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中華
摘要: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們身邊的藝術現(xiàn)象總體表現(xiàn)出生活化、形式化和感性化的傾向。本文從當代藝術的典型觀念入手,分析這些觀念的思想根源和其文化的特質,提出當代藝術應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的人格文化,凝聚新時代中國特色的藝術精神。
關鍵詞:藝術觀念 ? 思想根源 ? 文化思考
中圖分類號:J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22-0180-02
藝術是時代精神的見證,以可感的形式承載著一個時代關于什么是真善美的答案,時代的精英藝術也往往會被認為是時代精神和理想的象征。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們的藝術生活被各種思想沖撞,藝術形式化和物質主義越來越深入,藝術和非藝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談論藝術的精神標準會受人質疑,甚至有人說,根本就沒有所謂的藝術,只有藝術家而已。[1]當代藝術的去精神化現(xiàn)象,根源何在?
一、幾個關于藝術的典型看法
(一)一切都是藝術,人人都是藝術家
這一觀念強調(diào)藝術標準的無規(guī)則性、生活化、去界限化和個性表達,其思想內(nèi)涵可以追溯到美國20世紀60年代波普藝術的領袖安迪·沃霍爾。沃霍爾用重疊著的罐頭瓶子、可樂瓶子、用各種純度極高的色彩復制的瑪麗蓮·夢露的頭像,記錄著他對傳統(tǒng)藝術追求終極意義的否定,件件作品都賣出了高價。改革開放后,在各種秀場、綜藝和搖滾音樂、時裝秀以及無數(shù)平面和電視廣告中,藝術家們受到啟發(fā),生活的影像和日用品,均可以被開發(fā)為繪畫、設計、雕塑等藝術媒介。
藝術生活化這一觀念的影響極其深遠!若日常生活的一切物件都可以是藝術的話,那么藝術形式背后的意義感就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藝術感只能來自于感官,這等于宣告了精神藝術的死亡。否定藝術理想和精神,讓人們清晰認識到:商業(yè)世界的規(guī)則是包裝比真實更重要,形式比內(nèi)容更可靠!
(二)藝術是訴諸于感官的單純形式
和平面藝術的感性和生活化口號同時流行的,還有音樂領域里的形式革命。美國西北大學約翰·比埃蒂終身教授貝內(nèi)特·雷默 (Reimer.B.)在《音樂教育的哲學:推進愿景》中說:當代音樂的出路,也許只有回歸最單純的聲音才是正道,此觀點很有代表性。西方后現(xiàn)代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噪音音樂、具體音樂,所使用的材料為無序聲波;通過反人工控制達到自然解構(局部的或全部的)的偶然音樂,其結構也變得無序化。這些后現(xiàn)代音樂變得反理性,把音樂當作和現(xiàn)實事物沒有差別的東西,唯聲音而已,消解了“藝術高于生活”的創(chuàng)作觀念,使音樂作為“文本”,變得無深度、無織體、碎片化,走向平面式陳述。
(三)藝術是無目的的游戲
席勒說藝術是“自由的游戲”,康德說“藝術具有無目的的和目的性”,這兩個關于藝術本體的形而上的經(jīng)典藝術觀念,在20世紀80年代后被分解成了“無目的的”和”游戲”形式,音樂的美僅在于游戲式的存在,音樂不需要為神圣存在代言,只是存在和過程本身而已。如約翰·凱奇在鋼琴的弦之間,夾上異物來創(chuàng)造新的音色,在樂譜中寫明演奏員要根據(jù)自己當時的感覺,隨意打開或關上收音機,請鋼琴家在臺上潑水等等。音樂作品《4分33秒》,請觀眾認真聆聽當時的寂靜,體會在寂靜之中由偶然所帶來的聲音等,他傳達了后現(xiàn)代音樂家對音樂基本元素的思考:聆聽才是本質。
諸如此類的后現(xiàn)代的藝術觀念,反映了西方工業(yè)革命和商業(yè)社會中的文化觀、消費觀,隨著中外文化交流,在全世界擴大了它們的影響,使當代的商業(yè)藝術呈現(xiàn)出獨特的文化特質。
二、當代藝術觀念的文化特質
(一)藝術的物質性
藝術表現(xiàn)真善美,但什么才是真善美,精神性的還是物質性的?經(jīng)過上世紀初大批反傳統(tǒng)反理性思想家們的努力,物質主義的藝術觀念逐漸在西方藝術理論界占據(jù)了主流。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ねつ岵商岢?,當代西方藝術已經(jīng)離經(jīng)叛道,走向了絕對的獨立和自由。他說:上帝死了,我來主宰這個世界。[2]上帝死了,就沒有了崇高,也沒有所謂絕對精神意義上的真善美,只剩下自以為是的真善美,藝術作為人不可見的精神世界的可見形式,其目的不是去尋求縹緲的純粹意義,而是要證明自己的體驗是真實的。尼采是第一個指出當代藝術物質性特征的思想家。
思想界前仆后繼推動了藝術的物質化進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研究,指出了科學理性和神圣精神都不是藝術表現(xiàn)的對象,只有感性能夠暴露人的原欲,所以“藝術是原欲的升華”。[3]解釋學大師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提出了人對藝術品的期待視野,欣賞者預先想從藝術品中獲得什么才是重要的,藝術品的價值不是受制于藝術家,而是受制于接受者。這些無疑為當代藝術越來越瘋狂的走向市場和商業(yè)模式,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二)形而上的藝術精神解體,形而下的形式取而代之
俄國形式主義的先鋒,畫家和藝術思想家瓦西里·康定斯基,在20世紀初寫過一篇文章《論形式的追求》,提出藝術創(chuàng)作者不斷追求從已經(jīng)完成歷史使命的藝術形式中解放出來,創(chuàng)造新的不拘一格的形式,才是藝術發(fā)展的動力?,F(xiàn)代音樂分析,也經(jīng)常把一首音樂拆分成節(jié)奏、音色、旋律、曲式和聲等因素做形式的分析,并且有意識地突出某種形式要素。當神曲《忐忑》出現(xiàn)時,大家還納悶這是什么好音樂?為何眾人追捧?從形式主義角度看,僅一個音樂要素的突出,就創(chuàng)造出了令人新奇的表現(xiàn)方式,也是當代流行音樂的“優(yōu)秀”作品了,打破常規(guī),突破慣例。
(三)利益主義逐漸上升,終極意義成為荒誕
21世紀始,藝術物質主義以利潤為目的和諧融入商業(yè)經(jīng)濟模式,替代了傳統(tǒng)藝術對超越精神的追求。如今各個門類的藝術家們,都想法獲得商業(yè)資助,藝術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以獲得商業(yè)利潤多少為衡量,市場價值成為商品的價值。大部分藝術家已經(jīng)不奢談藝術的內(nèi)在精神,批評界也很少人去品評藝術的超越性。甚至出現(xiàn)了一個怪現(xiàn)象,但凡有人用內(nèi)在精神去衡量,立刻就會遭到懷疑,或者被扣上虛偽的帽子。如果說20世紀初的印象派藝術,是對藝術精神喪失的一種抵抗性的挽救,那么今天以金色夢露為代表的這股藝術品位和追求,則根本就不關心藝術精神是否存在。
三、對當代藝術的文化思考
文以載道書能傳情,中國傳統(tǒng)藝術理論以為,藝術是在客觀材料上展現(xiàn)主觀精神價值,藝術家必須身懷高尚情懷才能將個人的體驗轉化為普遍的情感追求,從而創(chuàng)作出具有高尚意義的作品,這些絕對意義,能喚醒我們對崇高價值的信念和熱愛,從而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這就是超越性精神理念。古羅馬的思想家朗基努斯也說過:偉大的作品是偉大心靈的回聲。而如今,評論界很少探路藝術超越性,甚至不愿去討論藝術精神的標準問題,這是偏離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人格精神的。經(jīng)常會遇到學生問:為什么今天還要讀那些過時的經(jīng)典?為什么要讀哈姆雷特?我想至少有一點,哈姆雷特遇到的問題,今天我們也會碰到。在矛盾中生活,希望做正確的選擇,這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狀態(tài)。哈姆雷特選擇了精神自由,他死了但我們很懷念他,很多人活著不敢和他比,因為精神上的高貴感死了。好的藝術作品,給人精神的正向指引,以具體實踐展示什么是正確的選擇,這正是藝術精神的價值。
如今,那些被中國傳統(tǒng)珍視的藝術觀念,正被來自西方的理論家和藝術家的影響所遮蔽,在物質主義先鋒們的觀念里,那些傳統(tǒng)是應該被拋棄的。從藝術創(chuàng)新上看,這好像是一種批評精神和革命。但事物的發(fā)展總是以否定之否定的形式曲折前進的,20世紀的藝術革命和背叛,一定會以一種新的面貌在時機來臨的時候,積極面對當代人的精神困惑。如今中國的理論家和藝術家們,在認清西方傳統(tǒng)觀念的性質后,必將回歸到中國式的超越性和普遍價值,努力尋求著傳統(tǒng)藝術精神更開放的、個性化的精當代表達。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理性人格、社會和諧,正是以高度個性化的方式,訴諸于“和”與“境”等藝術觀念之中,人與人的和諧和人與環(huán)境的和諧,將會成為人們抗拒普遍性的、商業(yè)制造的平庸化生活的武器,以此為基礎的中國藝術精神,將會以新的姿態(tài)深入到我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中。
參考文獻:
[1][英]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M].范景中,譯.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1.
[2][德]弗里德里?!つ岵?查拉斯圖拉如是說[M].錢春綺,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7.
[3][奧]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選-論無意識與藝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4][俄]康定斯基.藝術中的精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