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
【關鍵詞】 數(shù)學教學;信息技術;課堂;臨界;定勢;順勢
【中圖分類號】 G6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2—0186—01
信息技術在現(xiàn)代教育中扮演了愈來愈重要的角色。鮮活的視頻動態(tài)情境、齊全的課堂學習容量和立體的知識呈現(xiàn)方式,這些新鮮的元素讓課堂教學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和華麗的“轉身”。然而正如專家所言,如果不能把學生徹底喚醒,所有的技術都是徒然的。并非每一節(jié)課都可以運用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的運用應該“在臨界狀態(tài)、定勢狀態(tài)、順勢狀態(tài)”,唯有如此,才能讓信息技術發(fā)揮最大的正效應。
一、運用于臨界狀態(tài)
所謂“臨界狀態(tài)”是指孩子們思維快要突破的狀態(tài)。如果學生的思維尚未進入臨界狀態(tài)就讓信息技術盲目“亮相”,只能剝奪孩子們思維爬坡的機會,讓孩子們懶于思考,他們會覺得反正有多媒體幫忙,何必這么辛苦。所以,只有當孩子們的思維處于臨界狀態(tài)時,適時使用多媒體,才能使學生產(chǎn)生“原來如此”的喜悅感,也真正發(fā)揮了多媒體應有的作用。
筆者曾參加兩個教師執(zhí)教的《圓柱的表面積》的同課異授活動,A老師一上課就用多媒體展示了圓柱體側面展開的形狀,而B老師則不疾不徐,先讓孩子們思考:“圓柱體的側面展開后可能會是什么?”“如果不是沿高將圓柱的側面展開又會得到什么圖形?”在或是正方形或是梯形或是長方形的討論匯報后,讓孩子們親自動手把圓柱體模型的側面打開觀察形狀。最后才讓多媒體“閃亮登場”,屏幕中徐徐展開了圓柱體的側面。
相較而言,B教師無疑是耐心、智慧、有長遠眼光的,他充分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先讓孩子們的思維發(fā)散,再讓孩子們動手實踐,最后讓孩子們盡情釋疑。對“如果不是沿高將圓柱的側面展開又會得到什么圖形”的追問,引導孩子們展開了多次探索,也一次次印證或糾正了心中的某些疑惑或偏頗。而最后多媒體的演示證實了學生實踐所得,加深了印象。由此可見,遵循學情,準確判斷,把握最佳時機和狀態(tài)讓信息技術發(fā)揮出足夠的正效益,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運用于定勢狀態(tài)
囿于認知經(jīng)驗、思維習慣和懶惰原因,有時學生的思維和答案呈現(xiàn)出一種定勢,表現(xiàn)的單一、孤立、片面、粗淺。面對思維定勢,教師要做的不是任其發(fā)展,而是轉變思路,站在全面、多樣的視角,引導學生從定勢思維中突圍而出,或另辟新路、或急轉直下、或探幽入微,以此發(fā)現(xiàn)更美、更博大的另一片天空。
如在《對稱平移和旋轉》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例子,有的說“騎自行車是平移現(xiàn)象?!庇械恼f:“摩天輪是旋轉現(xiàn)象?!庇械恼f:“汽車前行是平移現(xiàn)象?!庇械恼f“推拉窗戶是平移現(xiàn)象?!敝T如此類的回答呈現(xiàn)出一種“定勢”狀態(tài),答案過分單一,相應地,學生的思維也過于單一并且固定下來。此時,教師應該出示一個多媒體情境,一個放大的、動態(tài)的汽車行駛的視頻,其中有專門的箭頭指示整個車輛的行駛和單個的輪胎的行駛,然后發(fā)問:“汽車行駛真的是‘平移現(xiàn)象這么簡單嗎?”
經(jīng)過認真觀察多媒體展示,孩子們終于明白:“原來整個汽車的行駛是平移,而汽車輪胎則是旋轉現(xiàn)象。”隨后,教師可以乘機引領孩子們分辨更多類似的能夠打破慣常思維的例子,獲得更多發(fā)現(xiàn),這些發(fā)現(xiàn)都得益于那個動態(tài)視頻恰到好處的介入,當然,也得益于教師智慧的把控和對學情的正確把握,而這正是信息技術介入到課堂教學中比較理想的狀態(tài)。
三、運用于順勢狀態(tài)
好的教學應該不滿足于順勢狀態(tài),因為順勢之后,還有“遠方”,還有更多的精彩。機智的教師常常利用信息技術“順勢一擊”,輕松地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更遠,當然,也引領學生步入到知識的森林中漸行漸深。
比如學完《圓》之后,順勢利用信息技術出示古代木車、現(xiàn)代工廠大型車間管道、小轎車車輪等圖形。然后引領孩子們思考:為什么車輪要做成圓的?順勢例舉生活中的圓形如車轱轆、鐘表、圓形建筑等,讓孩子們進入到有關圓的更深處。這樣的信息技術畫面不僅僅為課堂“增量”“增值”,而且為孩子們的認識增加了含金量。
在孩子們對知識的充分掌握之后,在思維被充分激活之后的順勢而為,使用多媒體,教學就顯得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更重要的是,多媒體這樣適時的介入為課堂的圓滿結尾添加“形象”,進行結構性合攏、美感性發(fā)散和憧憬性向往,因而更具價值,更有值得多媒體“出手”的必要。
當然,臨界狀態(tài)、定勢狀態(tài)、順勢狀態(tài)三者之間是可以轉化的,關鍵就在于教師如何高效利用信息技術使之轉換、深入、螺旋上升。如在臨界狀態(tài),要在“生成點”上巧妙出手;在定勢狀態(tài),要在“增長點”上順學介入;在順勢狀態(tài),要在“延伸點”上盡情“出手”。這樣才能真正讓信息技術為教育教學保駕護航,真正讓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落地生根”。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