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平
(四川省威遠縣向義鎮(zhèn)中心學校,四川 內江 64245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 教師對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反思也在進一步加深。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教學呢? 教學論專家余文森教授說過:“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投入的學習,活潑、主動、體驗成功的喜悅,感受生命的滿足,那學生對你的課就產(chǎn)生了期待, 就達到了課堂的有效性?!毙W品德與社會課堂有效性也是如此,除了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要使學生學到有用的知識。
小學生的年齡幼小,對外界的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而且有著很強的模仿能力,尤其是教師的言行舉止對他們的思想有著很大的影響,但是在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模式下,再加上家長也不重視孩子這門課程的學習,所以學生們在課堂上的活躍度不高,師生之間缺少課堂互動,也進一步讓學生沒有學習興趣。良好的師生關系是課堂教學順利開展的基礎,所以小學思想品德與社會教師應該具備很強的感染力,注重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要多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溝通,建立亦師亦友的新型師生關系,當學生能夠慢慢接受并喜歡上老師,也會從被動學習轉變?yōu)樵敢鈱W習、主動學習,營造出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為課堂有效性的提高奠定情感基礎。
小學品德與社會本身就是一門以社會生活為基礎的課程,而且當今單一乏味的傳統(tǒng)課堂已經(jīng)不符合時代發(fā)展需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將知識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通過開展生活化教學,這樣的知識就得以貼近生活,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那種說教式就更能接受,而且還能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實踐,可以說是將德育達到了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例如在講解“平安回家”的知識時,主要教學任務就是要強化學生的道路安全意識,讓學生認識常見的交通標志,讓每個小學生都能安全的上學的放學。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一些常見的交通標志制作成為卡片,要求學生在上學和放學的路上注意觀察,然后辨識這些標志的意義,比如紅綠燈、人行橫道、向右轉彎等等,可以讓學生自己說說每天上學的路線,共同討論一下都在哪里容易出現(xiàn)危險,這樣通過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就能真正樹立其自立、自護的安全保護意識,養(yǎng)成自覺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良好習慣。德育與生活是緊密聯(lián)系的,如果離開了生活的參與,德育也就沒有什么目標,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學生才能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去感悟,體會到這門課程的真正教育意義。
為了真正發(fā)揮出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效果,教師做注重把握學生的主體性,應該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差異化的個體,在性格愛好、生活經(jīng)歷等方面不盡相同,每個班級學生的構成都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所以教師應該堅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理念,教學方式要有針對性,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
小學生一般都喜歡表演,想要開展一些情景劇式的游戲活動,所以教師在講解行為性和故事性強的內容時,就可以借助這種趣味化的教學方法,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在相應的情境中加深對知識的體驗和領悟。例如在“伸出愛的手”教學中,學生對于殘疾人的世界不能深刻的領悟,所以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選一名學生用布把眼睛蒙上,再挑選一名學生要求一只腳不能沾到地面上,其他人扮演路人,這樣學生們就能夠對殘疾人生活有了一定的感受,當他們對于一些生活中很普通的事情都難以做到的時候,就會明白這一特殊群體非常需要大家的關愛,在以后生活中遇到類似的事情以后,要積極的伸出愛的手,讓整個世界充滿溫暖和陽光,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
小學品德與社會的課程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的內心產(chǎn)生觸動,教師要發(fā)揮個人的色彩,通過激情的講解,豐富學生的情感,觸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們真正明確什么才是真善美[3]。例如在“誠信是金”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借助“曾子殺豬”這個歷史故事,針對誠信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進行聲情并茂的演講,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也明白了“人無信不立”,待人真誠、言而有信的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的美德,對于一些欺騙欺詐、假冒偽劣商品的現(xiàn)象要堅決抵制,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說話能力。
小學生在學習小學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時候,由于受年齡特點、思維發(fā)展的限制和個性差異等因素的影響,可能會到其中的內容有著或多或少的體會,此時教師就要注重教學評價這個環(huán)節(jié),分析每個學生的思想狀況,確保課堂教學的實效。教師在評價學生的時候,要更多的給予肯定性質評價,一個學生能夠很好的回答問題,并且闡述了內心的情感,此時就要及時給予適當?shù)目洫劊L期保持學習熱情,即使是對于那些回答不完善甚至不正確的學生,教師要不能直接嚴厲批評,應該給予他們的發(fā)展性評價,肯定他們敢于回答和表露內心的勇氣,之后循序漸進地對其進行指引,規(guī)范他們的言行和價值觀,而不會打消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除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應該注重學生的反饋,這樣教師才能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活動,增強教育效果。
總之,用鮮活通俗的語言、生動典型的事例、喜聞樂見的形式、適宜的方法,掌握必備的品德與社會的知識,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必定能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