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第三學段指出: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 見聞,珍視自己的獨特感受,積累寫作素材。學生的成長離不開豐富多彩的生活,語文教育必須基于生活展開。生活豐富著語文的內(nèi)涵,而習作應該以語文的方式反映我們的生活。語文,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高年級學生的習作更是如此。我們可以嘗試在人物對話、素材選擇、謀篇布局等方面下真功夫。
【關(guān)鍵詞】生活;習作;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如今已經(jīng)深入人心。是的,生活處處有教育,尤其是語文。豐富多彩的生活為習作打開了多姿多彩的畫卷,只要孩子們留心觀察生活,用心記錄生活,就不愁寫不出好的作文來。多年來,我就是這樣來踐行陶研思想,從生活這座寶庫汲取了無窮無盡的營養(yǎng)。我一直以為引導孩子寫好作文,最怕的是學生無話可說,無話可寫。當我看到自己所教的學生,在自己的幫助下,從200字到300字,從300字到500字,甚至更多;看到他們興致勃勃地記錄生活的點點滴? 滴,看到他們的習作變成鉛字刊登在班報、校報或者在市級以上獲獎,就難掩心中喜悅。
然而,最近的幾次小練筆,卻讓我越來越感受到指導高年級學生的習作比字數(shù)更重要的是“精彩”。班里習作寫得最長的學生能洋洋灑灑一口氣寫個2000字,甚至涌現(xiàn)了老在那里攀比誰寫的字數(shù)最多的怪現(xiàn)象??墒沁@樣真的好嗎?這股風氣必須扼制,必須要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引導他們從“粗制濫造”走向“精品美文”。那么,如何寫精彩?筆者作了如下的摸索:
一、以語文的角度精練對話
片段一:(選自五1班學生陳子瑜循環(huán)日記《那一次,我感到好暖》)
“你怎么了?是不是發(fā)燒了?”媽媽見我臉色蒼白無比,就關(guān)切地問。
“我不知道啊?!?/p>
“趕快去量量體溫。你說你這么大的孩子了,自己發(fā)不發(fā)燒都不清楚。有沒有好了呀?體溫計在抽屜里。打開抽屜,左手邊。看到?jīng)]有?自己會不會量?要不要媽媽幫你?”
“媽媽,我找不到啊。”
“真是的,這么大的人了,你說說你啊,真是不讓我省心。我來幫你找。誰讓你不聽話,天這么冷,外套老是不穿。你這孩子……”
“媽媽,我頭好痛?!蔽矣袣鉄o力地說。
“來,把耳朵湊過來。呀,你身上好燙,肯定發(fā)燒了?!?/p>
……
師:你這幾個自然段怎么都是對話呀?
瑜:我就是把我和媽媽的對話寫下來了。(顯然瑜并不明白我在嫌棄她寫得太啰嗦了)
師:你的意思是這些話因為都是媽媽說的,就寫了下來。
瑜:對。
師:其實優(yōu)秀的文章離不開精彩的對話。你隨便找?guī)滋幦宋锏膶υ捗鑼憽#ㄎ野颜Z文書遞給他)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瑜:幾乎每篇課文都有人物的對話。不過都寫得很短。
師:對!你能寫那么長的文章,是很好的,是同學的榜樣。不過,要想更精彩,不妨去嘗試將對話寫得短一些,少一些,只挑最重要的寫。
瑜:好。
人物之間的對話描寫,不僅可以很好地增加字數(shù)(很多學生嘗到了甜頭),更是讓人物形象豐滿起來。對話,在很多記事的文章中,是必不可少的。生活是習作的源頭活水。但是弱水三千,我們也只能取一瓢飲。倘若取得太多,就不是絲絲春雨潤心田,而是水災泛濫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兩個人之間可能真的說了一大通的對話,但作文不是對話實錄,精練對話內(nèi)容是寫作必須錘煉的一項技藝。
經(jīng)過幾次具體的面批習作,班里的學生漸漸地改掉了一味地追求字數(shù)的習慣,而是更加有意識地讓人物只說最重要的話。筆者認為精練的對話或者能很好地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或者是能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傊?,寫進去的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十分必要的。人物對話如此,寫的內(nèi)容也應該如此。
二、以寫作的目的精選素材
片段二:(學生習作《洗螃蟹》片段)
于是,我小心翼翼地用左手按住螃蟹背上的殼,一下子把它捉了起來。只見螃蟹的腳又在不停地動著,好像在說:“小主人,請不要吃我,饒了我吧!”可我毫不留情,右手拿起小刷子細心地刷起來。開始還有一點點害怕,后來我越刷越有勁,一只接著一只,直到把所有的螃蟹都刷了。這時的我,一點也不害怕了。
師:看到螃蟹這個詞,你覺得能寫的有哪些方面?
生:螃蟹的樣子。
生:螃蟹的吃法。
生:這些螃蟹哪里來的。
生:怎樣分辨雄蟹和雌蟹。
……
師:你知道作者為什么不把這些都寫進去呢?因為這是一篇寫怎樣洗蟹的習作,作者要從寫作的目的出發(fā),精選寫的內(nèi)容。他的目的是要向同學們介紹洗蟹的動作和由害怕到不怕的心理變化。所以,完全沒必要事無巨細地介紹。
生活中的素材有許許多多,并不是與之有關(guān)的都要拿來,都要寫進去。就像你要炒一盤青菜,你只需要油和鹽,就能烹制出清淡爽口的味道來。倘若你把醬油、香油、蠔油、老干媽、醋……一眾調(diào)料統(tǒng)統(tǒng)倒入,那哪里還有青菜的味道?你只能得到一盤狗都不理的怪味菜。所以,什么素材可用,什么素材放著,需要從我們寫作的目的出發(fā)精挑細選,果斷舍棄那些可有可無的東西。這個挑選的過程,就是錘煉寫作技藝的過程。我建議精選素材一定要大膽取舍,詳略結(jié)合。千萬不要將與之有關(guān)的統(tǒng)統(tǒng)寫來,那就只能像懶婆娘的裹腳布一樣——又臭又長。習作,其實也是一種藝術(shù),應該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三、以作家的眼光精心謀篇
片段三:(學生余知非習作《回憶的味道》本文刊登于《小荷報》公眾號)
余知非每次的習作總能一出手就能做到條理非常清楚,我覺得應該得益于我堅持半年多來的列提綱訓練。從確定題目到羅列寫作的素材,到進行篩選,排列順序,余知非做得很不錯。
你看她寫之前在草稿本上羅列了想寫的幾個方面,并且進行了分類整理:
⑥“為重”的樣子
⑦“為重”名字的由來
⑧繞著“為重”玩
⑤桂樹的樣子
②桂花的樣子
①桂花的香味
③桂花的顏色
④桂花的大小
(注:打星為重點寫。)
本文小作者把有關(guān)桂花的歸在一起,分“花香醉人”(包 括①)“近距賞桂”(包括②③④)來寫,有關(guān)為重的往事歸在一起即“桂花往事”(包括⑤⑥⑦⑧)。實際上,小作者全篇都是用“桂花”串聯(lián)起來。寫桂花的花香醉人,是為了引出作者去近距離地欣賞桂花,寫近距離地欣賞桂花是為了勾出那段藏在心中的美好往事。桂樹在我們江南常熟,隨處可見。每當桂花盛開的季節(jié),小作者多少次在桂樹旁經(jīng)過,在桂樹旁嬉戲,但是她沒有去寫。因為那些生活的往事里,有桂花,卻沒有為重這只橘貓。其實,我后來了解到,這只橘貓已不在了。所以,這段往事只存在于那段美好的往昔。幽香屢屢淡淡愁,濃濃桂子深深情。為重在花間的那幕往事作者便濃墨重彩,娓娓道來?;蛟S,這就是作家的眼光。作家總是懂得如何謀篇布局又能不著痕跡。
這就是我最近一段時間在指導學生習作方面的簡單嘗試。習作只有從生活中來,才能猶如源頭活水取之不盡、永保新鮮;只有到語文中去,才能從語言文字里生長出靈魂來!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