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德林 馮艷麗
(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西屯中學 甘肅平涼 744403)
課前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良好的課前導入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好奇,為課堂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在交互式課堂上,教師要重視課前導入的重要性,根據(jù)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趣味性的導入,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初中語文《看云識天氣》這篇課文時,教師提前備課,在深入教材、明確本課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運用線上資源,設計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教學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起來,用語言引導學生:“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有沒有發(fā)現(xiàn)一些奇怪的自然現(xiàn)象,如下雨前燕子會飛得很低,螞蟻會開始搬家,就連小魚都喜歡在水里露頭呼吸。你們想過這是為什么嗎?”這樣趣味十足且與生活聯(lián)系密切的問題可引發(fā)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解決上述問題后,教師可以繼續(xù)用問題引導學生,如“那你們還有沒有別的可以預測天氣的方法?”,并留給學生幾分鐘時間討論,再引出《看云識天氣》這篇課文,借助多媒體課件展示各種云彩、天氣的圖片,讓學生猜一猜其所代表的天氣。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改善傳統(tǒng)、枯燥、單一的語文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實踐教學中,課堂提問是師生互動最常用的教學方法。許多教師通過課堂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和互動。然而,由于一些教師對提問的方式和時機把握不好,學生往往對教師的提問漠不關心。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教師有必要設計出有效的問題,且安排在最好的時機。時機的掌握是設疑過程中關鍵的一環(huán)。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充分運用新課程理念和教材文本,在重難點處設計富有啟發(fā)性、引導性且能激發(fā)學習興趣的問題,讓學生自覺參與問題探討。例如,在教學“開元盛世”這一重點內容時,教師可以設問:什么是“開元盛世”?為什么會出現(xiàn)“開元盛世”的局面?如果你是唐玄宗,你會采取哪些措施?在重難點設疑,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引發(fā)師生互動,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良好的師生關系會讓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對其社會能力及創(chuàng)造性的提升也有很大影響[2]。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意味著教師對學生的承認,對學生人格的尊重。教師要對所有學生公平對待、一視同仁。在師生交往過程中,尊重、理解學生,寬容地對待學生,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前提,更是師生溝通的關鍵。只有教師尊重學生,學生才會尊重教師??傊?,教師要像父母、像朋友一樣真誠地對待學生,愛護學生。只要付出了真心,良好的師生關系就一定能建立起來,有效的師生互動就一定能實現(xiàn)。例如,在《最后一課》的教學中,由于課文的主題比較嚴肅,加上師生關系平時較緊張,很多學生十分害怕回答教師的問題,甚至有些反感教師,課堂氛圍“死氣沉沉”。為了緩和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可以在上課時給學生講一個有趣的故事,如以“一個經常逃課的孩子”為主題等,使用簡單、有趣的開場白,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緩解學生對老師的恐懼和厭惡,促進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
在課程結束后,師生都應及時反思。反思時,教師要找出教學上的成功與失敗。肯定自己的成功,可以鼓勵自己再創(chuàng)新招;找出自己的失誤,可以及時改過,另尋出路,完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學生在課后也應及時反思,和小組成員一起分享得失,就在課上理解不夠透徹的地方及時、主動向優(yōu)等生或教師請教,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之,教師要把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中,不斷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通過合作、探索、思考,讓學生獲得知識,拓展思維,提高學習能力[3]。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交互式課堂教學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師生之間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在師生合作、交流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水平能得到相應提高,學生的發(fā)展也會更加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