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哲學課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理性思維、抽象思維的形成,對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何將抽象難懂的哲學原理變得通俗易懂,使哲學課堂變得更有趣、更高效,筆者對目前高中哲學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闡述,并提出一些對策。
關鍵詞:高中哲學;課堂教學;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36-0052-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6.045
高中政治課有四個板塊,即《經濟與生活》《政治與生活》《文化與生活》《生活與哲學》。前三個都是經濟、政治、文化現(xiàn)象,而哲學是對生活的各種現(xiàn)象進行考察和分析,尋找生活的規(guī)律和生活的正確方式,使人類生活得更加美好,使社會變得更加和諧。哲學教育能夠幫助人們有智慧,合乎理智地解釋人類文化現(xiàn)象,培養(yǎng)人們共同生存共同發(fā)展的態(tài)度。哲學教育又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抽象思維;對學生的成長、對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的學習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中哲學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哲學課不被重視
首先,是社會環(huán)境。在經濟社會大環(huán)境下,地方一些主管領導急功近利的思想。認為政治課是副科,社會和家長是關心主課,而對副科不重視,這種思想又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導向,使學生產生一種錯誤的認識,“平時不重視,考試背背題”的狀況。哲學課不重視。
其次,哲學課自身特點。哲學比較抽象難懂,原理知識點多,學生學習方法不當,往往是事半功倍。因而學生對哲學課望而生畏。哲學課教學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的不緊密,學生在學習哲學知識時情感上很難形成共鳴,容易使學生感到哲學課枯燥無味,提不起學習興趣。
(二)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體現(xiàn)
目前,在中學政治課教學中,很多教師還是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生搬硬套地為學生灌輸知識。教師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死板的為學生講課,并沒有注重學生主體性。使哲學課堂死氣沉沉,學生昏昏欲睡。學生失去興趣,課堂沒有效果。
(三)沒有從學生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分析
在哲學教學中,很多教師通常是照本宣科。由于哲學課本內容少,而原理又多,又抽象。學生在學習哲學時,沒有更多的感性材料,教師在有限的書本講課,學生接受知識比較困難。因此,學生對哲學課有恐懼心理。
二、加強中學政治哲學課堂教學的策略
(一)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教師要轉變教學思想,充分認識到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中應該注重學生的興趣,重視師生交流,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發(fā)言,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討論交流。哲學課有其自身的特點,讓學生多參加一些辯論會,參加政治課社團,加強學生的思辨能力。
(二)從學過的知識入手消除學習哲學的恐懼心理
教師應該從同學們熟悉的知識故事作為依托,誘發(fā)他們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遷移思維能力,這時學生的思維激活了,開始思考與此相關的問題,比如,在小學常識課上,老師問學生:“魚兒為何不到岸上來?”學生說:“因為害怕貓?!崩蠋熡謫枌W生:“狐貍為何要吃公雞?”學生答:“因為公雞打鳴,壞了它的好事?!北M管這些答案不科學,但學生認真的態(tài)度、好奇的興趣、多層次思維的方式真是難能可貴。其實哲學并不可怕,就在我們的身邊。教師要善于從多方面引導。從典故到命題,從人物到命題,也可以從命題到人物、故事;也可從成語到哲理,從哲理到命題。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給我們學習哲學提供了豐富、生動的材料,應該說,中國人學習哲學得天獨厚。
(三)教學方法多樣化激發(fā)學生學習哲學的積極性
1.運用故事教學法理解哲學原理。我在講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論中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時,講到蘇格拉底正義論。我們在朋友面前講真話是正義,在敵人面前就不能說真話,不能說欺騙是非正義的;如果哄小孩吃藥說是糖果,這顯然是欺騙小孩,這有什么不好?偷盜是不對的,如果有人要自殺,一人把刀子或者繩索偷了,這難道錯了嗎?這要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
2.利用數(shù)學方法理解哲學原理。在講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時,我們可借用數(shù)學集合中的交集關系給學生解釋。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不是整體與部分、多數(shù)與少數(shù)的關系,而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如此,課本中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就不難理解了。整體與部分關系是包含關系,可以用數(shù)學的集合思想理順概念間的相互關系,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3.運用聯(lián)想對比法理解哲學原理。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組成,是由元氣構成的。而在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說。講到唯心主義,我國明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想到英國貝克萊的“存在即被感知”。這樣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豐富的聯(lián)想,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興趣,使其向深層次哲學思維邁進,進入哲學天地的場景。
總之,要提高哲學課的有效性,教師要立足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讓學生積極行動起來,讀書、搜集材料,主動地與哲學原理聯(lián)系起來,提高學生的哲學思維水平。此外,教師應該具備豐富的知識,以有趣的故事、幽默的語言、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哲學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劉瑞華.中學《生活與哲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河北師范大學,2014.
[責任編輯 萬淑蕊]
作者簡介: 劉玉發(fā)(1964.2— ),男,漢族,甘肅武威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哲學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