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李君
1.2.天津城市建設管理職業(yè)技術學院,天津300134
在線課程資源設計與開發(fā)是混合教學模式設計的開始,也是決定課程教學成敗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按照《非語言溝通》教學過程中應用在線學習平臺、設備以及教育資源的不同,可將在線課程的資源分為三類:指導性資源、內容性資源、生成性資源。
1.指導性資源
指導性資源處龍頭地位,對《非語言溝通》課程設計起引導作用,根據(jù)課程的適用性及學生實際水平,教師可以制定一系列教學方案,包括教學大綱、教學重點等都能夠在在線平臺上查閱,以供學生掌握課程重點,明晰課程脈絡。
2.內容性資源
內容性資源是本節(jié)課程設計的主要部分,是在線課程內容知識的載體,內容資源設計不好將直接導致學生無法開展正常的學習活動。在《非語言溝通》課程內容設計與開發(fā)上,教師應主要遵循模塊化、任務制,將課程內容按照課程體系分為多個模塊按順序進行。例如,《非語言溝通》在線課程設計,分為在線自學、在線討論交流、在線作業(yè)等模塊的設計。在線自學包括閱讀、觀看、聽講相關在線學習平臺教學內容。在線討論交流包括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在線作業(yè)包括學生完成課后檢測,教師掌握學生學習狀況。內容資源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有: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微視頻、錄像、網絡課程、網絡公開課、慕課、微課等多種拓展性資源。多媒體教學課件中應囊括《非語言溝通》的全部內容,結合教學視頻、錄像滿足學生自主學習及對難點問題反復觀看的需要。多種拓展性資源包含了與該課程相關的知識及案例,有利于學生切實學懂該課程。
3.生成性資源
生成性資源與教學實踐聯(lián)系緊密,包括學生在線課程問題記錄、教學建議、學生優(yōu)秀作業(yè)上傳等方面,是教師及時回顧教學過程,修改教學方案的有力依據(jù)。
在在線學習模式的教學應用中,教學過程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在線學習課前的準備階段
課前準備階段,教師的主要工作包括根據(jù)《非語言溝通》的教學大綱,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并且根據(jù)需要制作相關教學視頻、錄像,并上傳至課程中心。資源下載區(qū)還將包括本節(jié)課的教學大綱、教學難點,以及相關案例等拓展資料。學生可以通過觀看教學重點,了解和預習課程學習內容,對基礎知識產生一定認知,為課程教學的開始打下基礎。
2.在線學習課程教學階段
在線學習課程教學階段是整個在線學習的主要內容,是教師與學生在線面對面的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可主要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這是一種以任務為載體,促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知識的教學方式。經過《非語言溝通》教學課程的多次實踐,可以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
(1)任務設定。教師可通過展示相關非語言溝通案例,分析非語言溝通的特點、形式功能,明晰課程教學的目標。在任務的設定中,既可以就學生的實際水平進行設計,還可以就學生的課前學習情況進行調整。綜合考慮課程難度以及知識的串聯(lián)性。
(2)任務的分析與案例演示。在設定了《非語言溝通》課程任務目標后,后續(xù)將就如何解決問題、完成任務開展教學工作。學生在本節(jié)課程的開始將進行基于多種教學資源的自主學習,因此在在線課程中,教師不但要彌補學生課前學習的不足對基礎知識進行分析講解,還將聚焦具體問題,通過生動案例演示讓學生切實理解知識,并能夠運用到相關的情景當中。
(3)任務實施與協(xié)助指導。學生根據(jù)教師對《非語言溝通》課程任務的講解及案例,通過自主或協(xié)作討論的方式完成任務要求。在本節(jié)課中的任務主要是學生需要根據(jù)課程中所學的內容,運用自主或協(xié)作討論的方式完成課后作業(yè)。即根據(jù)圖片、視頻中人物的面部表情、手勢與姿勢、外表特征、眼神、形體語言、聲音等多方面特征判斷人物的心情及所要表達的內容,作業(yè)以選擇、填空的形式開展。在任務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能夠根據(jù)后臺數(shù)據(jù)準確知曉學生的掌握程度進行協(xié)助指導,并對于理解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
(4)任務完成與總結。在線學習任務完成后,教師將結合學生該課程在線作業(yè)的完成狀況以及任務實施中的各種問題進行反饋,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對本節(jié)課程進行總結。
3.在線學習課后提升階段
不同的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吸收程度不一樣,掌握的程度也不盡相同。在線學習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在教學內容結束后反復觀看難點重點,真正做到學習提升。在《非語言溝通》課程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課前學習基礎不同以及學習能力的差異,會導致他們在任務實施的進度上截然不同:一部分學生能夠快速且較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另一部分則需要在教師的指導或同學的幫助下完成任務。針對這種學習上的差異,在線學習的教學模式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A好、消化知識快的學生能夠通過學習中心的拓展資源獲得本節(jié)課拓展的各類知識,達成學習目標并使學習能力得到提升?;A不好、吸收較慢的學生則能夠在課后利用教師制作的微視頻以及正式課程的錄像進行反復學習,從而達到真正掌握知識、鞏固所學的目的。同時課后的交流與討論也是學習顯著提升的良好方式。雖然在在線課程中提供了完善的交流與討論功能,但在《非語言溝通》的課程實踐中,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們在實踐中更喜歡用日常交流工具(微信、QQ)進行討論,因此教師可以建立相關的討論群用于課程的討論交流。并在課后上傳學生的優(yōu)秀作業(yè)以供參考,同時讓學生之間交流學習經驗。在線學習課程結束后,教師應就課程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學習狀況進行反思,調整教學方案,開始線下學習課程的設計。
線下課程的設計與開發(fā)是基于在線學習結果的教學設計,是對《非語言溝通》在線學習后進行的檢測、補救、鞏固、提高的過程,在線下課程設計與開發(fā)的過程中不再進行基礎知識的教學內容,而是對于教學內容進行深化的過程。
在線下學習模式的教學應用中,教學過程以檢測、補救、鞏固、提高為主要目的,教學過程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線下學習課前準備階段。教師主要依據(jù)課后作業(yè)中學生完成的反饋,進行查漏補缺,實例分析,開展形象的多種練習方式,幫助學生徹底理解課程相關內容。學生主要將在在線學習中仍無法解決的問題,帶入線下學習進行解決。
2.線下學習課程教學階段?;谠诰€學習結果的線下學習課程與傳統(tǒng)課程有較大的差別,教師應以問題為導向,切實解決學生們在《非語言溝通》中的問題,仍采用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方式。
(1)任務設定。教師可基于在線學習結果進行線下學習內容的任務設定,就學生們在分析人物的面部表情、手勢與姿勢、外表特征、眼神、形體語言、聲音等多方面的難點問題,進行相關情境設計,幫助其對內容的理解,并對所學內容予以強化。這部分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也可以超越學習目標或達成學習目標之外的其他方面(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提供學生不會學時的學習策略、方法或指導)。
(2)任務的分析與案例演示。在設定了《非語言溝通》線下課程的目標任務后,后續(xù)的教學工作將就學生的學習情況來決定,可能涉及影響學生學習的各個方面。教師不但要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要就情況進行補救、補充或鞏固提高。通過現(xiàn)實案例演示讓學生具有直觀的感受。
(3)任務實施與協(xié)助指導。在《非語言溝通》線下學習課程中,學生根據(jù)教師對本節(jié)課的課程要求完成任務獲得知識。例如: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進行角色扮演,期間只能使用身體語言而不能說話。選擇一個情景和一些抉擇,由組員們即興創(chuàng)作其他內容,并且表演不能超出情景。充當觀眾的學生可根據(jù)日常非語言信息的經驗來猜測或推測表演的內容并回答一系列的問題。比如,根據(jù)身體語言猜測臺上描述的是什么情景,每個表演者之間是怎樣的關系,有什么問題困擾著整個小組等等。教師就這些問題進行協(xié)助引導,并讓學生們直觀地理解非語言溝通的魅力。
(4)任務完成與總結。線下學習任務完成后,教師將結合在線學習與線下學習的混合教學模式,就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反思、總結并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模式進行調整。
3.線下學習課后提升階段。線下學習并非是傳統(tǒng)教學,它是基于在線學習結果的線下學習。在線下課程后,學生仍能夠通過在線學習的方式進行鞏固提升,以達到個性化的成長。不同的學生適合不同的學習方式,在線學習與線下學習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基本能夠滿足學生課后提升的需要。
在《非語言溝通》課程的混合教學模式中,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評價設計,結合學生的學習質量以及學習成果進行評價與考核。評價的內容不僅是在線作業(yè)成績,還包括在線課程學習狀況(課前預習情況、課中任務完成情況)、線下課程參與度等。在《非語言溝通》課程中,在線學習可以采取階段性評價方式,每完成一部分的學習,就安排一次階段性任務進行考核,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線下學習可以采取綜合性評價的方式,在學生學完該課程后以一個綜合性的角色扮演實踐活動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在評價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及時反饋有助于學生學習的提升。
在《非語言溝通》課程實踐中,印證了在線學習與線下學習的混合教學模式對于提高學生興趣、改善學習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顯著成效,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課下學習的積極性顯著提高,并開始主動地學習相關內容,且不僅僅局限于課程包含的教學內容。在課程上線的48小時內,《非語言溝通》基礎課程的點擊率已達2000人次,相關多媒體教學課件下載次數(shù)已達1000人次,就連課程的拓展內容平均點擊量也在百次以上。
2.相比傳統(tǒng)課堂學生沒有問題,提不出問題的狀況,在線學習與線下學習的混合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課堂中的目的性更加明確,能夠就課程提出自己的問題,并就這個問題認真思考。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了穩(wěn)步地提升。實踐證明課后作業(yè)的難度和正確率都有了明顯的提高。
3.學生無論是階段性的測試還是綜合性的成果較以往都有了實質性的飛躍,實踐能力也有相應的提高。
在《非語言溝通》的課程實踐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教師進行反思研究。
1.保障混合教學模式的問題。通過對課程的反復實踐,教師們發(fā)現(xiàn)課程資源不但要完善,還需更具針對性。教師對混合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設計能力至關重要,需加強教師在這方面的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學生在課下的學習還需學生在課堂上的思考、合作、創(chuàng)新等。
2.教學方法、內容設計創(chuàng)新問題。本研究以《非語言溝通》這節(jié)課開展教學實踐,針對其他的課程是否取得相同的成效還不得而知,但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需進行重新設計。
隨著網絡的普及,在線學習與線下學習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已經成為高校改革的重要發(fā)展方向,《非語言溝通》的課程實踐,僅僅是一個開始,還有諸多問題等待廣大教師們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