒暑假期間完成一份讀書報告;對于收集齊全的材料,學生也只以為是教師需要檢查的作業(yè),而非做研究用途。
1.英語專業(yè)學生課外自主閱讀材料總體情況
為了更好地分析對比學生自主閱讀材料選擇,我們根據閱讀筆記和讀書報告內容把學生的閱讀材料粗略地歸為以下九類:政治、經濟、科技、教育、體育、小說詩歌、社會文化、人文感悟、青春勵志,其中社會文化包含中西文化異同、英美電影電視劇觀后感等;人文感悟包含小哲理寓言故事、親情、友情、愛情以及心情日記等。平均來看,每一類所占比例大約應為11%,全部學生課外自主閱讀材料統(tǒng)計數(shù)據見表1。
表1 英語專業(yè)學生課外自主閱讀材料數(shù)據
如表1所示,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課后閱讀題材相當單一,主要集中于人文感悟和青春勵志類的文章,其中關注度最高的是友情、親情、愛情、成功、夢想、青春及人生等。小說詩歌和社會文化題材類文章總共只占了13.95%,更讓人吃驚的是,政治、經濟、科技、教育和體育這五大板塊的閱讀材料共占5.21%,與它們本應占55%的比例相差十倍之多。這也許與學生在高中階段文理分科有一定關系,畢竟英語專業(yè)學生文科生居多。但學習內容的選擇是自主學習很重要的一部分,要實現(xiàn)自主閱讀,學生必須要學會更合理地選擇閱讀材料。由此,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相對狹窄的閱讀范圍能讓學生獲得豐富多元的信息嗎?這樣的閱讀傾向會對學生將來的應試閱讀考試和實用閱讀產生認知理解障礙嗎?
2.英語專業(yè)實驗組與控制組課外自主閱讀材料分析
我們從低年級組7 182篇筆記和報告中隨機抽取了4 000篇文本進行對比分析,具體包括實驗組與控制組各2 000篇,計算各個板塊的百分比。大一三班(35人)、大二一班(34人)為實驗組,其余班級為控制組。在實驗組的兩個班里,閱讀教師課堂干預學生課外閱讀材料的選擇,即教師在課堂上不斷鼓勵學生選擇不同類型不同題材的閱讀材料,并記錄好生詞、難詞以及句型表達等??刂平M則是課堂內外沒有干預,只是要求學生保持課外閱讀習慣,具體讀什么,怎么讀,皆由學生自主選擇。我們對實驗組與控制組課外自主閱讀材料分析后形成了表2。
通過表2數(shù)據顯示,我們發(fā)現(xiàn),實驗組的學生課外自主學習所做的閱讀筆記分布與控制組有一定差異,閱讀材料略顯多樣化趨勢;然而人文感悟和青春勵志方面的閱讀材料仍占56.05%,達到總閱讀材料一半以上,體育類的材料仍只占1.3%,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性別(大多數(shù)為女生)、自身年齡和心理情感發(fā)展特點有關。而控制組學生對于政治、經濟、科技、體育四方面閱讀材料涉獵比例僅有1.56%,距44%相差28倍之多,人文感悟和青春勵志兩類閱讀材料就占了83.75%,遠遠高出了平均水平22%。
表2 英語專業(yè)低年級學生實驗組與控制組課外自主閱讀材料數(shù)據對比
Schmidt指出,某種語言形式出現(xiàn)的頻率越高,就越容易引起學習者的注意。[12]長期關注某一類主題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學生想要掌握某一方面的詞匯以及了解背景知識,就必然需要專注于某一領域;然而如果長期只聚焦某一領域,偏廢其他,就會導致失衡局面。文秋芳在調查傳統(tǒng)與非傳統(tǒng)學習方法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自我管理是對學習成績起關鍵作用的原因之一,其核心是自我反思與評價的能力。[13]但如果學生作為自主學習主體,不能做到有效自我反思與評價,那么教師就有必要幫助學生形成自我反思與評價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缺點,在閱讀課堂上進行適度干預,幫助學生選擇材料、分析材料,構建一種良性的閱讀習慣和模式。很多學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但是在自我管理方面需要提高,因此,教師可以有意識的進行課堂干預,即教學時強化多元材料的使用以及使用自主學習反饋表等。[14]李厚業(yè)也認為,教師讓大學生了解個體英語學習水平和學習材料,制訂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與自我評估,有助于他們最終成為真正的自主學習者。[15]
1.此研究對皖北某高校外國語學院學生的10 800篇課外閱讀筆記和讀書報告進行分類分析,最終發(fā)現(xiàn)了一個不容樂觀的現(xiàn)象,即學生在課外自主學習過程中所選擇的閱讀題材趨于單一化,整體偏好相似。
2.閱讀課教師在課堂上不斷鼓勵學生選擇不同類型不同題材的閱讀材料,并記錄好生詞、難詞以及句型表達等,可以影響學生閱讀材料選擇。可見,教師的課堂干預影響學生閱讀材料選擇。
鑒于教師課堂干預影響學生閱讀材料選擇,因此,教師課堂干預可以靈活啟動,這是因為大多數(shù)學生還不具備真正自主學習的能力。如果想讓學生實現(xiàn)真正有效的自主學習,提高其閱讀能力,教師就應該有所干預,幫助他們選擇更廣泛并營養(yǎng)豐富的閱讀材料,引導學生更好地自我監(jiān)控,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當然,筆者收集的數(shù)據只來源于皖北某高校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yè)學生,他們對于閱讀材料的選擇不能代表所有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喜好。但我們從中的確能看到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所以,教師不僅應當鼓勵學生開展課外自主閱讀,更應該在課堂內實施干預管理,監(jiān)測他們的閱讀內容,同時幫助他們做好自我監(jiān)控,選擇最佳閱讀材料,幫助他們逐漸形成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并使其最終成為獨立的語言學習者。
注釋:
①參見百度百科: Henry Effect,心理學上把因接受虛假信息和刺激產生了盲目的自信和積極的態(tài)度,從而表現(xiàn)出不同尋常的正面效果,稱之為“亨利效應”。亨利效應即相當于被試身上的期望效應。
②參見百度百科:Hawthone Effect,霍桑效應指那些意識到自己正在被別人觀察的個人具有改變自己行為的傾向,即實驗者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