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益軍
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引領下,《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正式出版,《綱要》的出版為地方體育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實施方案。《綱要》當中的“技術、體能、運用”視角下的單元構建和對一堂常態(tài)課的“七個一”的基本要求等理念為規(guī)范、改進體育課堂教學提供了具體的操作思路?!毒V要》對課堂教學具體要求的核心是“教材三個一”即:一個單一身體練習、一個組合練習、以及一個以此組合為核心的比賽或游戲。而本文基于“教材三個一”視角下的體育教學內容設計和教學組織設計強調更明確的目標導向、更連續(xù)的內容結構、更清晰的項目特征,從而提高體育課堂教學質量。
一、“教材三個一”的再解讀
《綱要》中提出一堂常態(tài)課的基本要求可以歸納為35個字的具體體現(xiàn),即“開始有隊列、準備兼體能、教材三個一、復習成環(huán)形、放松內容化、少講需多練、安全組織佳”,其中的核心是“教材三個一”?!敖滩娜齻€一”是對于主教材內容呈現(xiàn)的基本要求,同時也為主教材的教學內容設計提供了思路和框架?!敖滩娜齻€一”不僅體現(xiàn)了內容結構的遞進性,保持了穩(wěn)定的教學內容形態(tài),有助于課堂教學的高效落實,也體現(xiàn)了內容層次的遞進性。同時教學策略之間應呈現(xiàn)為相互聯(lián)系、逐步遞進的有機整體,既要體現(xiàn)教學的邏輯性,也要尊重教材的項目特征;“教材三個一”需體現(xiàn)明確的目標導向,使其成為達成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此外,“教材三個一”視角下的體育課堂教學內容設計還應與教學組織設計相互聯(lián)系,有機結合。
二、“教材三個一”視角下的課堂教學設計
圍繞“教材三個一”而進行的體育課堂教學設計,具體可表現(xiàn)為單一身體練習在明確目標導向下向特定軌跡逐步拓展的過程。根據(jù)教材特征的不同,“教材三個一”的拓展軌跡一般圍繞“體能發(fā)展”和“項目中運用”2個方向展開。圍繞“體能發(fā)展”軌跡進行拓展的“教材三個一”多體現(xiàn)在田徑、體操等封閉性運動技能的教學內容設計中,表現(xiàn)為單次課的教學內容設計圍繞技能形成而逐步改變體能環(huán)境的過程。如,水平二《側向跨越的練習方法》的教學內容設計為:連續(xù)側向跨躍、連續(xù)側向+折返跨躍、連續(xù)側向+折返跨躍接力。通過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本次課的教學內容設計始終圍繞促使學生在練習中做出更積極的側向交替擺腿,從而發(fā)展學生的側向跨躍能力,體現(xiàn)了圍繞“體能發(fā)展”軌跡的教學內容設計。這樣的教學內容設計更有助于明確體能發(fā)展的思路,促進項目相關體能的發(fā)展,同時也為學生自我發(fā)展體能提供了方法和操作方案,從而更有效地促進學生運動能力目標的達成;圍繞“項目中運用”軌跡進行拓展的“教材三個一”多存在于球類等開放性運動技能的教學中,體現(xiàn)了單次課的教學內容設計圍繞技能形成而逐步改變運用環(huán)境的過程。如,水平四《足球腳背運球的練習方法》的教學內容設計為:高頻率運球練習、傳接球+高頻率運球練習、傳接球+高頻率運球+射門練習。通過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本次課的教學內容設計充分遵從了足球腳背運球在實戰(zhàn)情境中完整運用軌跡的逐步生成。這樣的教學內容設計更有助于構建完整的技能運用框架,促使學生提升運動意識,達成項目運動能力的發(fā)展。
無論是圍繞“體能發(fā)展”的軌跡,還是圍繞“項目中運用”的軌跡而拓展的教學內容設計,其核心思想都是借助“教材三個一”的理念構建連續(xù)的內容結構和穩(wěn)步遞進的練習情境,從而確保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還需做到以下幾個方面才能確保“教材三個一”視角下的教學內容設計得以有效落實。
1.構建多元化的“教材三個一”
“教材三個一”的多元化主要體現(xiàn)在單一身體練習的多元化上。根據(jù)教學進度的不同,單一身體練習不僅僅呈現(xiàn)單個動作,也可呈現(xiàn)多個動作的組合練習。如,水平五《排球墊傳組合的練習方法》教學中,主教材內容可設計為:墊球+傳球組合練習、墊球+移動+傳球組合練習、結合“中一二”戰(zhàn)術的墊傳組合練習。以組合作為單一身體練習,體現(xiàn)了更高教學目標引導下的教學內容形態(tài),為構建單元教學內容、促進體育教學深入提供了思路。
2.精準把握“教材三個一”內容遞進的方向,構建可塑性更強的教學內容環(huán)境
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過程中,不僅要結合項目特征充分考慮內容遞進的合理性,同時也要考慮教學內容的可塑性,以此促進課堂教學的深入。通常情況下,教學內容環(huán)境的塑造可通過改變“空間”和“時間”等變量實現(xiàn)。如,在水平二《側向跨躍的練習方法》教學中,連續(xù)折返側向跨躍體現(xiàn)了運動方向上的空間變化,在練習中器材的高低變化、寬度變化體現(xiàn)了器材的空間變化,連續(xù)折返側向跨躍接力則體現(xiàn)了時間因素的變化。通過同一教學內容在空間和時間上的變化,逐步幫助教師深入課堂教學,達成課堂教學目標。
3.明確教材的功能和價值,重視教學目標導向性
在“教材三個一”視角下的教學內容設計中,設計的終端內容應指向教材的功能和價值。根據(jù)教材的類型不同,在教學內容設計中體現(xiàn)的價值導向也有所區(qū)別。田徑、體操等封閉式運動技能的教學內容設計傾向于體能發(fā)展和在生活中運用的價值導向;球類等開放性運動技能的教學內容設計則應傾向于比賽中運用的價值導向。
4.通過逆向的教學內容設計,構建系統(tǒng)的教學內容體系
逆向的教學內容設計更多適用于球類教學中,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先確定教學內容的終端教學策略,再逆向依次結合項目發(fā)展規(guī)律確定教學策略。運用逆向教學內容設計的前提是深入解讀教材,分析與技能相關的所有比賽情境,并結合比賽情境提煉出所有的練習和運用情境。如,水平五《籃球:雙手頭上傳球的運用方法》單元教學中,教師通過分析雙手頭上傳球在比賽中的運用,可得出中鋒策應的雙手頭上傳球、利用雙手頭上傳球快速轉移球、搶籃板球后的雙手頭上傳球發(fā)起快攻等運用情境。結合所得出的運用情境,對“教材三個一”視角下的教學內容進行逆向設計,在幫助教師達成有效教學的同時,也有助于實現(xiàn)精準教學。同時也能幫助教師更好地厘清籃球雙手頭上傳球的系統(tǒng)知識結構,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導向,為籃球雙手頭上傳球的系統(tǒng)性學習提供了思路。
三、“教材三個一”視角下的課堂教學組織設計
“教材三個一”視角下的教學內容設計還需結合合理有效的教學組織設計。圍繞“教材三個一”構建的教學內容,以單一身體練習作為穩(wěn)定的練習情境,組合練習和游戲的拓展在內容和組織上都盡可能不破壞單一身體練習的情境,內容上逐步遞進,組織上保持穩(wěn)定。為學生構建熟悉的學練環(huán)境,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練時間和教師的教學、指導時間,以促進更高效的體育課堂教學的形成。在設計教學組織前,教師應先建立完整的教學內容結構框架,并結合教學目標導向設計適用性更強的教學組織,具體可表現(xiàn)為:教學組織在練習隊形、學練組織、器材運用等方面表現(xiàn)出較高的適用性,穩(wěn)定、單一的教學組織甚至能達到貫穿完整課堂教學的效果。
1.練習隊形的設計
練習隊形的設計既要有助于“教材三個一”視角下教學內容的有效落實,也要有助于提高練習密度,同時能確保安全性。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場地、器材、人數(shù)、運動軌跡等因素,并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形成穩(wěn)定、適用的練習隊形。如,在水平四《雙手頭上擲實心球的練習方法》教學中,在體育館內的教學可采用圓形或方形面向場地中心的固定練習隊形;在室外空曠場地,也可采用面對面相距一定距離或背對背向兩側投擲的固定練習隊形。
2.場地布置的設計
場地布置的設計要統(tǒng)籌整節(jié)課,同時也要方便組織調動、確保練習的安全性。如,在水平三《跨越式跳高的練習方法》教學中,練習場地可設置為20m×20m的正方形,要求練習從外到內、逆時針循環(huán)進行。這樣的場地布置有效提高了練習的流暢性,為練習提供了良好的觀察視野,確保了練習的安全性。同時,通過繩子高低角度的變化,為內容層次的遞進提供了空間條件,體現(xiàn)了適用性。
3.器材的功能和價值
充分挖掘器材的功能和價值,盡可能在教學中做到“一材多用”,“教材三個一”視角下的器材運用應充分考慮器材的可塑性,既要滿足教學中促進教學目標達成的導向,同時也要滿足學生在學練過程中自主探究的導向。如,上文提到的《側向跨躍的練習方法》教學中,可采用2條繩子作為器材,通過高度、寬度和跨躍形式的變化,形成“低高”“高高”“高低—低高”“低低—高高”“低高—高低”“低高—高高”“低高—寬”等多種空間結構的側向練習跨躍方式,不僅能適用于所有教學內容,促進教學預設教學目標的達成,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根據(jù)自身能力,制訂即時追求目標,并努力挑戰(zhàn)達成新目標。
4.在“教材三個一”視角下做好教學組織規(guī)劃
可結合逆向的教學內容設計先確定終端教學內容的教學組織形態(tài),并逆向依次確定“組合”和“單一身體練習”的組織形態(tài),進而形成在組織調動、練習分組、練習方式等多方面都能貫穿整課的教學組織。形成穩(wěn)定的學練組織形態(tài)有助于學生更專注于學習本位,有助于學生實現(xiàn)合作、探究、學練、比賽、評價等多元化的學習參與方式。
參考文獻:
[1]余立峰.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學方式的改進策略[J].中國學校體育,2018(10):26-27.
[2]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3]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配套用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