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旭升 湯金波
摘 要:創(chuàng)新實驗是提升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在“探究焦耳定律”探究課上,通過整合三個創(chuàng)新實驗“電池點火”“電子測溫儀探究電熱”和“鉛筆芯燈泡”,讓學生“體驗電熱”“探究電熱”“應用電熱”,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創(chuàng)新實驗;物理;探究;焦耳定律;核心素養(yǎng)
文章編號:1008-4134(2019)22-0049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
若把精彩的課堂比作項鏈,那創(chuàng)新實驗就是鑲嵌其中的鉆石.縱觀全國各類物理優(yōu)質課,都是靠創(chuàng)新實驗這顆璀璨的鉆石綻放出耀眼的光芒,牢牢抓住了師生的眼球.特級教師湯金波老師說過,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實驗是未來物理教學的最優(yōu)途徑.然而個人視野有限,如果能集思廣益,整合一些優(yōu)秀的創(chuàng)新實驗開展課堂教學,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發(fā)展能力、提高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方法.本人在2018年廣東省陳進文名師工作室骨干教師跟崗學習活動中所上“探究焦耳定律”一課,嘗試整合優(yōu)秀創(chuàng)新實驗,讓學生“體驗電熱”“探究電熱”“應用電熱”,促使學生動腦去想,動手去做,動口去說,讓學生從感性認知逐漸升華到理性認知,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1 電池點火引爆學習熱情,引導學生形成科學觀念
(投影野外求生)師問:火是在野外不可或缺的,如果沒有帶打火機或火柴,只有電池和口香糖的包裝紙,怎樣點火呢?
一學生舉手說老師我知道,用包裝紙使電池短路.
師:看來同學見多識廣啊,請你上來給大家展示.
師:但短路非常危險啊,在點火前,我們應該做好哪些安全防護措施呢?
生:電池很燙,會燙到手.
在師生的建議下,這位同學戴上手套和護目鏡.只見這位同學將錫箔紙剪成細長條,然后在中間再剪一個缺口,讓錫箔紙只有中間一點相連,帶上手套,將錫箔紙首尾與電池相連,不一會錫箔紙就著火了(如圖1所示).
師:錫箔紙著火,說明紙的溫度是如何變化?
生:升高.
師:為什么紙的溫度會升高,達到了著火點呢?
生:短路,有電流通過.
師:這說明導體中有電流通過會產生熱,這就是電流的熱效應.
【感悟與反思】情景與問題是體驗的基礎,體驗是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保障.電池短路實驗讓學生驚訝之余點燃了學習熱情,對電流的熱效應有了感性認知,通過著火現(xiàn)象引導學生從物理視角思考問題:短路(電流大)、通過錫箔紙(錫是導體,有電阻)、過一會(時間)著火(發(fā)熱),窄的地方(電阻大)這些直觀現(xiàn)象自然而然地猜想出電熱的影響因素有電流、電阻和通電時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感受,在感受中形成物理觀念.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用口香糖的包裝錫箔紙短路電池著火,實驗看似簡單,做起來卻困難重重,歷時一個月,經(jīng)過多次實驗才取得較好效果.首先是錫箔紙的選擇,剛開始試用一條口香糖的包裝紙(如圖2所示),中間裁窄,將5號電池短路,電池感覺發(fā)燙,但是包裝紙一點反應都沒有.后來查閱資料得知國內單條口香糖的包裝紙含錫比較少,于是改為大包裝盒的包裝紙(如圖3所示),剝掉外層的塑料薄膜(如圖4所示)終于成功了.后來一位聽課教師說,用香煙盒里面的錫箔紙比較好,筆者不斷改進實驗,結果屢試失敗.其次是操作方法,錫箔紙中間細的地方(如圖5所示)火苗太小,很快熄滅,將連接處剪為胡須狀(如圖6所示),著火的紙較多,燃燒效果更好.課堂上只有一位同學演示,如果全班同學課后都能自主完成這一創(chuàng)新實驗,更能提升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
2 可逆測溫貼片簡化探究過程,拓展思維深度
師:剛才各個小組展示出來的電路圖都是采用5Ω和10Ω電阻串聯(lián)來探究電熱.但電流產生的熱量無法測量,如何判斷那個電阻產生的熱量多呢?摸,不可靠!對了,可以轉化為可測量的量例如溫度.
追問:能否直接放在電阻上測(如圖7所示),不行,沒有與被測物體充分接觸.
生:我們可以將電阻浸沒在液體中(如圖8所示),根據(jù)Q電阻放=Q 液體吸=cmΔt,通過液體溫度高低即可判斷出誰產生的熱量多.
師:很好,這種方法叫測溫法,類似的有膨脹法(如圖9所示),今天我們介紹一種新方法:變色法.這是55 ℃可逆型變色測溫貼片,現(xiàn)在這種測溫紙已經(jīng)貼在電阻外殼上了(如圖10所示).當溫度超過測溫貼片的標定溫度 55 ℃時,變色測溫貼片立即由黑色變成紅色,并在測溫貼片上顯示該處超過的溫度值:55℃;冷卻下來后,測溫貼片又會恢復原來的黑色.我們可以通過測溫貼片變成紅色的快慢確定產生的熱量.大家對比一下上面的三種方法,哪種更好呢?
生:變色法,前面兩種操作起來比較麻煩.
師:下面我們就進行實驗,“比一比,看誰紅得快”
【感悟與反思】實驗前讓學生獨自設計實驗電路圖,再由小組交流、討論方案的可行性、然后展示,全體同學討論評價方案是否合理、優(yōu)缺點.通過對判斷方法的改進優(yōu)化,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求異性;注重對物理實驗的比較分析,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類比性;注重對物理實驗的探索探究, 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注重對物理實驗的創(chuàng)新設計,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教材中探究焦耳定律的實驗方案是在燒瓶內安裝發(fā)熱電阻,觀察燒瓶內煤油加熱后溫度上升情況來反映電阻發(fā)熱量大小.如果全班進行分組實驗,需要器材繁雜,實驗現(xiàn)象也不太明顯,耗時太長,課堂推進緩慢.為節(jié)省實驗時間,有些教師可能播放視頻或者演示帶過,學生印象不深刻.而采用低成本的可逆測溫紙直接貼在發(fā)熱電阻上觀察變色快慢的方法改進分組實驗后,操作簡便,實驗現(xiàn)象明顯,大大縮短實驗時間,讓學生有更充足的時間進行對比、思考,不斷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而且測溫紙可以重復利用,便于重復實驗.另外,本節(jié)課重點是探究電流熱效應與電阻和電流的定性關系,為了減少電路的連接時間,筆者課前已經(jīng)將部分電路連接好(如圖11所示),學生只要按設計方案把電阻接上即可觀察得出結論(如圖12所示).
3 電子測溫儀實現(xiàn)定性到定量,提升探究能力
師:從上面“比一比,看誰紅得快”的活動中,我們初步得出“電阻相同時,電流越大,導體產生的電熱越多;電流相同時,電阻越大,導體產生的電熱越多”兩個結論,那到底是電阻還是電流對電熱的影響作用更大呢?
生:我們可以讓電流和電阻分別變?yōu)樵瓉韮杀?,看誰產生的熱量多?
師:用我們之前的實驗能驗證嗎?
生:可以測誰先紅的時間,但可能不夠精確.
師:為了精確測量,我們采用這臺溫度傳感器.(展示焦耳定律演示器),現(xiàn)在控制電流相同,通電相同時間后,我們發(fā)現(xiàn)Δt1∶Δt2=2℃∶1℃,根據(jù)Q電阻放=Q 液體吸=cmΔt說明產生的熱量Q1∶Q2等于多少呢?
生:2∶1
師:電流產生的熱量與電阻成什么比?
生:正比.
師:當電阻相同時,如何讓電流變?yōu)樵瓉淼膬杀赌??引導學生設計出圖15的混聯(lián)電路,通過多次實驗的數(shù)據(jù)(如圖16所示)發(fā)現(xiàn)Δt1∶Δt2=4∶1說明Q1∶Q2 =4∶1,從而得出電熱與電流平方成正比的定量關系.為了更有說服力,我們還可以通過把多組實驗數(shù)據(jù)輸入Execl表格中通過圖像呈現(xiàn)電熱與電流平方的正比例關系(如圖17所示).
【感悟與反思】探究實驗不是簡單的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也不是以單一獲取知識的手段為目的,而是要考慮其在教學中的教育價值, 充分發(fā)揮實驗在培養(yǎng)學生“模型建構、科學推理、科學論證和質疑創(chuàng)新”以及“基于證據(jù)得出結論并作出解釋,對科學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交流、評估、反思”的能力等方面的作用,這樣才能在探究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初中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但是跨度太大他們不容易接受,所以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引導學生采用比例、圖像等方法從定性到定量來理解物理知識,提高探究能力.之前的學習對測溫法和膨脹法有了初步認識,現(xiàn)在的電子測溫儀也就容易接受,更直觀地得出實驗數(shù)據(jù).當然用傳統(tǒng)的氣體膨脹法也可以探究出定量關系(如圖18所示),串聯(lián)電流相同時5Ω電阻對應液柱上升1格、2格、3格;10Ω電阻液柱對應上升2格、4格、6格,從而得出定量關系.但操作較繁瑣,一是在塑料管中灌紅色煤油比較麻煩.二是液體容易汽化,液面不平時又需重新調整,使用電子測溫儀,測出的數(shù)據(jù)又快又準,更有說服力.
4 鉛筆芯變身燈泡,學以致用,滲透科學態(tài)度和責任感
師:鉛筆芯大家經(jīng)常用,鉛筆芯可不可以導電?
生:可以
師:可不可以發(fā)光?
生(異口同聲):不可以!
師:下面我們給鉛筆芯通電試試?將鱷魚夾夾住鉛筆芯放進玻璃瓶內,接通八節(jié)電池(如圖19所示),只見鉛筆芯慢慢冒煙、發(fā)紅、發(fā)光直至燒斷.教室里發(fā)出一陣驚訝聲.這其實就是燈泡的雛形,它是利用電流的熱效應發(fā)光的.那我們現(xiàn)在燈泡里的燈絲是鉛筆芯嗎?
生:不是,熔點太低了,應該用鎢絲.
師:對,據(jù)說愛迪生經(jīng)過1600次的實驗,才找到了合適的燈絲,給世界帶來了光明?。ㄕ坡暎┪覀円惨獙W習發(fā)明家這種堅韌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這樣成功就離你不遠了.
【感悟與反思】郝京華教授說過:“有時候,決定一個人行為的不是知識,而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某種程度上,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比傳授科學知識更重要.鉛筆芯變身燈泡實驗,
不僅給學生帶來震撼的視覺沖擊,了解電流熱效應的威力,更重要的是聯(lián)系生活實際分析原理,活化規(guī)律應用,通過對比不斷發(fā)現(xiàn)物品的缺陷,不斷改進,重走科學家發(fā)明之路,領會其中艱辛,體驗知識的力量,增強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
在三個創(chuàng)新實驗的串聯(lián)下,“探究焦耳定律”一課讓學生從感知活動——思維加工——理解應用,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了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學中有了創(chuàng)新實驗這顆鉆石的襯托,課堂這條普通的項鏈才會更加珍貴,更加流光溢彩,令人流連忘返、印象深刻.
參考文獻:
[1]劉小豐,湯金波.巧用創(chuàng)新實驗 培養(yǎng)物理思維——“物態(tài)變化”復習課的感悟與反思[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9,36(05):12-14.
[2]張麗霞.基于物理創(chuàng)新實驗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J].中國農村教育,2018(07):61-63.
[3]胡衛(wèi)平.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與表現(xiàn)[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7,46(15):1-3.
[4]付潔潔. 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高中物理學歷案教學實踐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9.
[5]王歌. 基于高中物理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設計的案例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9.
(收稿日期:2019-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