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單元整體的數(shù)學結構化教學
淮安市天津路小學教務主任朱俊華、江蘇省特級教師吳玉國在《中小學教師培訓》2019年第9期上撰文認為,基于單元整體的結構化教學能夠打破單課教學帶來的知識碎片化現(xiàn)象。具體而言,數(shù)學結構化教學要做到三點:第一,立足“類”的建構,把握數(shù)學知識之間的單元整體結構,比如:聚焦單元學習目標結構,彰顯單元教學核心價值;聚焦知識結構,架構單元教學知識體系;聚焦方法結構,促進單元教學的策略遷移。第二,關照“聯(lián)”的統(tǒng)整,形成立體關聯(lián)結構,比如:在教學中體現(xiàn)數(shù)學知識形成過程中的元素關聯(lián);讓學生在任務驅動自主探究中體驗活動關聯(lián);讓學生在認知遷移解決問題中理解方法關聯(lián)。第三,立足單元整體教學,以單元的視角發(fā)現(xiàn)學生的認知結構與數(shù)學知識結構之間的關聯(lián),主動求變,既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改變教材的呈現(xiàn)序列,又要變換數(shù)學概念的表征形式,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
基于故事教學法的微視頻設計要點
中國海洋大學講師劉世玉、北京友高教育課程設計員田曉婷在《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9年第9期上撰文認為,基于故事教學法的微視頻能夠降低學生的認知負荷,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重構和遷移,因此,基于故事教學法的微視頻設計很關鍵,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將知識體系貫穿于整個教學微視頻中,在聚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同時,保證基礎知識呈現(xiàn)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同時通過在微視頻中呈現(xiàn)相關知識的背景和線索,在開放式的情境中設置一系列問題,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二是選取合適的生活情境和貼近實際的資源,在內容上突出教學主題;三是圍繞學科重點、難點、易錯點等核心知識設計微視頻,加強學生對知識的遷移和運用。
教師干預校園欺凌的可行性路徑
華東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柴澤英在《教育與管理》2019年第9期上撰文認為,在校園欺凌干預中,基于“平等、信任、愛與希望”下的對話理念是指導教師干預校園欺凌的可行性路徑。首先,教師與欺凌者要在平等、信任、希望的基礎上進行對話,給予其反思的空間,通過對話交流向其了解欺凌過程,同時舉例說明校園欺凌者受到的處罰,讓欺凌者感受“被欺凌者”的無助、孤獨,并滿懷希望地給出建議。其次,教師應與欺凌者共情,給予其心理支持,讓其想象如果重來一次“我會怎么做”,引導其對被欺凌者說“不”。最后,促成欺凌二元主體的對話,通過被欺凌者的訴說,引發(fā)欺凌者對自身行為進行思考和反省,并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重建被欺凌者對欺凌者的信任,修復關系,重建友誼。
創(chuàng)設閱讀學習情境的策略
江蘇師范大學教授魏本亞在《語文建設》2019年第8期上撰文認為,創(chuàng)設閱讀學習情境就是要在學生與文本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這樣創(chuàng)設閱讀學習情境:①依據(jù)語文學科特質創(chuàng)設閱讀學習情境,如學習汪曾祺的《昆明的雨》,為讓學生知道汪曾祺筆下昆明的雨有什么特點、好在哪里,教學時要求學生找出汪曾祺寫雨寫得最好的段落,同時閱讀朱自清的《春》,找出朱自清寫雨寫得最好的段落,然后思考兩位作者對雨的描寫有什么不一樣。這種依據(jù)文本創(chuàng)設的閱讀學習情境,有利于學生與不熟悉的文本建立起聯(lián)系。②依據(jù)社會生活創(chuàng)設閱讀學習情境,如《我有一個夢想》是一篇演講詞,教學時教師都關注演講內容,但學生學習之后依然不會寫演講詞,教師不妨先播放一段演講者演講的視頻,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演講者面對的聽眾是什么人?他對聽眾講了什么?他是怎么說的?如果你是演講者的秘書,你該怎樣起草這份演講稿?依據(jù)社會生活創(chuàng)設閱讀學習情境,學生很自然就進入文本學習中了。
整本書閱讀課的教學對策
東北師范大學教授呂立杰、博士研究生關舒文在《中國教育學刊》2019年第9期上撰文認為,整本書閱讀課作為一種新型課,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首先,教師需要掌握學生課前閱讀存在的問題,并以此“目標”指導教學。比如:課前針對學生的閱讀情況有“目標”地檢查,防止學生不看原著,只看導讀、關鍵情節(jié)、網(wǎng)絡評論等,了解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進度;課中針對學生閱讀的“目標”問題集中擊破,可以組織學生查閱資料、開展辯論、寫小論文等,讓學生建構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其次,教師要重視由“課內”到“課外”的引讀?!耙x”可以是預設的階段性問題,也可以是閱讀前的“激趣”。最后,教師要轉變思維,改變傳統(tǒng)的“示范”教學。比如,教師要有自己的閱讀書單,在閱讀時先了解整本書的整體內容和主旨變化,將書的內容與生活體驗連接起來,形成個性化的閱讀體驗,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閱讀。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