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園園 許石雙 張桐赫 董靜
[摘要] 目的 借助當前日趨完善的互聯(lián)網技術,為社區(qū)腦卒中患者的全面康復建立一個能夠起到有效幫助的線上線下互動平臺,并通過此次研究來觀察這一平臺能夠對患者康復進程所起到的影響。方法 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這段時間內的社區(qū)腦卒中患者當中,采用隨機方法抽取146例作為此次研究的對象。并且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等地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73例。令研究組的患者加入此次的線上線下互動平臺,而讓對照組的患者加入常規(guī)的社區(qū)康復平臺。研究組的患者相較于對照組,能夠獲得線上的一系列相關康復指導,除此之外,還有線下志愿者日常的協(xié)助康復等服務。在康復之前和12個月之后這兩個時間點上,對患者包括ADL能力及其身體心理等狀態(tài)進行全面地測量和記錄。對比兩組患者的不同指標。結果 康復治療12個月之后,研究組的患者不管是在以上的任何一個指標上,都要明顯地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 借助這一數據內容豐富的線上線下互動平臺,社區(qū)的腦卒中患者康復進程不再單一,且可以獲得更多的遠程線上幫助,豐富其對康復過程的認識,提升其康復速度。
[關鍵詞] 線上線下;互聯(lián)網;腦卒中;社區(qū);康復;應用
[中圖分類號] R49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9(c)-0173-02
近年來,我國出現(xiàn)腦卒中的患者人數居高不下,根據WHO的調查,這一人數甚至已經不止1 000萬,而且其增長速度每年8%以上[1]。而我國有高達90%以上的患者無法到各類康復機構中進行腦卒中后續(xù)的康復工作。這就使其后續(xù)的不論是心理還是生理的康復難度都大大增加。為了解決這一嚴峻的現(xiàn)狀,近年來推出了一種線上線下互動平臺的康復模式。也就是讓參與這一模式的患者,能夠在線上接受平常難以輕易得到的專業(yè)醫(yī)師的臨床康復指導,并且在線下由志愿者上門為其提供康復協(xié)助和服務。因此,該研究嘗試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這段時間內的社區(qū)腦卒中患者當中,采用隨機方法抽取146例作為該次研究的對象,以研究康復模式所能起到的效用,現(xiàn)報道如下。
1? 淺析線上線下互動平臺的團隊構成
在這一康復團隊中,不僅有8名專業(yè)的住院醫(yī)師提供專業(yè)的康復知識作為支持,還有專注于協(xié)助康復治療多年的9名康復專家,最后,還有10名常駐醫(yī)院康復科的護士以及3名護理教師。除此之外,還有80名自愿成為此平臺的志愿者的醫(yī)學生。
2? 社區(qū)腦卒中的線上康復平臺介紹
構成這一社區(qū)腦卒中線上康復平臺的主要部分,除了一個安裝在患者手機終端的APP之外,還有一系列的能夠在線幫助患者了解自身康復進程以及相關康復知識的模塊[2]。而這些模塊的設計和更新也都是由上述的康復醫(yī)療團隊共同完成的。
2.1? 記錄患者康復進程的模塊
在這一APP當中,患者可以首先注冊一個屬于自己的賬號,并按照其中的要求錄入自己的相關信息,包括一系列基本資料和病情恢復情況等。然后在每一次接受完整的線下康復協(xié)助以及身體狀況評估之后,志愿者們也會隨時將其最新的信息更新到這一軟件當中,患者及其家屬都可以進行查看。除此之外,在每次康復治療完成之后,患者及其家屬都要在這個軟件上對康復感受進行評價,以此來幫助康復醫(yī)生更好地為其量身定制接下來的康復方案[2]。
2.2? 建立康復知識學習模塊
科學的康復知識是幫助患者不斷提高其對腦卒中康復過程認識的一個重要部分。因此,為了讓患者能夠充滿趣味地學習一系列相關的康復知識,康復團隊設計了一款闖關答題小游戲,讓患者能夠通過回答有關腦卒中康復的相關知識,來獲取積分。等到積分累積到一定水平之后,就可以兌換相應的獎品[3]。
2.3? 在線答疑模塊
在患者的康復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細節(jié)問題,此時更加需要有人能夠及時地為其進行答疑解惑。因此,如果能夠成立一個以志愿者為主要成員的線上答疑團隊,隨時對患者的各種康復問題進行解答,必將能夠促進患者對自身康復信心的提高[4]。除此之外,對于經常有患者提出的問題,醫(yī)護人員還必須建立詳細的問題查詢列表,以惠及更多的患者。
3? 線上線下互動平臺運行的效果分析
3.1? 患者一般資料介紹
在社區(qū)腦卒中患者當中,采用隨機方法抽取146例作為該次研究的對象。并且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等地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73例。其中研究組有41例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年齡最低的54歲,最高的76歲,年齡平均為(57.61±6.72)歲。對照組患者當中男性患者數量為39例,女性患者數量為34例,年齡最低的55歲,最高的74歲,平均年齡為(56.22±6.89)歲。利用統(tǒng)計學工具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等各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臨床對于腦卒中這一疾病的診斷,且業(yè)已經過MRI的證實確診患有該疾病;②年齡大于40歲且不高于80歲;③在患有腦卒中這一疾病之前,患者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④患者不存在精神障礙且能夠用言語進行正常的交流。
排除標準:①如若患者具有相關的精神問題,則不能納入研究;②如若患者病情嚴重已到治療末期難以治愈則予以排除;③如若患者不配合治療,則予以排除。
3.2? 評價指標
該研究借助于以下三大指標來評價患者的康復水平:①改良版的Barthel指數,借助這一指數,能夠測量患者的ADL能力。即患者在日常生活的包括穿衣吃飯等各種活動中,其自主能力及康復水平;②采用癥狀自評量表來測量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以此來全面地評估患者的精神焦慮性等水平;③WHO出臺的生存質量量表,借助這一量表,能夠準確地得知患者的生存質量[5]。
3.3? 統(tǒng)計方法
借助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作為該次研究數據的統(tǒng)計學軟件,將所有實驗數據均錄入其中進行統(tǒng)計處理。在處理計量資料的時候,采用平均數±標準差(x±s)的方式進行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 研究結果分析
在康復療程進行了12個月之后,兩組患者的康復水平差距顯著。研究組患者以上3個指標當中遠遠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的SCL-90評分在康復治療進行1年后差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042,P<0.05)。而研究組和對照組的MBI評分在康復治療之前分別為(56.14±2.43)分、(55.16±3.46)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康復1年后,研究組為(77.61±2.61)分、(64.67±5.71)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021,P<0.05)。最后,在WHO量表評分方面,研究組患者的康復前總分為(34.26±0.46)分,康復后總分為(77.41±2.42)分,有顯著的提高;對照組患者康復前(33.17±0.88)分,康復后為(46.71±0.61)分,明顯落后于研究組,提高程度差異有統(tǒng)計計學意義(t=2.000,P<0.05)。
5? 討論
經過該次研究,可以得知,如若能夠及時地將社區(qū)的腦卒中患者納入到這一線上線下并進的康復平臺當中來,不僅能夠使其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復速度加快,而且還能夠顯著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使其身心都獲得較大的愉悅和提升,以此來改善我國老年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6-7]。針對于我國當前大多數腦卒中患者未能得到有效康復治療關照的現(xiàn)狀,采用這一線上線下并進的模式無疑是更為有效且符合實際的。
[參考文獻]
[1]? 賈書磊,方小群,馮瓊,等.線上線下互動平臺在社區(qū)腦卒中康復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7,32(3):340-343.
[2]? 吳礦文,江濱,梁杰,等.腦卒中社區(qū)康復簡易適宜技術在社區(qū)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6, 14(35):4025-4027.
[3]? 姚偉璇.微信平臺在腦卒中患者康復護理中的實踐研究[J].中國農村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14,34(12):1554-1556.
[4]? 牟曉洋,李棟良,張光亮,等.微信平臺隨訪模式對農村腦卒中患者家庭康復治療的影響[J].中國數字醫(yī)學,2016,11(8):38-40.
[5]? 俞紅麗,馮蔚.微信支持在腦卒中家庭照護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上海護理,2016,16(4):54-56.
[6]? 沈麗娟,韓慧,錢建峰,等.視頻信息技術在腦卒中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護理與康復,2015,14(1):10-12.
[7]? 于娜,李毅.基于無線物聯(lián)網的遠程腦卒中診療服務模式研究[J].中國醫(yī)院管理,2014,34(12):39-40.
(收稿日期:2019-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