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宏淼
摘 要:隨著國家資助體系不斷建立健全,資助工作實現了從經濟資助向發(fā)展型資助的拓展,在保障受助學生權益的同時,照顧學生尊嚴,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得到全方位發(fā)展。但在助學金評定過程中,仍有學生感到自尊心受到傷害。文章以改變學生自我認知為切入點,探討通過學校教育活動,助力學生全面發(fā)展,進而解決困難生拿到了助學金卻傷到了自尊心問題。
關鍵詞:資助育人;自我認知;自尊心
學生資助是一項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關脫貧攻堅,事關社會公平。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近幾年來,學生資助工作成效顯著,資助體系不斷完善,工作理念也實現了從保障型資助向發(fā)展型資助的重大拓展。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和進步的機會,是學生資助工作的根本目的。但是,在困難生認定、助學金評定過程中,學生感受到隱私被揭露、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自尊心受挫等情況也會偶見于報端。如何解決有的大學生拿到了助學金卻傷到了自尊心的問題,成為高校輔導員群體在開展資助育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面對這一問題,可嘗試以改變學生自我認知為切入點,通過學校教育活動,助力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以改變自我認知為切入點,讓受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概念
自尊是個體對自己的價值或者個體是否接受自己、尊重自己的感受,包括個體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維護一定榮譽和社會地位的自我意識傾向,是一個人尊重需要的反映。大學生的自尊心一般表現為對平等和尊重的需要。遺傳因素、家庭因素、學校教育、社會環(huán)境、外部刺激事件等都會在不同程度影響著大學生自尊水平。
一般來講,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自尊心水平較強。一些學者經過調查研究,發(fā)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自尊心要比非困難生更強。貧困學生更加有意識地保護自己的尊嚴,不愿意在同學面前顯露家庭經濟的窘境,更不愿其他同學憐憫、同情或者看不起自己。同時,他們的“高自尊”容易對周圍的人和事更加敏感,一些小的外界刺激可能會引起他們較大的心理波動,使得自尊心更加容易受到傷害。
此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自尊心中還夾雜著一定的自卑心理。他們多來自農村、城鎮(zhèn)低收入、殘疾人、單親或突遇變故家庭,具有經濟條件拮據、父母低收入、父母文化程度偏低、接受新事物較少等群體性特點??傮w上看,家庭因素給他們在心理健康、人際交往、學習生活等方面帶來一定負面影響。大學階段匯集了來自不同地域文化、不同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貧困學生與周圍人群的生活狀況反差突然變得明顯,加之當前社會攀比、超前消費之風的不良影響,使得貧困生更覺得低人一等,造成更大的心理落差,進而出現或加劇自卑心理。
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學校教育就要發(fā)揮更大的作用,通過形式多樣的資助育人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社會實踐服務、素質能力拓展、勤工儉學等活動,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改變異化的自尊心理和不合理的自我認知,釋放心理負擔,不斷健全人格。
二、開展資助政策與成果宣講,讓學生摘掉“特殊群體”標簽
在當前資助管理制度下,拿到助學金的過程是一個被選擇的過程。學生在陳述家庭經濟狀況、接受民主評議、評定受資助等級的程序中,與其他未申請的同學從一個整體中被割裂開來,這種被評價、被選擇本身就會強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與其他學生的差異。再加上個別工作人員的不當操作方法,容易讓學生產生“污名感”,進一步深化受助學生的“特殊群體”意識。
高??梢酝ㄟ^宣講國家資助工作取得的成就,讓學生了解到有很多同齡人都在接受國家、社會、學校的幫助,進而減少受助學生的被選擇感和特殊群體意識,降低“受資助”這一外界刺激事件的影響。例如,2012年至2018年,我國學生資助金額累計10906.61億元,累計資助學生(幼兒)6.19億人次。在高等教育階段,2018年,政府、高校及社會設立的各項高校學生資助政策共資助全國普通高校學生4387.89萬人次,資助資金1150.30億元。
通過對國家資助的宏觀介紹,用數據說話,可以讓學生看到每年都有大量的學生正在接受國家資助,以此弱化甚至消除學生“特殊群體”標簽,重新回歸合理的自我認知;可以讓學生從更廣闊的視角看待資助工作,幫助學生樹立大局意識,讓學生了解到讓貧困地區(qū)學生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站在一定的政治高度和歷史高度看待資助,不要過分著眼于小我,用更寬廣的胸懷和眼界看待個體與整體的關系;可以讓學生感受到黨和國家、社會對青年學生的重視和幫助,增強學生對黨和國家、父母、學校、社會的知恩、感恩、報恩意識,激發(fā)學生用實際行動,“小我融入大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貢獻。
三、搭建資助育人活動平臺,助力學生全方位發(fā)展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讓學生成為德才兼?zhèn)洹⑷姘l(fā)展的人才。立德樹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學生資助工作的根本任務。幫助每一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實現人生理想,是學生資助工作的根本目標。因此,學校不僅要在經濟上幫助學生,更要在精神上引領學生,在能力上鍛煉學生。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開展,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培育家境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品德、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幫助學生提升能力、建立自信、磨礪品質、完善人格,做有溫度的資助。要做好學生資助工作,應堅持育人導向,結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搭建平臺、開展活動,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饋”的良性循環(huán)。
(1)搭建學業(yè)幫扶平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普遍存在英語、計算機、高等數學等學科基礎薄弱、學業(yè)困難問題,可以邀請相關學科任課教師進行講座和個性化指導,組織學習成績優(yōu)異學生開展一對一幫扶、一對多輔導或集體復習等方式的朋輩引領,多措并舉,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大學學習,提升學業(yè)水平,保障學生順利畢業(yè)。
(2)搭建心理輔導平臺。家庭經濟貧困,容易給學生帶來自卑、抑郁、焦慮、敏感、自我效能感較低、自我否定、社會交往不良、環(huán)境適應不良等心理方面的問題,這就要求學校抓好新生入學教育這一重要節(jié)點,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和轉型期教育。在工作開展過程中,更加關注貧困新生心理普測結果,通過院系輔導員日常關懷幫助和情緒疏導,結合心理健康指導中心專業(yè)化心理輔導與咨詢,開展新生適應、克服焦慮、遠離抑郁、有效溝通、高效學習、素質拓展等主題活動,落實持續(xù)追蹤和回訪,及時發(fā)現學生異常情況并有效干預,幫助學生保持健康心理狀態(tài)。
(3)搭建社會實踐平臺。通過建立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校企合作、專業(yè)實訓等基地,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投身社會實踐,用實際行動回饋社會,給自尊心一個“出口”,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渴望,通過“受助—助人”將傳遞愛心出去。鼓勵受助學生利用寒暑假返鄉(xiāng)期間開展政策宣講、基層調研、志愿服務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扎根基層、回報家鄉(xiāng)的意識。在實踐平臺建設過程中,要注意把好質量關,盡量避免單純的“勞務型”崗位,選擇與學生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匹配的單位,進而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知行合一,鍛煉能力,用真學識和真本領掃清前途上的迷茫與困惑。
(4)搭建榜樣引領平臺。結合實踐學分、第二課堂成績單等制度,為貧困生“發(fā)聲”搭建平臺。通過聘任資助宣傳大使、組建宣講團、展開分享會等形式,深入發(fā)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勤奮好學、自強自立、吃苦耐勞等優(yōu)秀品質,講好資助故事,樹立好身邊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個人和家庭命運的優(yōu)秀貧困學生典型,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創(chuàng)造展現自己、與周圍同學溝通交流的機會,充分展現新時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積極向上、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滿足學生歸屬感、被尊重感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家庭貧困、受到資助都是外部條件,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概念才是真正的內因,才是真正影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知、情、意、行的重要力量。貧困不是罪過,受到黨和國家、社會、學校的資助更不能成為造成貧困生心理問題原因。通過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的幫助,特別是學校教育,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轉變觀念,改變自我認知,將受助感恩之心,化為愛國報國之行,讓奮斗成為青春最亮麗的底色。
參考文獻
[1] 陳寶生.學生資助要在脫貧攻堅中發(fā)揮更大作用[N].人民日報,2019-03-01(13).
[2] 陸桂枝.從馬斯洛的需要理論看高校貧困生的心理沖突[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6(12).
[3] 程治強.從選擇到普遍:國家助學金制度改革芻議[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4(07).
[4] 陳智.我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中的污名問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8.
[5] 史玉倩.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研究[D].吉林農業(yè)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