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秀
【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占據(jù)了重要席位,但如何將閱讀教學的價值發(fā)揮到最大限 度,就成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要思考的問題。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互動過程,有效的互動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師生之間的合理的互動也有助于營造融洽和諧的教學氛圍。因此,本文主要針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互動教學方式進行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互動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長期以來,教師在教授語文知識時更注重于傳統(tǒng)肢解式教學方法,將問題的解答思路、解答技巧直接灌輸給學生,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學生缺少與教師同學之間的互動過程,進而缺少思考過程,長此以往會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缺少主動性積極性,同時也不符合語文課程標準中積極倡導的自主、探究、合作的理念。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巧妙運用師生互動教學方法,有助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學質量。
一、以學生為教育主體,構建互動平臺
眾所周知,教學過程是由教師和學生相互配合完成,二者缺一不可,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和學生的關系,經(jīng)常是教師占據(jù)課堂教學的主導地位,教師沒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教學活動、課程內(nèi)容都是按照教師編排的教案進行的,學生更多時候處在一種相對較被動的位置上,課上一切聽從教師安排,教師講的內(nèi)容就是學生學習內(nèi)容,這種學習狀態(tài)屬于機械學習狀態(tài),無法調(diào)動學生在課堂上的活躍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同時學生對于教師的依賴程度過高,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自身的閱讀能力也比較薄弱不能達到最初所期待的效果。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將學生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教師作為引導者應該幫助學生充分發(fā)揮其主體作用,作為教師應該知道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能力是不同的,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提出適合學生的互動方案,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感,進而提高初中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例如,在學習老舍先生《濟南的冬天》這一課時,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下,教師會帶著學生一起進入課文,分析作者的時代背景,文中所用到的修辭手法,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情感,學生是跟隨著教師的思路來完成課文分析,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沒有被開發(fā)出來,所以教師要試圖改變這種被動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從被動學習轉化成為主動學習。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將預習中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以小組或以同桌為單位進行討論,將討論后的結果和對于文章的感想進行闡述,教師從中糾正錯誤,然后再引領學生們進入文章,經(jīng)過充分的預習和探討,學生對于文章已經(jīng)有一定的了解,學生在學習文章時難度大大降低,同時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學習效率。
二、探究互動教學措施,提升師生互動頻率
教師在設計互動環(huán)節(jié)時,要注意結合書本知識所學內(nèi)容,將課程主題融入進閱讀過程中,輕松地帶領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活躍的課堂氣氛有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達到良好的閱讀效果,提高學生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因此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就需要教師對閱讀內(nèi)容進行充分解讀,根據(jù)不同的課題設計方案,以保證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準確性。要讓學生充分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主動融入進閱讀意境中,增強自身的參與感,進而幫助學生加深對閱讀知識的理解。同時較強的閱讀理解能力對日后學生的學習和工作,會起到較大的幫助。所以教師要符合現(xiàn)在教學的發(fā)展趨勢,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完善自己的教學模式,設計出更有助于學生學習的課堂互動環(huán)節(jié)。學生和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性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做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根據(jù)不同的學生要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例如有的學生理解能力較強,能夠快速地理解教師所傳授的閱讀知識,而理解能力較差的同學,不能夠快速地理解。面對這一現(xiàn)象就需要教師充分了解每一位同學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教師應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手段,實現(xiàn)因材施教,對于理解能力較好的學生,教師需要幫助這部分學生繼續(xù)挖掘潛力,爭取發(fā)揮到最大價值,對于理解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教師需要具備充足的耐心,傳授其正確的閱讀理解方法,幫助其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教師也要時刻約束自己,通過不斷學習來提高自身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質,才能發(fā)揮正確的引導作用。教師應認識到自身引導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肩負著非常重要的教學任務,不應做出誤導學生的行為,要開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這樣才有助于實現(xiàn)學生在思想上的拓展延伸。教師在教學中也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放映與閱讀有關的視頻及圖片,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閱讀學習積極性,不斷完善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達到雙贏共贏的效果。
三、更新傳統(tǒng)觀念,改變教育模式
(一)走進書本,品讀書本
作品是作者與讀者間交流的文化窗口,是最真切的交流途徑,可以透過文章去了解作者想表達的情感,從而與作者完成靈魂的問答與心靈上的碰撞。相對于閱歷不豐富的初中生來說,文章就成為唯一的獲取途徑,教師在與學生互動交流的環(huán)節(jié)中,激活文本,引導學生立足于文章,走進文章,從而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識。例如,學生在學習朱自清《背影》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通過課堂互動的環(huán)節(jié),讓同學們帶著問題進入文章,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分析作者對于景物的描寫,肢體語言的描寫是如何烘托出一位父親對于孩子的愛和自己對于父親的思念的。通過文章的表達學生也可以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學會感恩父母、體諒父母的不易。
(二)超越書本,發(fā)散思維
學生在學習課本閱讀知識的同時,也不斷增強著自己的閱讀能力,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閱讀一些課外書籍,豐富自己的文學底蘊,這被稱為閱讀再創(chuàng)造現(xiàn)象,學生學習的目的不單單局限于書本上的知識,應活學活用將自己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其他領域,例如教師可以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大賽,學生可以將近期閱讀過的課外書帶到教室談談自己對于這本書的理解與看法,這不僅填補了學生對課本知識外的空白,更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強化了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四、總結
經(jīng)教學研究表明,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合理運用互動教學方式,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還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學生在互動學習的過程中,增強了自己的表達能力,提升了閱讀理解能力,為日后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教師靈活運用互動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增強自主閱讀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教師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韓良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互動教學方式的探討[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4).
[2]石東.互動教學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7(10).
[3]鄭波.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師生互動研究[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