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紅
摘 要: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創(chuàng)共享的一種語文生活。只有在語文課堂上努力追求多方和諧,順其自然規(guī)律,選擇有效生成,合理開發(fā)資源,力求課堂簡約,學生真切感悟,才能使語文課堂更具實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 高效課堂; 合理構建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10-069-001
和諧發(fā)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新課程改革極力倡導和追求的價值取向。尊重生命,體現(xiàn)人性,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高效課堂,正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大力倡導的教學理念。教師如何在常態(tài)下建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充分運用教學資源
葉圣陶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讓學生舉一反三。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強化資源意識,考慮教學資源的利用和開發(fā),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既注意教材各部分內容的相互支持,同時要聯(lián)系學生學過的內容,學生的經驗世界,進行靈活、開放的教學。但不能不斷地給課堂教學做“加法”,要合理利用資源,保證資源開發(fā)和利用的“質量”。執(zhí)教《長城和運河》一課前,可以讓學生查閱有關長城和運河的資料,了解長城和運河這兩大不朽的工程,學生體會到工程的雄偉、創(chuàng)造者的聰明智慧,為學習新課作好了鋪墊。
二、努力達到有效生成
常態(tài)下的語文課堂,作為教師,就應該讓生成成為語文課堂的“七色彩虹”。
1.變換。課堂上,教師應時時關注學生的表現(xiàn),關注學生的思維,隨時變換一些教學內容或教學要求,如:教學設計、作業(yè)準備等,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保證課堂教學效果。
2.合并。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有獨特的心靈世界,他們會用不同的方式理解知識,用不同的語言詮釋發(fā)現(xiàn),這就要求教師認真聽取學生的發(fā)言,將相關的內容進行合并。
3.增刪。課堂向生成開放,并不意味著教師跟著學生轉,任由學生亂說一通,而要求教師看有沒有生成的需要,隨機進行增加環(huán)節(jié),刪除步驟。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螳螂捕蟬》一課,最后小結時,設計了這樣的談話:學了這篇課文,你受到了什么啟發(fā)?很多學生都是圍繞寓意回答,而一個學生卻是從人物身上說出了自己的感悟。如:我從吳王身上體會到了……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師趁機引導學生生發(fā),說出自己的感悟。有的學生說:我從少年身上體會到了……少年智勸吳王這件事情讓我想到了……等等,把文本的理解感悟推向更深。
可見,教師面對學生自由感悟的挑戰(zhàn),遭遇始料不及的問題,要憑借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和教育專業(yè)水平做好臨場應變,也正是一種在生成過程中的即時預設。
三、課堂教學力求簡約
1.目標簡化。每節(jié)課,教師要確定簡明、切實的課堂目標,分清重點、難點,有針對性進行教學,真正給學生留下點東西。在教《白鷺》這課時,老師緊緊抓住“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味無窮的詩”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通過對文本的領悟,結合自己的理解轉化為內心體驗,然后通過朗讀體會情感。
2.環(huán)節(jié)簡潔。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載體,教學過程的設計要實在有效。樸素扎實的教學設計能夠真正起到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讓語文、讓民族的精神和魂魄在學生的心中深深扎根;花哨的環(huán)節(jié)設計,充其量只能夠讓學生體會到一時的新鮮和快感,過后,則感覺索然無味。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變色龍》一課時,主要抓住三個環(huán)節(jié):“發(fā)現(xiàn)變色龍”、“端詳變色龍”、“放回變色龍”?!鞍l(fā)現(xiàn)變色龍”一帶而過,重點學習“端詳變色龍”,引發(fā)學生想象,從而了解變色龍的本領。整個教程自然流暢,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
3.方法簡單。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各種先進的教學媒體紛紛涌進課堂?,F(xiàn)在的語文課,不管需不需要,都要使用多媒體。尤其在公開課教學中,總以為如果沒有多媒體,好像課堂就缺少了什么似的。分類表演、小組合作等學習方式充斥于課堂,教師把課堂作為表演的舞臺,學生成了現(xiàn)場的觀眾,看似熱鬧的課堂,學生真正學到的卻很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多媒體課件要慎用,不可用過多的視覺感受來“篡奪”學生的閱讀實踐,不可用過多的視覺審美來取代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應該得到的,而且是最應該得到的心靈滋潤。作為教師,要以平常的心態(tài)上平常課。課上,瑯瑯的讀書聲、富有個性而真實的回答、良好的行為習慣(小手如林、小臉通紅等),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倡導的。只有這樣,才能讓語文課堂更有效,從而煥發(fā)異彩。正如張慶老師所言:簡簡單單地上語文,應當具備頭緒簡化,目標單純;多一些“語文”,少一些“關于語文”的東西。
四、切實做到真切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遍喿x教學主要的是師生與文本的對話,重點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多給學生巨大的空間,充足的時間,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真正“對話”。
兩位老師執(zhí)教《拉薩的天空》,一位老師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并提出要求:認真讀課文,爭取做到不多字、不漏字、不錯字,語句通順、流暢。當學生自讀后,指名分段讀課文,然后四人小組內讀,讀完后,再讓學生討論拉薩的天空給你留下什么印象?它有什么特點?另一位老師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后,提出要求:拉薩的天空給你留下什么印象?它有什么特點?不難看出,第二位老師沒有把感悟的時間留給學生,因此學生不能真正感悟。第一位老師的做法則不同,保證了學生充分的感悟時間,從而保證了交流的有效性。著名特級教師孫建峰老師在教學《最大的麥穗》一文時足足讓學生讀了四遍課文,才有了師生對話時的“激情”碰撞。因此,我們必須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讀書思考的時間還給學生,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做到真切感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創(chuàng)共享的一種語文生活。只有在語文課堂上做到追求多方和諧,順其自然規(guī)律,選擇有效生成,合理開發(fā)資源,力求課堂簡約,讓學生真切感悟,使師生進行智慧碰撞、情感交融、心靈溝通,才能讓語文課堂更具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