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摘要:新課程倡導“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強調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核心,教師僅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所以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要認真學習新課改理論,努力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進而實現語文課堂師生心靈的溝通與共鳴。本文將結合筆者多年的初中語文教學經驗,從用問題激活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積累習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談一談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的問題,供大家借鑒。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方法;優(yōu)化策略
教學方法是教師傳授知識、組織教學活動,實現師生之間知識交流的途徑。方法得當,就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反之,教與學就會相背離,達不到理想的教學目的。語文是工具性、基礎性學科,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僅關系到本學科的成績,而且對其他學科的學習甚至日后的發(fā)展也有很大的影響。而長期以來,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往往只注重于語文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從而造成課堂氣氛死板枯燥,學生被動而缺乏生機,教學效率落后低效等等?;诖?,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一定要努力掌握新的教學理論,積極探索適合初中生發(fā)展的教學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一、用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
學生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他們獲得新知、提高能力的過程。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能帶動學生的情感世界,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是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深入探究的一種有效途徑。所以,帶有啟發(fā)性的問題的設置,既是師生間有價值展開交流的媒介,也是燃起學生學習熱情,激活課堂教學氣氛的催化劑。有了問題,就有了可操作性,學生會在問題的帶動下積極地思考、熱烈的討論,大膽的表述自己的觀點,這樣課堂就會充滿生機與活力。初中生正處于一個好奇心強求知欲強的的年齡,教師一定要抓住孩子們的這一特點,積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習興趣,教師要設計出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系列問題,這樣他們讀書的時候就能抓住文章的重點內容,讀書才有針對性,不至于顧此失彼?!斗哆M中舉》是一篇小說,筆者構想了以下問題讓學生在小組里討論:“范進中舉之后的第一反應是什么? ,“范進為什么會發(fā)瘋呢?范進中舉后有哪些變化?”,“丈人胡屠戶態(tài)度和眾鄰居在范進中舉前后態(tài)度上有什么變化?”。學生們圍繞這些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課堂充滿歡聲笑語。
二、培養(yǎng)學生閱讀積累的好習慣
語文知識的獲得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要想學好語文必須養(yǎng)成認真閱讀、不斷積累的好習慣。而大部分初中生語文學習道路上的一大障礙,就是因為閱讀面狹窄而造成的胸無點墨。因此,從一定程度某種意義上說,閱讀是積累語言詞匯的良好途徑,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基礎。學生從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中可以能讀出優(yōu)美的意境,也能積累豐富多彩的好詞佳句,以及作者優(yōu)秀的寫作手法,所以說,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初中語文教科書中有很多文質兼美的好文章,不論是名人名篇,還是新人習作,大都選材新穎、構思獨特、語句精練、寓意深遠,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仔細品味作品的內涵,深刻領悟作者的情感,認真學習優(yōu)秀的寫作手法,同時培養(yǎng)學生隨時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佳句、精彩片斷的良好習慣,這樣才能讓學生吃透教材,使他們的語文知識不斷豐富起來。例如教材中比較多地采用讓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抄寫自己感興趣的語句的形式,其用意很明確,那就是引導學生主動積累,培養(yǎng)興趣,使之逐步形成習慣。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還要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從課文擴展開去,擴大課外閱讀量。
三、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程倡導學生是教學活動的核心、主體,所以,課堂教學中我們只有讓學生動起來,有了自主學習的動機,才能實現教學目標。我們所說的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建立在自我約束能力基礎上的學習形式,這也是一種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方法。初中生較小學生有了一定的自律性和一定的諸如預習、復習、總結、反思、糾錯等學習習慣,所以,初中語文老師一定要改變過去“灌輸式”的陳舊的教學方式,把課堂交給學生,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一旦養(yǎng)成了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他們就會積極主動地去預習、去復習、去閱讀、去積累、去總結歸納,去完成作業(yè)。這種能動式的學習,不僅會使得學習過程更加愉快,學習效果更加良好,而且還會使學習者本身更加主動和自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激發(fā)學生想學的愿望,提供學生堅持學的動力,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信心。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操作、自主遷移、自主發(fā)現、自主探究的能力。由于每個學生的思維品質、學習形式、理解能力各不相同,教師在教學中要本著以人為本思想,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能力,采取不同的施教策略,分層要求、分層設問、分層練習,使教學適應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觀察水平,真正落實因材施教。只有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才能實現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
總的來說,與時代接軌,促使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是踐行新課改最有效的方式。而這里所提到的教學改革,主要是指教學觀念的改變和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新課程教學改革,也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作為初中語文教師,語文一定要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我,課堂教學中,要結合新時代初中學生的實際狀況和初中語文教學內容的特點,不斷探索新的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方法,從而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得語文知識、提高語文實用能力,形成綜合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董新堯.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學方式優(yōu)化的有效途徑之研究[J].語文教育學報,2018,11(05):164-165.
[2]馮小嬋.探究新課標下初中語文如何實現課堂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J].語數外學習,2019,10(07):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