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 唐明華
【摘要】 目的 探討心臟性猝死(SCD)應用心電圖的臨床價值分析。方法 40例心臟性猝死死亡患者作為研究組, 選取同期40例心臟性猝死已治愈患者作為對照組, 兩組患者均采用心電圖相關檢測, 比較兩組患者心律失常情況(室性相關心律失常、房性相關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缺血、ST段降低、ST段持續(xù)壓低情況。結果 研究組患者室性相關心律失常發(fā)生率82.50%、房性相關心律失常發(fā)生率72.50%及兩者均有發(fā)生率35.00%均高于對照組的50.00%、37.50%、10.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心肌缺血發(fā)生率80.00%、ST段降低發(fā)生率82.50%及ST段持續(xù)壓低發(fā)生率65.00%均高于對照組的37.50%、40.00%、22.5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心臟性猝死患者采用心電圖相關監(jiān)護, 能夠明確其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心臟異常情況, 因此, 能有效用于心臟性猝死疾病的診治中, 提高治愈率, 減少死亡發(fā)生, 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及研究價值。
【關鍵詞】 心臟性猝死;心電圖;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價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4.016
心臟性猝死主要指的是急性癥發(fā)作1 h內, 出現意識喪失特征相關心臟引起自然死亡[1]。心臟性猝死發(fā)病主要為
1 h以內, 其主要特點為死亡意外、自然死亡及急驟死亡, 嚴重危及患者生存質量[2, 3]。因此, 臨床需要加強其臨床監(jiān)測及預警, 以降低死亡率。本研究主要對本院2017年1月~
2018年12月診治的心臟性猝死80例患者應用心電圖監(jiān)護的臨床價值進行分析,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心臟性猝死死亡患者40例作為研究組, 選取同期心臟性猝死已治愈患者40例作為對照組。研究組男23例, 女17例;
年齡52~85歲, 平均年齡(66.54±9.57)歲;18例冠心病,
17例高血壓, 9例糖尿病, 6例心肌病。對照組男22例, 女18例;年齡53~86歲, 平均年齡(65.54±9.34)歲;16例高血壓, 19例冠心病, 10例糖尿病, 5例心肌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主動配合者;排除標準:精神心理病患者, 嚴重的肝腎功能患者, 資料不完整患者?;颊呔炇鹬橄嚓P同意書, 本研究均經過醫(yī)學倫理會批準。
1. 2 方法 所有患者進行肝腎、血脂及血糖等相關檢查, 并重視患者血壓、心率等指標的監(jiān)測, 采取24 h的心電圖動態(tài)監(jiān)測并詳細記錄, 建立靜脈通路, 結合患者情況可予以吸氧及急救藥物、抗血小板相關聚集干預治療, 同時合理搭配患者飲食計劃, 心電圖監(jiān)測完成以后, 結合記錄數據分析患者心臟異常情況。
1. 3 觀察指標 記錄比較兩組患者心律失常情況(室性相關心律失常、房性相關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缺血、ST段降低、ST段持續(xù)壓低情況。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
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心律失常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室性相關心律失常發(fā)生率82.50%、房性相關心律失常發(fā)生率72.50%及兩者均有發(fā)生率35.00%均高于對照組的50.00%、37.50%、10.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心肌缺血、ST段降低、ST段持續(xù)壓低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心肌缺血發(fā)生率80.00%、ST段降低發(fā)生率82.50%及ST段持續(xù)壓低發(fā)生率65.00%均高于對照組的37.50%、40.00%、22.5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心臟性猝死屬于心內科高發(fā)病率疾病, 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安全[4]。臨床相關研究發(fā)現, 通過對心臟性猝死疾病進心電圖監(jiān)護, 明確其心臟異常情況, 能有效降低心臟性猝死, 具有重要臨床價值[5, 6]。因此, 本研究主要對心臟性猝死80例
患者采用心電圖相關監(jiān)護結果情況進行分析, 以期為臨床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本研究中, 研究組患者室性相關心律失常、房性相關心律失常及兩者均有發(fā)生率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心肌缺血、ST段降低及ST段持續(xù)壓低發(fā)生率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心臟性猝死疾病患者采用心電圖相關監(jiān)護, 能夠明確患者心臟異常情況, 對于提升患者臨床療效具有積極意義。原因分析考慮可能為, 心臟性猝死疾病通常為多因素作用發(fā)病, 患者會突發(fā)猝死癥狀, 1 h以內出現死亡, 其中心律失常為心臟性猝死發(fā)病直接原因, 室性相關心律失常最多見[7, 8]。而對于心臟性猝死疾病最佳心臟復蘇時間是10 min以內, 通常采用藥物治療方案, 但患者遠期療效不理想, 所以常采用心臟復律除顫器植入以治愈疾病。心臟性猝死臨床通常會采用心電圖相關監(jiān)護, 以減少不良事件發(fā)生, 預警意義比較高。并且, 心電圖監(jiān)護臨床應用高, 其操作比較簡單, 重復性比較好, 隨訪監(jiān)測比較方便, 臨床應用優(yōu)勢顯著。受樣本量、時間等影響, 關于心臟性猝死疾病患者采用心電圖相關監(jiān)護的深入檢驗, 有待再臨床研究予以證實[9, 10]。
綜上所述, 對心臟性猝死患者采用心電圖相關監(jiān)護, 能夠明確其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心臟異常情況, 因此, 能有效用于心臟性猝死疾病的診治中, 提高治愈率, 減少死亡發(fā)生, 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及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 吳雪飛, 連子亮, 趙麗娜, 等. 兒童心臟性猝死心電圖分析. 河北醫(yī)藥, 2017, 39(19):2968-2970.
[2] 楊亞萍. 動態(tài)心電圖記錄1例冠心病患者心臟性猝死專題報告. 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 2019, 3(1):191-192.
[3] 商魯翔, 程新春, 李瑞, 等. 住院患者心臟性猝死與室早負荷的相關性研究. 臨床心電學雜志, 2018, 27(5):350-353.
[4] 李艷, 秦曉偉. 心臟性猝死前心電圖檢查及臨床意義分析. 中國校醫(yī), 2018, 32(2):137-138.
[5] 彭宇程, 黃啟祥. 心臟性猝死一級預防患者埋藏式心臟轉復除顫器植入后的隨訪研究. 嶺南心血管病雜志, 2017, 23(4):405-408.
[6] 王春光, 羅興才, 要彤, 等. 心率減速力及連續(xù)心率減速力對冠心病心臟性猝死的預警價值. 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 2017, 33(3):244-247.
[7] 李文霞, 劉麗文, 王靜, 等. 2014年歐洲肥厚型心肌病診斷和管理指南心臟性猝死風險評估模型臨床應用評估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危險因素的預測分析.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17, 45(12):1033-1038.
[8] 劉剛, 馬芳芳. 碎裂QRS波和心臟性猝死相關性的研究進展. 實用心電學雜志, 2016, 25(4):240-243.
[9] 方丕華, 李曉楓. 心電圖對心臟性猝死的預警價值. 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0(6):9-12.
[10] 鄭煒平, 陳鋒, 李峰, 等. 心臟性猝死相關疾病診斷及預警心電圖再評價. 實用心電學雜志, 2015, 24(6):7-16.
[收稿日期:2019-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