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昶皓
摘 ?要:建國后,我國頒布了多部語文課程標準,語文課程標準文件的內容愈發(fā)科學,愈發(fā)符合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愈發(fā)符合社會和時代對人的要求。對中國語文教育的發(fā)展和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隨著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課程標準的研究前景將十分廣闊?;仡櫧▏詠淼恼Z文課程標準研究,關注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學生的要求,有助于我們清理思緒,在一種整體觀的視野中審視既有研究的價值以及存在的問題,又給第一線的語文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的著力點和側重點提供一定的參考意見,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關鍵詞:語文課程標準 ?概念 ?判斷 ?認知 ?推理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10(c)-0191-02
1 ?研究背景及意義
自新中國成立后,教育部門組織編訂了多版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大綱),作為語文教學的綱領性文件,教學大綱的指導意義不言而喻,此外,教學大綱還受社會環(huán)境和國際環(huán)境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和預期。21世紀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和經濟全球化的現實,給當今社會各級各類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社會發(fā)展不僅要求每個公民要有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而且要求他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以及一定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開放的視野。為了應對社會的各種挑戰(zhàn),新一輪的教育教學改革勢在必然,而作為基礎教育中最重要的語文課程的改革就更為世人所關注。語文課程改革最重要的表現就是語文課程標準的編制。為了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改革方向,每一次課程改革都會體現在其相關要求上,因此,該文選取自建國后至今頒布的語文教學大綱、課程標準進行梳理,“概念”“判斷”“推理”“認知”4個關鍵詞為抓手,對歷年教學大綱內容進行研究分析,以探究我國語文教育的出發(fā)點和著力點,從而得出與語文課程標準的發(fā)展趨勢。
2 ?統(tǒng)計數據
2.1 “概念”
在小學課程標準中,1950年1次,1955年10次,1956年10次,縱觀小學學段語文課程標準,共出現21次;在中學語文課程標準中,1956年15次,其中12次出現在初中,3次出現在高中,1963年4次,其中1次出現在初中,3次出現在高中,1978年和1980年均出現7次,1996年在高中出現1次,2017年在高中出現6次,縱觀中學學段語文課程標準,共出現40次;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共出現4次,均出現在2011年版本中。共59次。
不難看出,中學語文課程標準對于“概念”的看重程度要甚于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并且可以發(fā)現,在1955—1980年這25年間,是最重視“概念”教育的時段。
2.2 “判斷”
在小學課程標準中,1954年1次,1955年3次,1956年5次,1991年1次,縱觀小學學段語文課程標準,共出現10次;在中學語文課程標準中,1956年1次,1978年8次,其中4次出現在初中,4次出現在高中,1980年10次,其中4次出現在初中,6次出現在高中,1986年、1988年、1990年和1992年均1次,1991年2次,2001年在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出現7次,2017年在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出現9次,縱觀中學學段語文課程標準,共出現29次;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2001好2011年各出現2次,共計4次。共43次。
可以看出,類似于“概念”,較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而言,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更加注重學生對于“判斷”的把控和訓練。
2.3 “認知”
歷年小學課程標準中不曾出現對“認知”的要求;中學方面,只提到過2次,2001年和2011年的高中課程標準各1次;2001年的義務教育語文標準中提及1次“認知”,2017年提及6次,因此共9次。
從統(tǒng)計中可以很輕易地看出,我國課程標準至今尚未將“認知”作為學生發(fā)展的重點難點,對“認知”的重視程度不高。
2.4 “推理”
小學課程標準中,只有1954年出現1次;在中學語文課程標準中,1963年4次,其中1次出現在初中,3次出現在高中,1978年5次,1980年5次,全部在高中,2001年出現1次,2017年出現6次,整個中學階段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推理”共出現21次;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不曾提及。共22次。
可以發(fā)現,對于推理,即邏輯思維能力,課程標準對高中學段學生的要求要遠高于別的學段,小學和初中學段的學生幾乎不被要求訓練邏輯推理能力。
3 ?比較和分析
通過上述統(tǒng)計和匯總可知,在歷年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概念”共出現59次,“判斷”共出現43次,“認知”共出現9次,“推理”共出現22次。但這并不意味著四者之間有主次之分。
通過查詢《現代漢語詞典》可知:
概念:人類在認識過程中,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特點抽象出來,加以概括,是自我認知意識的一種表達,形成概念式思維慣性。1950—1956年,我國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學生掌握概念,旨在從小學時起建構語文知識體系,熟練理解掌握概念性知識,將這類知識添加進學生的知識結構中,以便學生可以掌握語文知識和學習方法。
判斷:是一個邏輯學名詞,是對思維對象是否存在、是否具有某種屬性以及事物之間是否具有某種關系的肯定或否定。對于語文學科而言,學生只有形成了健全的判斷能力,才能有效地總結歸納課內外文章的主旨,通曉文章中心思想,進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內化為自己的見解和思想。我國語文課程標準反復提及對學生判斷能力的培養(yǎng)和完善,正是力求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判斷力,使學生能夠辨別文章中思想內涵的正反面,從而達到讓學生甄別文章的積極與消極方面,有選擇地汲取知識乃至于人生哲理,健全自己的人生觀,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是非觀。
認知: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簡言之,認知是認識并知曉,這是語文核心的任務,更是學習的要義。從根源上講,認知和判斷是一體的,認知并非全盤接受,更非全盤否定,需要有一個將外來信息內化為自己所持思想的轉變過程,這一過程需要理解,更需要判斷,需要的是對知識的透徹理解和準確辨別。我國課程標準對于認知提及不多,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認知這一過程過于籠統(tǒng),故而將認知過程細化為認識、接受、理解、辨別、歸納、發(fā)現等易于實施和接受的步驟,并非是不將認知作為課程標準的重點。
推理:是邏輯學指思維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判斷(即前提)推出新判斷(即結論)的過程,有直接推理、間接推理等。普遍的觀念認為語文學科對推理能力的要求沒有理科類學科高,然而,無論是閱讀文學作品、寫作文章還是進行口語交際,推理能力都是必要的。推理能力是邏輯思維的一種,掌握推理能力,可以指導學生正確進行思考,準確、有條理地表達思想;可以幫助學生運用語言,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可以用來檢查和發(fā)現邏輯錯誤,辨別是非。同時,學習形式邏輯還有利于掌握語言知識,有助于將來從事工作。邏輯推理的學習方法是對已知知識的引申而獲得新知識,其思維過程是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也就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思維活動。掌握邏輯推理的學習方法,進而掌握邏輯推理能力,實現知識遷移,還能有效推動對語文和其他學科的學習進程。
此外還可知,隨著年級的增高,語文教育越來越重視對能力的培養(yǎng),對聽說讀寫等基礎能力的教育不再是教學的重心。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語文課程標準是國家在不斷地結合實踐和社會形勢、國際形勢,在科學的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完成的有助于學生成長的規(guī)范性課程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充分發(fā)揮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我國的語文教學,是建立在義務教育語文教學的基礎之上的,引導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不再是高年級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高年級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全面發(fā)展為主要任務,以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為根本目標的。語文素養(yǎng)的內涵很是豐富,但歸納起來主要是漢語文化修養(yǎng)和漢語文化教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漢語文化修養(yǎng)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漢語文化情感、思想、精神以及漢語文化知識等方面的修養(yǎng),通過這些方面的培養(yǎng),使學生成為有較深厚的母語文化修養(yǎng)的人。培養(yǎng)學生的漢語文化教養(yǎng)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漢語文化人格、漢語文化自豪感和漢語文化的自信心、自強心。這兩個方面是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生存的文化基石,這也是育人的內在要求。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針對語文教學要“充分發(fā)揮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課程目的,提出了語文教師應該“增進課程內容與社會發(fā)展、科技進步和學生成長的聯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學習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guī)劃人生,在促進學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產生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在此次的統(tǒng)計分析中,筆者還發(fā)現了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仔細分析語文新課程標準,我們發(fā)現, 它過度關注都市兒童的發(fā)展,忽略了農村兒童,無疑是都市話語霸權的表現。新課程標準中提到的“看音像作品, 能復述大意和精彩情節(jié)”“養(yǎng)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很顯然,這些目標明顯地體現著都市化的傾向。我們必須清楚,我國許多經濟落后的農村學校的學生連買教科書都十分困難,上學都還需要眾人資助,家中又怎么會有藏書呢,網絡又有幾人知曉呢。在這方面,有人也提出了類似的看法,“這些目標對經濟落后的農村孩子來說形同虛設”??梢哉f,作為綱領性文件的語文新課程標準遺忘了農村教育的現實,中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40%以上,課標要求不符合近半學生的教育實際情況,農村教育的現狀應繼續(xù)作為課程改革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屠錦紅,徐林祥.改革開放30年語文教學研究回顧與反思[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2(2):59-63.
[2] 鄭銀鳳.語文新課程標準研究述評[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26(1):79-82.
[3] 劉云國.新理念大突破——試比較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的區(qū)別[J].中學語文,2007(5):3-4.
[4] 趙安柱.語文新課程標準改革的亮點、重點、難點淺析[J].語文學刊,2007(1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