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蓉 鄭淵方
摘 要:“牛頓第一定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演示實驗“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是這節(jié)課的重難點.從實際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該實驗存在實驗現(xiàn)象分離,效果不直觀,操作繁瑣等不足.對此,利用共面導軌組、三孔擋板及輕質(zhì)小球?qū)υ搶嶒炦M行改進.改進后的裝置能幫助學生突破障礙,順利得出阻力與物體運動的關(guān)系.
關(guān)鍵詞:自制教具;牛頓第一定律;實驗;改進
文章編號:1008-4134(2019)22-0019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
1 引言
現(xiàn)行的6種初中物理教材在牛頓第一定律一節(jié)中均設置了一個重要的實驗“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1].通過讓學生觀察小車在不同粗糙面上具有不同的運動狀態(tài)(不同的距離和不同的速度變化),進而引導學生推理得出“若小車不受外力作用,小車將保持原有運動狀態(tài)一直運動下去”的結(jié)論,由此完成關(guān)于“牛頓第一定律”的核心思想的構(gòu)建[2].而教學實踐表明,該演示實驗未能達成預期的教學效果,對此我們結(jié)合教學實踐對該實驗進行了改進,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 教材實驗
2.1 實驗器材
主要器材有:斜面、小車、刻度尺、木板、棉布、毛巾.
2.2 實驗方法
如圖1所示,教師分三次將小車從同一斜面同一高度靜止釋放,分別滑到鋪有毛巾、棉布和木塊的水平面上,學生比較小車在不同水平面上的運動距離,得出“阻力越小,物體運動的距離越遠”的結(jié)論;比較小車停下來(即小車到達平面時的初速度由v0減為0)所用時間長短,得出“阻力越小,物體運動的速度變化越慢”的結(jié)論[3].接著,教師以有限的實驗現(xiàn)象為墊腳石,引導學生推理得出“若小車不受外力作用,小車將保持原有運動狀態(tài)(運動距離無限長和速度不變)”的結(jié)論.進而順利引出“牛頓第一定律”.
3 教材實驗的不足
實驗效果不直觀.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主要有兩方面:距離和速度變化.按照教材的實驗操作,學生能通過實驗現(xiàn)象順利得出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但難以比較物體的速度變化快慢[4].原因在于,操作被分成三次進行,實驗現(xiàn)象分離.學生難以對發(fā)生在不同時間內(nèi)的小車的速度變化快慢進行比較.有的教師通過記錄小車停下來所用的時間來描述小車的速度變化,這一方法雖有效幫助學生比較小車的速度變化情況,但給操作帶來了新的負擔.
實驗操作繁瑣:操作中,為了提供不同粗糙程度的導軌就要多次更換接觸面材料;為了確保小車每次都從同一高度釋放,就要畫標記;為了比較小車運動的速度變化,就要記錄小車停下來的時間.繁瑣的實驗操作大大降低了課堂效率.
實驗操作不嚴謹:物體的釋放由教師手動進行,手容易對物體施加某一方向的初速度,從而導致物體進入斜面的初速度大小或方向不相同.
實驗現(xiàn)象不穩(wěn)定: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導軌兩側(cè)沒有護欄,小車的方向稍有偏差便會駛離導軌;另外,接觸面材料的更換易造成材料與斜面之間形成窄小的“凹槽”,這個“凹槽”常使小車車輪被卡住.這些因素經(jīng)常阻礙了實驗和教學的順利進行.
4 實驗改進思路
如圖2所示,將三個導軌呈現(xiàn)在同一個演示板上,讓物體的三次運動同時進行,使實驗現(xiàn)象不再分離.實驗時三個物體同時進入導軌,學生只需將視線集中于導軌末端(物體停下來的位置),便能清楚觀察到“毛巾上的物體速度最先減為零,其次是木板上,最后是玻璃上”的實驗現(xiàn)象,進而順利得出“阻力越小,物體運動的速度變化越慢”的實驗結(jié)論.
利用三孔擋板控制物體的釋放.三孔擋板的孔間距等于導軌間距,擋板恰好能嵌在三個斜面上.操作時只需將三孔擋板沿垂直于演示板平面的方向迅速抽離,就能獲得三個小球同時從相同高度靜止被釋放的效果.
用體積適中的輕質(zhì)小球代替小車.為防止小球被“凹槽”卡住,小球的直徑應盡可能大于凹槽.
將導軌略微向內(nèi)傾斜地安裝在演示板上.如圖3所示,為了讓物體的運動不脫離導軌,安裝導軌時可使導軌與展示板間的夾角小于九十度,從裝置的側(cè)面看小球像被嵌在“V”形軌道中.如圖4所示小球運動時始終受到來自導軌斜向上的支持力N,這個支持力有效保障小球不脫離導軌.
5 實驗器材的制作
5.1 制作材料
100cm×80cm的泡沫板2塊,直徑為4cm的泡沫小球3個,泡沫專用膠1瓶,普通膠水1瓶,小刀1把,刻度尺1把.
5.2 制作方法
用小刀裁剪其中1張泡沫板制成3條6cm×100cm的軌道;用普通膠水在三條水平導軌上分別粘上薄毛巾、薄木板和玻璃紙;用泡沫專用膠將三條軌道等間距平行安裝在演示板上;用刻度尺量取軌道間距作三孔擋板的孔距,取剩下的泡沫板制成三孔擋板.
6 實驗器材的使用方法
如圖5所示,實驗開始前將三孔擋板垂直安插在斜面上,三個小球分別放在擋板左側(cè).教師迅速抽離擋板,同時釋放三個小球.
學生觀察小球停下來的先后順序,獲得阻力對小球運動速度變化的影響;學生觀察小球運動的距離,獲得阻力對小球運動距離的影響.引導學生依次填寫表1的第1-3行的“實驗”.
教師根據(jù)實驗結(jié)果,引導學生進一步推理得出小球在絕對光滑平面上的運動情況,并填寫表1第4行的“推理”,并得出“若小車不受外力作用,將保持原有運動狀態(tài)一直運動下去”的推論.
分析實驗過程及表格,構(gòu)建理想實驗思想,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7 實驗改進后的特點
實驗現(xiàn)象直觀.將三個導軌呈現(xiàn)在同一展示板上突破了觀察障礙,使學生能直觀地看到“阻力越小,小球越慢停下來”的實驗現(xiàn)象.
實驗操作簡潔.利用三孔擋板同時釋放三個小球,既釋放了教師的手,又提高了教學效率.
實驗現(xiàn)象穩(wěn)定.體積適中的小球和略微傾斜的導軌共同幫助小球順利向前運動,減小了偶然因素對實驗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占晨達.6種教材“牛頓第一定律”的編排對比和教學研究[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6,33(11):3-6.
[2]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物理(八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劉友余.“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實驗改進建議[J].湖南中學物理,2013,28(10):53-54.
[4]馮錫來.“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演示實驗的改進[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8,35(10):24-25.
(收稿日期:2019-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