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叢
摘要:伴隨經濟全球化、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深入發(fā)展,國際交往日益頻繁。與此同時,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促使中外貿易往來愈加頻繁,國際化大環(huán)境下的合作和交流已成為諸多產業(yè)發(fā)展的主流模式。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陜西西安在打造新一線大城市中,承擔著傳遞陜西形象和文化的使命。語言作為國家的文化載體,對國家的文化傳播具有重要作用,高等院校英語類課程在中外語言和中國文化的傳播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以我國陜西新形象為代表,分析陜西新形象在高等院校英語類課程中的傳播,并提出實踐措施,旨在將英語教學和陜西新形象的傳播有效地結合在一起,講好陜西故事,推動高等院校英語類課程的進一步發(fā)展。
關鍵詞:陜西新形象 高等院校 英語類課程 傳播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1—0181—02
在全球一體化發(fā)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逐漸加強,經濟往來越來越密切,英語作為國際市場中通用的主要語言,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對國內英語類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逐漸意識到加強英語類課程教學的重要性,因此在新課改的基礎上,對英語類課程的教學方式不斷優(yōu)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英語水平,但是由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著重講授西方文化,忽略了本土文化的傳播,導致部分學生對本土文化了解較少,影響了我國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
一、陜西新形象的相關概述
(一)陜西新形象的概述
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陜西地區(qū)的經濟開放進程不斷加快。加快綜合交通樞紐的建設,打造國際商貿交通中心,便于國內外經濟貿易的往來。陜西新形象構造的主要方向包括公共形象、文化形象、城市形象、旅游形象、投資形象和塑造陜西人六方面新形象。其中文化新形象主要是對陜西地區(qū)的文化歷史進行深入挖掘,通過陜西的文化特產打造特色的文化品牌,對陜西新形象進行大力宣傳,讓更多的人認識陜西、愛上陜西,體會陜西人的熱情和陜西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速度。
(二)陜西新形象在英語類課程中傳播的意義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我國經濟地位在國際市場中逐漸提高,與國外的文化交流和經濟往來的次數逐漸增加。
因為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所以英語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發(fā)展,并且成為教育領域中的重要教學學科之一。西方文化在我國各領域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帶來了挑戰(zhàn)。我國領導人曾在多個場合中講到文化對于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性,陜西新形象作為陜西地區(qū)獨有的文化內容,具有該地區(qū)獨有的文化特點,同時也是我國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將陜西新形象融入高等院校英語類課程的教學,既豐富了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又傳播了陜西新形象的文化特色,將中西文化進行了有效結合,實現多元化的英語教學,使學生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進一步了解國內的文化歷史。[1]
(三)陜西新形象在英語類課程中傳播的基本原則
1.堅持開放性和批判性原則
西方文化的傳入,影響了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诖朔N情況,英語教師在將陜西新形象引入課堂時,需要引導學生對我國文化有正確的認知,并客觀對待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通過了解陜西新形象,學生能夠增強對我國文化的自豪感,同時能對西方文化進行借鑒性的學習。
2.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
由于陜西新形象涉及的范圍比較廣,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課程的具體內容,選擇性地引入,讓學生由淺到深地認知陜西新形象,體會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3.堅持建構性原則
在英語類的課程教學中引入陜西新形象,需要激發(fā)學生學習我國文化的興趣,使其樂于了解陜西新形象,并將其與西方文化進行科學的對比,正確地對待中西文化的差異。[2]
二、陜西新形象在英語類課程中的傳播現狀
陜西新形象是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落實中形成的,符合我國文化發(fā)展的要求。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英語類課程的教學得到教師的高度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英語理論知識和西方文化背景進行了較為具體的講授。雖然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融入了陜西新形象的相關內容,但是整體的中國文化傳播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陜西新形象在英語類課程教學中的傳播不到位,并且在傳播過程中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國家文化意識形態(tài)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不能對中西文化進行明確的區(qū)分;另一方面則體現在高等職業(yè)院校英語類課程的教學目標上。高等院校的主要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實用性人才,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為主要目的,因此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陜西新形象傳播的重視程度不高,進而降低了實踐性。以上問題的存在無疑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大挑戰(zhàn),需要教師積極探討陜西新形象在英語類課程中的具體實踐方法。
三、陜西新形象在英語類課程中傳播與實踐的具體方法
(一)改革英語課程設置
在高等院校中,對英語類課程進行改革,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增加跨文化英語課程的教學,開設關于中西方文化的教學課程,主要講解中西文化各自特點。我國文化源遠流長,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入陜西新形象的內容,才能使學生對陜西的經濟、文化發(fā)展有進一步的了解。此外,幫助學生養(yǎng)成國際文化意識,使其客觀對待西方文化,并加深對國內文化的學習。通過英語課程的教學了解陜西建立國際交通樞紐的重要措施,分析陜西地區(qū)在國際經濟往來中的重要地位,并在對外交流時,向國際友人傳播陜西新形象。[3]
(二)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
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方式以單詞、句型為主進行教學,關于文化教學的內容少之又少,此種情況不利于我國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英語雖然是國際通用語言,應用范圍廣泛,但是漢語在國際交流中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在國際交流中傳播我國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提高我國的影響力。陜西新形象是近幾年提出的,是對陜西文化的進一步優(yōu)化,因此在英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需要進行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增加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內容。以陜西新形象為例,在教學中,將陜西新形象中的文化內容通過多媒體設備中的圖片或者視頻進行展示,使學生體會到陜西地區(qū)的變化,對陜西文化全面了解。在教學中凸顯陜西地區(qū)在對外交流中的重要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