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卉
摘 要:本文以《建筑制圖與構造基礎》課程中“組合體投影”模塊單元教學為例,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結合傳統教學模式從課前、課中、課后以及教學反思四個部分進行課程教學設計并應用,旨在為今后該課程信息化課堂建設提供一些建設性建議。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組合體的投影”;《建筑制圖與構造基礎》
1 引言
“組合體的投影”這個模塊單元是《建筑制圖與構造基礎》課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模塊教學環(huán)節(jié),其培養(yǎng)的是學生三維空間想象能力。要學好《建筑制圖與構造基礎》課程中制圖部分就必須掌握“組合體的投影”這部分知識點的精髓。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中,需要學生掌握的是三維空間里組合形體投影的思維,學生需要理解什么是組合體的組合方式、組合體投影圖的畫法、組合體投影圖的識讀等等。在傳統的教學中關于本章節(jié)的學習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傳統的教學對于三維空間形體投影這塊的描述過于空洞,無法直觀表現。因此,需要運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教學,不僅能直觀反映空間形體的投影規(guī)律,同時也能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2 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 “組合體的投影”模塊單元教學現狀
在傳統教學中,“組合體的投影”這個單元在教學設計中依靠的是理論教學、PPT展示以及少量的實物模型演示,這些教學手段雖然相較傳統的黑板加粉筆教學有所改進,但是在教學內容的講解上,依然非常死板與空洞,學生空間想象力不強,學習興趣低?!敖M合體的投影”這個章節(jié)教學內容本身比較枯燥,課堂教學缺乏設計,信息化手段運用較少,無法滿足學生對于三維空間直觀可視的學習需求,因而學生學習畏難情緒較濃。
2.2 學生學習現狀
由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層次不同,對于知識點的消化能力也不盡相同,因而學生在學習“組合體的投影”前,部分學生對簡單形體的投影消化不夠全面,因而學習這個模塊就更加有難度,表現的學習熱情并不高。同時,因傳統教學模式的單一性,學生一味地單向思維,空間想象力匱乏,導致讀圖過程十分吃力,不清楚教學目標和知識點重難點。
3 “組合體的投影”模塊單元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應用
3.1 課前
通過信息化平臺發(fā)布課件及學習微課,同時設置課前檢測題,并進行難易分層,選擇題題量控制在4-6道,題目難度設置為簡單,完成時間短,畫圖題設置為難題,學生自行選擇,不做強制要求,實行即時打分并點評,督促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學生完成度較高。與此同時,收集學生錯題與知識點學習疑問并進行統計,調整教學方案并將其作為課中重難點進行講解。
3.2 課中
3.2.1 點評課前任務完成情況,明確課堂學習重點
根據課前發(fā)布的檢測題,點評學生測試結果,并總結出該堂課知識的重點所在,即組合體的投影圖的畫法,明確學習要求與目標。
3.2.2 知識點的講授:“學中做,做中學”
首先,通過微課進行講解,幫助學生理解組合體的組合類型,并進行知識點檢測,及時掌握學生學習動態(tài)。接下來講解組合體投影圖的畫法,再次強調該知識點為整堂課程的重點,并以課前發(fā)布的畫圖作業(yè)題為例,進行全面分析,講解分析組合形體作圖的策略與方法,通過形體分析、視圖選擇、投射方向等畫圖步驟的講解,明確作圖前的詳細步驟,幫助學生理解題意,理順作圖思路。最后,講解畫圖的具體方法以及各注意事項。
在整個知識點的講授過程中,通過草圖大師建模軟件建立組合體模型,并制作該形體三面投影的動畫視頻,以非常直觀的視角幫助學生理解案例模型,消化重難點知識。最后,教師在黑板上采用尺規(guī)等作圖工具,根據制作的動畫視頻,將組合體的三面投影圖在黑板上按畫圖步驟畫出來,完成傳統教學與信息化教學的融合,學生在“分析——理解——實踐”的教學過程中循序漸進,動手積極性增強,學習效果明顯。隨后,通過一個課堂練習,檢測學生掌握情況,并根據學生畫圖結果進行評價,即時打分,實時糾錯,鞏固學生所學知識點,加強學生消化吸收。
接下來通過教師的引導,進入本課堂難點知識的學習:組合體投影圖的識讀--讀圖。教師理論闡述強調,讀圖和畫圖是一個相反的思維過程,如果畫圖是一個壓扁成面的過程,讀圖就是一個提拉成體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草圖大師對一個形體從二維線框到三維模型的過程的動畫演示,讓學生清楚畫圖與讀圖的思維轉換過程。隨后,教師繼續(xù)理論講解識讀投影圖的基本方法:形體分析法和線面分析法。并通過一個簡單的二維線框和一根特殊的線,給定不同的俯視圖,其表達的形體完全不一樣,以此來陳述投影圖中“線”(圖1)和“線框”(圖2)的含義,在此過程中,與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學生可以描述自己想象出的形體,同時,教師利用草圖大師,將學生的答案建立模型,并進行補充拓展,將不同的“線”和“線框”所代表的模型的動態(tài)投影動畫展示給學生,幫助他們更好地去理解掌握讀圖的方法與策略。最后,通過一個課堂訓練,檢測學生掌握情況,并將該題模型建出,最后在評價學生畫圖結果的同時向學生展現模型動畫,加強學生讀圖這部分知識點的掌握。
3.2.3 課堂小結
教師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進行總結,通過課前自主學習,任務驅動完成知識點的預習,采用草圖大師建模以及動畫演示完成本堂課知識重點與難點的突破,從理論知識點對組合體的類型、畫圖與讀圖的邏輯講述,完成教學目標,并再次強調重點難點,對學生存疑問題進行解答。
3.3 課后
教師布置課后作業(yè),并通過信息化平臺與學生在線溝通交流,以此強化知識點的掌握,實現教學目標。
3.4 教學反思
(1)課前發(fā)布測試題的檢測結果,學生是否是通過預習后自行完成,這點從某種角度來說,無法檢測到,因而統計出的學生知識點掌握情況,是否是真實的學情反饋,還有待考究,這也是目前信息化平臺研究需要解決的問題。
(2)課中知識點的講述中,通過課堂練習進行訓練,進一步強化鞏固知識點,但是學生在做題過程中,因學生接受的層次不同,所以做題的進度難以掌控,因而影響后面知識點的時間分配。其次,整堂課,除開信息化平臺的一些測試和互動,其余的信息化手段就是通過草圖大師建模來給學生進行演示與講解,這一過程,其實還是以老師講解為主,是否需要考慮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圖紙運用軟件建立模型,這樣是否更能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課堂知識的重點與難點,但是這樣實操性太強,課堂節(jié)奏難以把控,因此,教學模式還需要考究。
(3)課后布置的任務學生是否能按時按成,教師在發(fā)現問題后應該在什么時間點給學生講解,教學進度如何調整與全面把控,都是我們要去思考并改進的地方。
4 結語
本文在“組合體的投影”模塊單元的教學設計上,基于傳統教學模式與信息化教學手段的融合運用,將課前、課中、課后分階段全面結合,在一定層度上改善教學難度,提高教學質量。但是信息化課堂的全面貫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任課教師需要在嘗試中去摸索去創(chuàng)新,從而實現課堂的教學目標,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志華.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原則[J].中國電化教育,2005,(6).
[2]孫寬寧.談信息技術在課堂講授教學中的應用[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9).
[3]李娜.論信息化教學在《建筑制圖與識圖》課程中的應用[J].職教天地,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