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感性的經驗具有片面性和暫時性,離開了特定的客觀對象和客觀條件,狹隘的經驗顯然不能分析和解決所有的實際問題。[1]高校輔導員隊伍在工作中應注意避免陷入“經驗主義陷阱”。這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要求,是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yè)化職業(yè)化的發(fā)展要求,也是輔導員個體對自己負責對學生負責的內在要求。只有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辯證地對待過往經驗,深入學生群體開展調查分析,堅持理論學習結合實踐創(chuàng)新,才能避免陷入“經驗主義陷阱”。
關鍵詞:輔導員;經驗主義;實事求是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伴隨著與各種錯誤思想傾向的斗爭,其中影響最大的兩種錯誤思想傾向是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這兩種思想均是黨內主觀主義的具體表象。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一直堅持著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同這兩大錯誤思想傾向做斗爭。高校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2]所謂“經驗主義陷阱”即輔導員個體在實際工作中,下意識地運用過往經驗特別是成功經驗,忽視實際情況,套用解決目前面臨問題的現象。當今輔導員所面對的新時代大學生個性獨立,追求自我,所處的時代快速發(fā)展,日新月異。不斷變換的新形勢要求高校輔導員需要時刻注意避免陷入“經驗主義陷阱”。
一、陷入“經驗主義陷阱”的表象
具有豐富輔導員工作經歷的“老輔導員”陷入“經驗主義陷阱”的具體表現為:他們迷信經驗,往往抱著經驗不放,將以往的方法毫無選擇性地一貫堅持,所謂“過去是怎么做的,現在就應該怎么做?!比菀赘行缘匕炎陨淼墓ぷ鹘涷灝斪稣J識和解決一切問題的出發(fā)點,他們容易沾沾自喜于一孔之見和一得之功,“把局部成功經驗誤認為是普遍真理?!盵1]
工作時間不長經驗缺乏的年輕輔導員陷入“經驗主義陷阱”的具體表現為:一昧地遵循前輩、同事的觀點,亦步亦趨地堅決徹底地將他人的或者自己先前成功的經驗完整的套用過來,沒有思考,忽視實際,生搬硬套,“堅決貫徹”,所謂“延續(xù)學院優(yōu)良傳統(tǒng)”之行為。
本文所說的,在輔導員工作中容易出現的經驗主義錯誤,其現象未必是輔導員的主觀想法和客觀實際絕對的隔離,使之毫不相干,或者”有意而為之“,否則也不能稱之為陷入“經驗主義陷阱”之說。問題的關鍵在于主觀認識和客觀實際是如何結合的?是辯證的內在結合,還是形而上學的表面結合。[1]很顯然,陷入“經驗主義陷阱”的輔導員屬于后者。
總的來說,他們都是不唯實的,是實事求是的反面,都是主觀主義者,把已有的感性經驗作為可靠的僵化的認識,作為解決實際問題的出發(fā)點,而忽略客觀事實,沒有調查實際情況,沒有深入學生群體中去。
二、陷入“經驗主義陷阱”所產生的后果
對于學生而言,輔導員以主觀經驗取代了學生的主體性,忽視學生個體差異和實際需求,這將會造成師生關系淡漠疏遠,學生拒絕與輔導員溝通交流。學生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被扼殺,造成學生對大學生活失望,產生內心抵觸輔導員工作的現象。學生成長成才質量下降,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對于輔導員本人而言,不深入學生群體,將會造成輔導員對學生情況缺乏足夠掌控。把片面性、暫時性的感性經驗簡單地與現實情況“對號入座”極易導致盲目性的實踐錯誤,這種錯誤可能也是難以察覺的,因為思政教育工作本就具有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特點,其效果存在隱蔽性、潛伏性、長期性。我們往往把工作如期順利的開展當做成功的代名詞,卻不事后調查學生的實際反響,反思活動效果,這種行為觀點害人害己,最是要不得。套用過往經驗、缺乏主動思考同樣容易滋生消極倦怠的工作態(tài)度。無法與時俱進,思想僵化,其自身職業(yè)能力上升空間受限,成長速度緩慢,也進一步影響輔導員的職業(yè)發(fā)展道路;
對于學院整體而言,一旦全體輔導員隊伍陷入其中,或者對學院學生工作具有影響力的“老輔導員”陷入其中,那么輔導員隊伍的專業(yè)化職業(yè)化進程將陷入困境,輔導員隊伍將缺乏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那些個別沒有陷入其中的輔導員也會被沉悶的局面所扼殺其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學院學生工作整體局面也許很“穩(wěn)”,面上看,各項工作有條不絮的開展,沒有出現任何錯誤,學校安排的各項工作也能有效完成,獲得學校相關部門的一致好評。但是深度挖掘,仔細分析發(fā)現并不存在創(chuàng)新性的亮點或者相對以往產生某些方面的進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也因為育人效果的長期性、潛伏性特點而被忽視。學院育人工作停滯不前。
三、輔導員避免陷入“經驗主義陷阱”的對策
新形勢下,輔導員的工作要避免陷入“經驗主義陷阱”,這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要求,是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yè)化職業(yè)化的發(fā)展要求,也是輔導員個體對自己負責對學生負責的內在要求。只有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辯證地對待過往經驗,堅持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改進創(chuàng)新相結合;堅持深入學生群體開展調查工作;加強理論學習,樹立終身學習觀念,才能避免陷入“經驗主義陷阱”。
(一)堅持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改進創(chuàng)新相結合
經驗是認識的開端,對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性[3],但經驗不是普遍真理,要辯證對待,絕對不能形而上學的表面結合、“對號入座”。輔導員在工作中要認真總結經驗,多與前輩、同事交流、借鑒經驗。要抽取過往成功或失敗經驗中的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理論,去除暫時性和個別性的內容,把握其本質和精髓。把感性的經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提煉到理性認識,之后把理性認識能動地實現向實際的辯證回歸,領悟理論與實際關系的辯證性和復雜性,這就是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
改進創(chuàng)新要求輔導員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理論聯(lián)系實際,把實際情況作為解決問題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探索中實踐,在實踐中總結,在總結中反思。要體現時代特色,關注大學生問題,傾聽大學生呼聲,把握大學生成長成才規(guī)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積極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新辦法,努力體現時代性,把握規(guī)律性,富于創(chuàng)造性,增強實效性。[4]
(二)深入學生群體,做好調查工作
輔導員面對的社會環(huán)境在改變,學校、學院情況也在改變,學生身上烙有時代的印記,同一時期的大學生也因為成長環(huán)境的不同而存在巨大的差異性,即使同一個學生在不同的成長階段也存在著差異,這要求輔導員必須實事求是,深入學生群體進行實際調查?!皼]有調查,沒有發(fā)言權”,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明確提出:“必須努力做實際調查,才能洗刷唯心精神?!盵5]所謂本本主義即教條主義,它和本文所說的經驗主義都是唯心主義的具體表象,都是脫離實際的不唯實的。唯有實事求是,深入學生群體,深入開展細致調查,了解學生需求呼聲和存在問題,才能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同時,一個工作如期順利地開展也不代表著此活動育人工作效果顯著。要避免盲目沉溺于事務性工作和過于追求建立所謂“特色工程”“亮點工作”,應當把追求育人效果落到實處,真正把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作為行動的目標。為此,每做完一個工作還要深入學生群體,做好細致調查,傾聽學生反響,了解活動效果,只有在不斷地反思總結和提煉中,感性的經驗才能被抽取出理性的認識,并辯證地運用于工作當中。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就是在解決問題。[5]
(三)加強理論學習,樹立終身學習觀念
在《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yè)能力標準(暫行)》中關于輔導員職業(yè)守則,明確提出終身學習的要求:“堅持終身學習,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主動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方法及相關學科知識,積極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參與社會實踐和掛職鍛煉,不斷拓展工作視野,努力提高職業(yè)素養(yǎng)和職業(yè)能力?!蓖瑫r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2],其政治面貌必須是中國共產黨黨員。作為黨員需要發(fā)揮模范帶頭作用,為了保持黨員的先進性,這要求輔導員必須加強理論學習,與時俱進,準確把準時代脈搏,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做到主動學習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最新成果,保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提高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指導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
終身學習不僅僅要求我們要時刻加強理論學習,終身學習也是一種工作態(tài)度。要堅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主動思考,深入研究,即使要布置開展的工作已經是常規(guī)性質的傳統(tǒng)工作,也要工作態(tài)度謹慎細致,面臨環(huán)境認真分析,活動安排科學布置。研究客觀實際,根據實際情況針對性地科學地開展工作并且在實踐探索中不斷總結反思,對于“老輔導員”還是年輕輔導員都要謹記。時刻保持一顆學習的心,不消極不懈怠,深入分析,實事求是,反思總結才是終身學習的精髓,這就是所謂重復的事情用心去做。在長途漫漫的職業(yè)生涯中通過保持一顆永遠學習的心,保持活力和激情,保持思考和創(chuàng)新,就意味保持著斗志昂揚的工作狀態(tài)和積極樂觀的進取精神。
參考文獻
[1] 黃愛寶.試論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共同認識根源[J].南京化工大學學報,南京:南京工業(yè)大學,1999.1(1):80-80.
[2] 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yè)能力標準(試行)[Z].2014-03-27.
[3] 林偉.高校輔導員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赤峰學院學報,內蒙古:赤峰學院出版社,2011.32(10):237-237.
[4]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2004-08-26.
[5]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梁陳昊(1992- ),男,江蘇南京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