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華風
[摘 ?要] 立體幾何是高中數(shù)學的重點知識,以其為基礎命制的考題也是高考的重點題型. 問題突破時需要學生準確把握幾何特性,靈活運用理論知識建模轉化. 一般而言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可以獲得不同的解題思路,實現(xiàn)問題的多解,文章對一道立體幾何題開展多解探究、空間拆解,并開展解后反思,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
[關鍵詞] 立體幾何;多解;體積;余弦定理;轉化;拆解
考題呈現(xiàn),試題點評
1. 考題呈現(xiàn)
(2019年高考全國卷理數(shù)第12題)已知三棱錐P-ABC的四個頂點在球O的球面上,PA=PB=PC,△ABC是邊長為2的正三角形,E,F(xiàn)分別是PA,AB的中點,∠CEF=90°,則球O的體積為( ?)
A. 8 π B. 4 π
C. 2 π?搖?搖?搖 D. ?π
2. 試題點評
上述試題是高中常見的立體幾何求體積問題,其特點在于依托正三棱錐構建了外接球,因此解題的關鍵就是利用正棱錐的特性,求解外接球的半徑. 從題干信息及核心突破點來看,主要考查學生對立體幾何特性的掌握及空間聯(lián)想能力. 對于該考題有多種突破思路,下面對其深入探究.
思路構建,多解探究
所求幾何體積是正三棱錐的外接球,突破的關鍵是求出外接球的半徑,考慮到正棱錐的特殊性,可以通過求正棱錐的邊長實現(xiàn),也可以轉化為分析內(nèi)接正方體與外接球的半徑關系. 題干給出了三棱錐的相關中線、構建的幾何角,突破時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
方法一:依托公式構建,定理轉化獲解
求外接球的體積,只需要求出其半徑即可,所給三棱錐為正三棱錐,底面三角形為邊長為2的正三角形,則△ABC的截面圓半徑r= ?,則后續(xù)只需要求解點P到平面ABC的距離即可.
解:如圖1所示,三棱錐P-ABC為正三棱錐,可設三棱錐的棱長PA=PB=PC=2a,底邊三角形ABC的外接圓的半徑為r,若設△ABC的重心為G,則CG=r.
E,F(xiàn)分別是PA,AB的中點,則EF=a,CF= ,在△PAC中由余弦定理可得cos∠PAC= = . 而在△EAC中,可求得EC2=a2+2. ∠CEF=90°,由勾股定理可得EC2+EF2=CF2,可解得a= ,即PC= . 在Rt△PCG中,CG=r= ?,GP=h= = ,利用正三棱錐外接球的半徑公式R= ,可得R= ,再結合球的體積公式V= πR3,可得球O的體積為 π.
評析:上述方法的總體思路是借助正三棱錐外接球的半徑公式R= ,將問題轉化為求底面正三角形外接圓的半徑為r和頂點到底面正三角形的距離h. 前者可以借助三角形的余弦定理、勾股定理轉化來獲得,后者則可以由正三角形性質直接獲得.
方法二:綜合分析體積,關系轉化構形
該球是正棱錐的外接球,因此可以依托正三棱錐的特性來分析兩者的體積關系,已知△ABC是邊長為2的正三角形,則底邊中線CF= ,又因∠CEF=90°,由勾股定理可得CF2=EF2+CE2. 在△APC和△EPC中使用余弦定理,可求得PA=PC= ,所以PA⊥PC,同理可推得PA⊥PB,PB⊥PC,因此分析可得三棱錐P-ABC的體積是外接球O的內(nèi)接正方體體積的一半,因此可通過求內(nèi)接正方體的邊長來轉化求外接球的半徑.
解:設正三棱錐的棱長PA=PB=PC=b,由中線性質可得EF= PB= . ∠CEF=90°,由勾股定理可得CE= . 在△PEC中使用余弦定理可得cos∠EPC= - ,在△PAC中使用余弦定理可得cos∠APC=1- . 由∠EPC=∠APC可得 - =1- ,解得b= ,則∠APC=90°,2R= ,所以R= ,由球的體積公式V= πR3可得球O的體積為 π.
評析:上述在求解時采用了體積分析、半徑轉化的思路. 首先由三棱錐的特性入手,確定了外接球與內(nèi)接正方體的體積關系,進而獲得了半徑與邊長之間的長度關系. 解析過程是形象思維與邏輯推理的有效融合.
方法三:先猜后證入題,關系轉化破題
題干給出了三棱錐為正三棱錐,且PA=PB=PC,因此可猜想P,A,B,C四點是球O內(nèi)接正方體相鄰的四個頂點,因此可以由內(nèi)接正方體邊長與外接球半徑關系來求解,則只需要證明PA,PB,PC兩兩垂直即可.
解:取AC的中點為D,然后連接PD,BD,則PD⊥AC,BD⊥AC,所以AC⊥平面PBD,則PB⊥AC. 又因為∠CEF=90°,所以EF⊥EC. 點E,F(xiàn)分別是PA,AB的中點,所以EF∥PB,則有PB⊥EC. 而EC,AC是平面PAC內(nèi)的兩條相交直線,所以PB⊥平面PAC,則有PB⊥PA,PB⊥PC,同理可證PC⊥PA. 因此可由內(nèi)接正方體與外接球的關系獲得半徑長,即2R= ,可得R= . 由球的體積公式V= πR3可得球O的體積為 π.
評析:上述在求外接球的半徑時采用“猜想—證明”的方式,即猜想正三棱錐的四個頂點位于內(nèi)接正方形上,通過證明線段的兩兩垂直證明了結論. 該方法的優(yōu)勢是摒棄了繁復的計算過程,從幾何證明角度入手進行推理,但對解析思維具有較高的要求,推理過程需嚴密、有序.
關于考題的空間拆解
考題要求三棱錐的外接球體積,因此需要關注三棱錐在球O的空間位置,同時利用三棱錐的相關特性構建相應的數(shù)量關系,下面對三棱錐進行空間拆解.
拆解1:關注球心O的位置
從三棱錐擺放的空間位置來看,可將其視為是以△ABC為底面,以點P為頂點. 由于△ABC為正三角形,結合正棱錐的特性可得點P在底面上的投影就為△ABC的中心O1. 要確保三棱錐外接于球O,則頂點P,A,B,C四點到球心的距離需相等. 從平面角度考慮,則球心O在底面△ABC上的投影與△ABC的中心點O 重合,也就是其外心. 而從空間角度考慮,該點應位于過外心O1且垂直于底面△ABC的直線上.
拆解2:關于平面條件的建立
求球O的體積實際上就是求其半徑,因此需要在平面內(nèi)構建相應的等量關系,包括求三棱錐的棱長和底面各點、頂點到△ABC中心的距離兩部分. 前者可以依托中線性質、余弦定理,后者則可以由正三角形的特性直接獲得.
解后反思,教學思考
本考題是高中常見的立體幾何體積問題,其特殊之處在于所求球的體積是正三棱錐的外接球,因此在突破求解時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構建了不同的思路. 同時其解法思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下面對其深入總結反思.
1. 把握圖形特性,明確突破目標
立體幾何問題通常會涉及線段、面積、周長等內(nèi)容,但在實際分析時均需要將其定位到核心線段長上,然后通過剖析圖形的幾何特性,結合相應的定理、公式來構建思路,因此問題突破時需要整體把握特性,明確突破目標. 以上述考題為例,無論采用何種思路,均需要將問題定位到求球的半徑長上,然后由正三棱錐、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特性來構建線段關系. 另外,在把握幾何特性時應關注定點、定線、定面在空間內(nèi)的位置,構建合理的模型.
2. 培養(yǎng)空間觀念,樹立模型意識
解決立體幾何問題一般按照“幾何解讀→模型構建→平面轉化”的策略進行,即首先根據(jù)題干條件讀懂圖形,然后結合問題來提煉模型,最后轉化為平面問題來拆解分析. 在該過程中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空間幾何觀,能夠合理地對圖形進行拆分重組. 以上述考題為例,不僅需要把握正三棱錐的特性,還要對映射圖像有著一定的認識,能夠完成“空間”與“平面”之間的任意切換. 在實際教學中需要教師關注線線、面面、線面關系的講解,從基本的定理入手幫助學生培養(yǎng)模型意識. ??嫉膸缀螆D形較多,教學中可以用幾何元素作為研究基礎,引導學生從元素角度來看待問題,通過以“點”破“面”,由“面”窺“體”的方式完成空間觀念培養(yǎng).
3. 重視數(shù)形結合,發(fā)展數(shù)學思想
數(shù)形結合方法在函數(shù)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同樣適用于立體幾何問題,尤其是求值類幾何問題可以采用數(shù)形結合的方法. 以上述考題的方法為例,首先結合題干信息來識別圖形,然后通過對圖形的拆解重組轉化為相應的平面問題,從而輔助后續(xù)的計算分析,即以“數(shù)”輔“形”,由“形”助“數(shù)”. 實際上,數(shù)形結合不僅是一種常用的方法策略,同樣也是一種重要的數(shù)學思想,該思想的核心是“數(shù)”與“形”的互助. 在教學立體幾何問題時,需要教師逐步滲透數(shù)形結合思想,結合具體內(nèi)容使學生體會該思想的應用價值,深入感受運用數(shù)學思想解析問題的本質內(nèi)涵,逐步提升學生的思想水平.
寫在最后
求解立體幾何問題,需要剖析問題本質,明確突破目標,充分利用圖形特性來構建模型. 考慮到問題的切入點不同,其解題思路也具有一定的差異,在學習時需要學生牢固理論知識,熟識模型構造、條件轉化等基本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空間觀念,以“不變應萬變”來突破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