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飛
摘要:作為專業(yè)藝術院校舞蹈專業(yè),其在具體學習時可分為許多課程,而其中東北秧歌舞蹈課程是其中的必修課程之一,同時也屬于學生在學習時所接觸的第一門民間舞蹈藝術課,該門課程在對學生的身體律動、步法、雙手的律動均能起到初步的開發(fā)作用,在職業(yè)教育中的審美價值培養(yǎng)和教學價值培養(yǎng)均具有顯著地位。本文則是對中等職業(yè)學校如何開展東北秧歌的課堂教學進行探究,并提出個人的一些見解以及建議。
關鍵詞:中等職業(yè)學校 ? 東北秧歌 ?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J7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22-0111-02
秧歌主要在我國的北方地區(qū)所流行。就秧歌的形式而言,可分為東北秧歌、河南秧歌、海陽秧歌、陜北秧歌等,而就東北部地區(qū)而言,東北秧歌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從我國成立的初期,經(jīng)過幾代藝術者的不斷提煉以及加工整理,才有了我們現(xiàn)在的東北秧歌教學素材。而對于所有職業(yè)舞蹈學習者而言,東北秧歌除了是其必修課之外,同時也是院校學生所接觸的第一門民間藝術舞蹈,具有著顯著的審美和教學價值[1]。本文則是對東北秧歌的課堂教學開展進行闡述,具體如下。
一、東北秧歌的風格特點該如何正確掌握
(一)對于我國的民族民間舞蹈而言,“體態(tài)”是其中所強調的重點,且屬于其中最具民族風采的體現(xiàn)內容,無論是就坐姿、站姿或是舞姿而言,均在一定程度上展現(xiàn)了本土民族區(qū)域文化的獨特風格以及特色之處。而就東北秧歌這一舞蹈形式而言,其主要所呈現(xiàn)的風格特點即為穩(wěn)中帶浪、浪中帶艮,而艮中又顯俏。從其體態(tài)律動上則可看出,其所呈現(xiàn)的風格韻味主要以出急落穩(wěn)以及慢移重心為主。而在對其進行具體教學時,在其諸多的教學內容中,體態(tài)的掌握難度相對而言比較大,要求展示者的下顎要微向里縮、將小腹收緊并將身體的重心向前傾,展示時主要是在前腳掌上施力,同我們平常生活中所呈現(xiàn)的站姿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形態(tài)[2]。作為專業(yè)舞蹈學生首門接觸的舞蹈形式,在對學生進行東北秧歌的舞蹈動作教學時,學生對于其重心并不能很好地進行掌握,因此其成為了對學生進行舞蹈教學時的一項重點和難點問題。就傳統(tǒng)舞蹈教學的方式而言,其主要的教學方式即為不斷進行耗體態(tài)來掌握其中的要點,但就實際而言,其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實行秧歌的體態(tài)教學時,應當合理組合以往的重心轉換體態(tài)訓練,將提旁肋以及壓腳跟的動律同方向訓練相結合,通過各方位方向的不斷變換,從而保障學生能夠在進行東北秧歌體態(tài)動律的學習時,能夠更快對其風格以及特征進行掌握以及理解。
(二)在進行我國傳統(tǒng)民間民族藝術舞蹈的訓練過程時,通常運用的訓練方法為八字圓訓練法。且對于大部分民族民間舞蹈而言,其通常在教學時均會從上身畫圓律動這方面來作為教學的突破要點,而就初學者而言,畫圓律動屬于其難點的學習項目,其在發(fā)力點方面要求以腰部來對旁肋進行帶動,以此來保障動作的運動軌跡能夠形成八字圓[3]。在進行該動作律動的實際教學時,可先向學生進行其形象的描述,后讓學生在自己腦海中對其進行相關想象,之后教師在紙上或是黑板上對其進行描繪,從而讓學生能夠對其有具象化的感受,最后再讓學生以兩人一組的形式來進行實踐體驗,讓一名學生雙手叉腰,另一名學生則將雙手搭于其胳膊肘并實行類似雙手劃槳的動作形式,以此來讓進行叉腰的學生對畫圓動律進行掌握。通過上述的訓練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對東北秧歌的體態(tài)風格進行掌握。
二、如何正確進行東北秧歌中“手絹”的運用
(一)將挽花作為學習的基礎
在東北秧歌手絹的教學中,“挽花”是其初級階段學習時所需的一種技巧,挽花可分為兩種形式,一種為里挽花、一種為外挽花。而在多達數(shù)十種繞法中,挽花的運用屬于其中的一項基礎內容。因此,在學生首次對道具進行接觸時,其教學內容中的一項難點內容即為如何開范兒,且其可直接對后期的延續(xù)性訓練直接產(chǎn)生影響。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要保持一定程度的“慢”,以此才能保障后期延續(xù)性訓練的良好訓練效果。而之所以要求學生保持開范兒保持一定程度的慢,主要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即為學生在對道具進行初次接觸時,其在道具結構、道具外形及其手感方面,均缺乏一定的熟悉感;第二點即為對于學生而言,其小臂到手指這一活動關節(jié)尚處于待開發(fā)狀態(tài),只有讓學生在進行訓練時保持足夠的緩慢,才能讓學生對自身小臂到手指這一系列活動關節(jié)有充分的掌握程度[4]。就里挽花而言,其主要存在的難點可分為兩方面,其中一點是確保手絹花的運動路線能夠充分形成一個具有完整性的立圓,另一點則是在完成立圓后手絹花能夠對手背進行緊貼。因此,在對其進行教學時,可先將手腕、手絹分為來兩項訓練內容,讓學生先將雙手握實并拿好手絹,確保大小臂以及手腕能形成具備完整性的左右旋轉狀態(tài),而此時手絹則在其影響下已形成大立圓。之后再空手實行手指以及手腕配合的分解,這一過程主要是對提、繞、壓三個過程進行重點強調,通過分解細微部位的訓練來讓學生對手指、手腕、手絹三者如何保持協(xié)調性以及統(tǒng)一性有充足的認識,從而讓其能夠更為快速地進行掌握。
(二)繞法的教學
在東北秧歌手絹的教學中,手絹的繞法屬于其中最為多樣化的一項內容,在手絹繞法的千變萬化中,能夠使手絹如同蝴蝶一般在舞蹈者的手中翩翩起舞。而就其繞法而言,其種類可包含多種多樣,其中包括外立花、里面片以及立片舀花,這三種屬于片花類;小出手以及大出手花則為出手花類;而底轉花、立轉花、抱轉花以及頂轉花則屬于轉花類等等諸多的繞手絹方式[5]。在東北秧歌進行表演時,其主要的情感宣泄的表現(xiàn)可均通過手絹來實現(xiàn)。無論是對情緒進行渲染還是對情感進行體現(xiàn),均需要通過紅艷艷的手絹來對其進行表達。因此,無論是繞法與動作還是繞法同繞法的連接而言,其均屬于正確使用手絹時的難點問題。例如,在里片花接立轉花后又接肩花,此為手絹在運用時技巧轉變技巧的一種連接性變化,其除了能夠充分對手絹的技巧性進行展示之外,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手絹的生命力進行了突出。因此,在對手絹的繞法進行教學時,除了要保持基礎的單一練習訓練外,同時也要對手絹各技巧間該如何正確進行連接來作為教學時的一項關鍵內容以及重點內容,并讓學生來對其不斷重視和加強訓練。
(三)炫技教學
對于手絹而言,其主要的高難度炫技主要包括如小出手、立轉花以及大出手等一類的內容,且就舞臺展示力而言,該類技巧在舞臺進行表演時更能夠將東北秧歌這一民間民族舞蹈所具備的地方特色來進行充分的展現(xiàn)。其中以大出手這一技巧而言,大出手要求舞蹈演員具有穩(wěn)定且強大的基本功保障,且要求其在手絹的技巧運用方面要有著充分的認知,能夠將其同自身心意相通,從而才能保障在將手絹向遠方拋出之后,其又能夠盤旋回到自己的手中,使得其舞臺表演時能夠充分對現(xiàn)場的氣氛進行活躍。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對于炫技中所運用到的技巧應當不斷在前期教學過程中對其進行鋪墊并打牢相關的基礎,以此才能促使學生在后期進行這類高難度技術的要點的學習時能夠快速掌握,即將前期教學內容做好鋪墊來對其后期的技巧運用打牢基礎[6]。
(四)穩(wěn)相和鼓相的形式掌握
穩(wěn)相和鼓相均屬于東北秧歌的基本形式中的主要動作元素。穩(wěn)相要求的是展示者將其“穩(wěn)”和“俏”進行充分表現(xiàn),充分展示秧歌的穩(wěn)重以及俏浪,給人展示其獨特的美感,而其中最常見的動作如雙扣手、胸前立掌等內容,而在進行教學時,諸如片花組合、律動組合等均能顯著將秧歌的穩(wěn)相面充分展示,因此可將其作為一項主要掌握要點。鼓相在秧歌中所起到的作用則是充分對人物的思想進行表達,對于性格不同的人物同時也要采用不同鼓。通常鼓相的動作組成可分為連鼓、叫鼓以及翻身和鼓相,因此,在進行教學時可從這些動作來進行詳細講解,以此讓學生對秧歌的整體形式有著充足的掌握。
三、結語
在中等職業(yè)學校的東北秧歌教學中,由于其特殊的舞蹈風格形式會使得學生在對其進行掌握時會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難度,因此在進行具體教學時應當對其體態(tài)動律、手絹的運用等來進行培養(yǎng),采用八字圓動律來對其上身動律進行訓練、腳部的變換綜合訓練以及手絹繞法的變換訓練,以此才能在前期學習中幫助學生打牢基礎,讓其在后期民間舞蹈學習中能夠更為快速地掌握各種要點。
參考文獻:
[1]王兆祥.淺談中等職業(yè)學校東北秧歌的課堂教學[J].藝術科技,2018,(04).
[2]金春昌.論氣息在東北秧歌表演中的運用[J].山西檔案,2018,(04).
[3]李華.淺談中職舞蹈教學過程中舞感的培養(yǎng)[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06).
[4]陳琳.淺談手絹花在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yè)東北秧歌教學中的應用[J].學園,2017,(25).
[5]歐陽艷.東北秧歌教學中的呼吸特點及訓練方法[J].北方音樂,2017,(02).
[6]馬倩倩.手絹花在舞蹈《東北那旮瘩》中的運用[J].北方音樂,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