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燕舞
(河南省舞陽縣人民醫(yī)院肛腸科 舞陽462400)
肛裂是肛腸科常見疾病之一,多由于肛管皮膚層損傷、感染等所致,以肛門劇烈疼痛、出血、排便困難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可嚴重威脅患者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1~2]。目前手術為治療Ⅱ期、Ⅲ期肛裂的主要手段,其中以肛門內括約肌部分切斷術為最常用術式,可有效解除內括約肌痙攣,效果確切。但開放式肛門內括約肌部分切斷術術中會使肌肉斷端暴露,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對術后疼痛、創(chuàng)面愈合造成嚴重影響[3]。本研究選取肛裂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閉合式肛門內括約肌部分切斷術的臨床療效?,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3 月~2018 年9 月收治的84 例肛裂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治療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 例。對照組男19 例,女23 例;年齡20~71 歲,平均年齡(42.59±8.25)歲;病程5個月~5 年,平均病程(1.30±0.37)年;肛管前位裂3例,肛管前后均裂1 例,肛管后位裂38 例;分期:Ⅲ期24 例,Ⅱ期18 例。觀察組男20 例,女22 例;年齡19~72 歲,平均年齡(42.86±8.41)歲;病程4 個月~5 年,平均病程(1.34±0.39)年;肛管前位裂2 例,肛管前后均裂1 例,肛管后位裂39 例;分期:Ⅲ期26 例,Ⅱ期16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4]:患者及家屬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肛裂診斷標準。排除標準:患有潰瘍性結腸炎者;既往有肛門相關手術史者;伴有嚴重腎、心、肝、肺、腦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術前均完善相關檢查,徹底清洗手術操作部位(0.9%氯化鈉注射液)避免術中感染。對照組實施開放式肛門內括約肌部分切斷術治療。肛周浸潤麻醉,患者取截石位。于肛管潰瘍部位作一切口(長1.0~1.5 cm,深0.5~1.0 cm),將部分內括約肌頭部切斷,若合并哨兵痔、肛乳頭瘤,一并切除,并對切口邊緣、潰瘍進行修剪,以保證引流通暢,擴肛后實施充分止血操作。觀察組實施閉合式肛門內括約肌部分切斷術治療。肛周浸潤麻醉,患者取截石位。于肛緣外側0.5~1.0 cm 處捫及括約肌間溝垂直進刀(15 號圓形手術刀),進刀深度1.0~1.5 cm,刀片走形與括約肌間溝保持一致,手術刀沿軸線旋轉垂直角度,使刀片垂直于內括約肌,將內括約肌的頭部切斷,對肛裂潰瘍面進行修剪,若合并哨兵痔、肛乳頭瘤,一并切除,擴肛后予以充分止血。兩組術后均以無菌敷料、止血紗布對創(chuàng)面進行加壓包扎,予以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臨床療效。(2)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兩組術后第1 天、第3 天、第7天以及術后首次排便時疼痛程度進行評分,疼痛程度與分值呈正相關。(3)記錄兩組止痛藥物使用劑量、傷口愈合時間。(4)統(tǒng)計兩組術后感染發(fā)生率。(5)6 個月后回訪,記錄兩組復發(fā)率。
1.5 療效評價標準 治愈:癥狀消失,排便通暢,傷口完全愈合,肛門功能正常;有效:癥狀改善,裂口和創(chuàng)面縮小;無效:癥狀無改善,裂口無變化。將治愈、有效計入總有效。
1.6 統(tǒng)計學分析 運用SPSS23.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VAS 評分比較 觀察組術后第1 天、第3天、第7 天以及術后首次排便時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VAS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VAS 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止痛藥物使用劑量、 傷口愈合時間比較觀察組止痛藥物使用劑量低于對照組,傷口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止痛藥物使用劑量、傷口愈合時間比較
表3 兩組止痛藥物使用劑量、傷口愈合時間比較
2.4 兩組術后感染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比較 兩組術后感染發(fā)生率、復發(fā)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感染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比較[例(%)]
肛裂是一種常見的肛腸疾病,好發(fā)于青中年人群,且女性發(fā)病率高于男性[5]。據(jù)報道[6],所有肛腸疾病中,肛裂發(fā)病率約20%,僅次于痔病。臨床研究認為[7],內括約肌痙攣引起肛管后中線供血不良是引起原發(fā)性慢性肛裂的主要因素,且肛裂可引起肛管后側皮膚受損,致使肛門內括約肌暴露,易受外來刺激影響而引發(fā)痙攣,形成惡性循環(huán)。故有效解除內括約肌痙攣為治療肛裂的關鍵。
肛裂切除術是既往治療肛裂常用手段之一,雖可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但術中操作僅限于病變部位,難以完全去除病因,且術后愈合情況欠佳[8]。目前肛門內括約肌部分切斷術為臨床治療肛裂的一種常用手段,包括開放式和閉合式,均可有效解除內括約肌痙攣,效果確切,且復發(fā)率均較低。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總有效率、術后感染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開放式、閉合式肛門內括約肌部分切斷術治療肛裂,均可起到較好的療效。但開放式肛門內括約肌部分切斷術創(chuàng)面暴露,位于肛管,易受排便等外來刺激影響,引起肛管擴張。而閉合式肛門內括約肌部分切斷術創(chuàng)口較小,且創(chuàng)面位于皮下,肛緣括約肌間溝處,受肛管擴張影響較小,可有效縮短傷口愈合時間,緩解術后疼痛。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不同時期VAS 評分、止痛藥物使用劑量低于對照組,傷口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表明閉合式肛門內括約肌部分切斷術治療肛裂,可減輕術后疼痛,減少止痛藥物使用量,利于創(chuàng)面愈合。但閉合式肛門內括約肌部分切斷術以盲切的方式進行手術,對術者操作技巧、解剖基礎要求較高,手術成功的關鍵在于能否準確在括約肌間溝進刀以及能否在非直視的情況下準確找到內括約肌。綜上所述,開放式和閉合式肛門內括約肌部分切斷術治療肛裂均可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但閉合式肛門內括約肌部分切斷術,可顯著減輕術后疼痛,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臨床應用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