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輝
摘 要:初中化學是提高學生素養(yǎng)的一門重要學科,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也變得越加廣泛。信息技術的有效利用,更好的揭示了化學知識的內(nèi)在本質,實現(xiàn)了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快速掌握,同時通過信息技術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優(yōu)化了我們課堂教學的結構,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本文站在學生的角度,結合初中化學教學的特點,探討了信息技術對初中化學教學的影響,并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建議。
關鍵詞:初中;化學學習;信息技術;培養(yǎng)
初中化學教學的良好開展,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學情和學習特點,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其次,因此在我們的化學教學中,教師必須結合教材內(nèi)容,積極的引入信息技術,進而加深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同時通過信息技術來幫助和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的化學學習。本文在筆者多年教育教學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進行了探討和總結,希望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一、當前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不足。
我們要做好初中階段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工作,其關鍵在于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當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不足,學生普遍沒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其次,學生缺乏良好的創(chuàng)新習慣,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也得不到啟發(fā)。這些問題對我們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2.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不足。
目前我們的初中化學課堂教學還是以“導學法”為主,這種方法忽視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需求,教師在化學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側重于“引導”。而過多的引導讓教師變成課堂的“主體”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形成帶來了一定的阻力。
二、初中化學教學中進行信息技術的策略分析
1.信息技術的應用增加了課容量,提高了教學效率。
我們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引入多媒體,不僅僅節(jié)約了課堂時間,同時讓我們的教學變得更加有條理,教師通過多媒體的應用完成了信息的收集與處理與,降低了知識的難度,同時信息技術的運用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提高了學習效率。其次,在化學教學中通過多媒體的應用,就可以將那些重難點知識和實驗進行直觀生動的展示,通過直觀生動的展示提高了教學容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同時多媒體的應使學生的感官受到了積極的刺激,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促進了學生的化學學習。
例如,在講授進行“氧氣的制取與性質” 這一實驗時,教師可以制作成相應的“微課”視頻,讓學生通過視頻觀察“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實驗過程,并提出以下幾個問題:(1)實驗會用到哪些儀器與設備?(2)為什么不能采用排水法完成氧氣的收集?當學生思考后,向學生講解實驗步驟,并制取兩瓶純凈的氧氣,并用自選的試劑來驗證氧氣的氧化性。這時學生通過對實驗現(xiàn)象,就會主動的去分析“所用試劑是否能夠驗證氧氣的氧化性”這一問題。通過這樣的實驗當中,不僅增加了課時容量,提高學習效率,同時提高了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的化學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信息技術技術的應用有利于化學的微觀學習。
在初中化學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微觀化學知識的學習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如對分子、原子知識的學習。面對這種情況,如果教師依然采用傳統(tǒng)理論教學的方式,學生就很難理解微觀粒子的運動及變化過程,而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多媒體教學,就可以通過多媒體制作出3D動畫,通過動畫學生對微觀粒子的運動就會有一個直觀生動的認知,從而加深學生對這這一知識的理解。同時學生在觀看動畫的過程中促進了學生的感官協(xié)同性,強化了學生對化學微觀知識的認知與理解,促進了學生的化學學習。
例如,在講授《原子的構成》這一部分的知識時,其核心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原子的結構,由于知識的的抽象性,學生無法對原子的微觀結構,如質子,中子電子有一個直觀的認知,因此學生在進行這方面知識的學習時,往往感到十分吃力,效果也不夠明顯。這時如果能夠通過多媒體技術,運用運用模擬原子工具——Element Builder,學生就能夠自由的去設定質子、中子、電子的數(shù)量,從而得到不同類型的原子。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就能夠將抽象的微觀知識變得生動形象,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去學習興趣,提高了我們的課堂教學質量。
3.信息技術的應用有利于實驗教學的優(yōu)化。
要學好化學就離不開化學實驗,化學實驗在化學教學中具有積極的作用,通過化學實驗向學生解釋化學原理,呈現(xiàn)化學現(xiàn)象,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化學認知能力,同時促進了學生的化學學習。而在進行化學實驗的過程中,有些實驗用時較長且較為危險,無法在課堂中進行實際的操作,這給我們的化學實驗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擾,而信息技術的利用就可以彌補這一不足,我們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模擬和生成錯誤實驗后的結果,并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這些現(xiàn)象,這時學生對錯誤實驗后的后果有一個直觀的認識。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同時促進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例如,在講解《常見的酸和堿》這一部分知識時,當介紹到“氫氧化鈉的腐蝕性”內(nèi)容時,如果進行實驗則需要較長的時間,因此可以在教學前對實驗進行攝像、剪輯,然后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展現(xiàn)給學生,進而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三、結束語
我們要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能力,就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通過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教育方法,豐富我們的教學內(nèi)容,以豐富的教學資源為支撐,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進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鄧桂香,劉國華.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校外教育,2017(19):75+90.
[2]馮麗.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學周刊,2017(06):127-128.
[3]曹曉英.芻議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學周刊,2016(03):175.
[4]宋維莉.注重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校外教育,2013(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