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面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一代受眾,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陷入發(fā)展困境。適逢近年呈現出的喜聞樂見的紅色青春偶像劇,這類與傳統(tǒng)紅色經典相對應的紅色青春偶像劇熱播現象也引發(fā)了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考。探討大學生思想素質現狀和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工作困境,樹立新理念挖掘紅色青春偶像劇作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同時提出運用時要注意的相關原則思考。
關鍵詞:紅色青春偶像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作為歷史長鏈中的一環(huán),必將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系到人才質量是否合格。在經濟全球化、文化意識形態(tài)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成長在一種前所未有的國際國內新環(huán)境中。新形勢下,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滯后性迫切需要不斷改進,挖掘紅色青春偶像劇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并恰當使用也正是時代的要求。
一、紅色青春偶像劇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的可行性
當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許多的挑戰(zhàn),尤其是網絡的普及,大學生在知識解構和理解力上遠遠超越了很多人的想象。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漸漸削弱了教育和引導大學生的能力,廣大的教育者必須有探索改革和嘗試創(chuàng)新突破其瓶頸的意識。
(一)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
(1)思想上早熟,不屑形式和口號
大學生生活在網絡媒介高度發(fā)達、信息泛濫、個性偶像等各種新事物層出不群的社會,面對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深刻轉型,00后有了更強的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在此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也更善用網絡。他們思維開放活躍、視野開闊,不迷信權威、不屑形式和口號。他們注重平等交互式學習,反感單向度的空洞說教。他們偏愛多樣化、趣味化對接時代的教學模式,不喜歡古板循規(guī)蹈矩只談理論。
(2)行為上自主個性
即便不是同學老師眼中的明星,我也是父母眼中最棒的,這是00后新生在網上貼吧里的一句話。他們并不像我們通常所描述的“嬌生慣養(yǎng)的一代”簡單的判定“個性張揚、叛逆”去作為他們性格缺點的標簽,他們或許勇于發(fā)出自己認為是正確的聲音。當然閱歷的有限使他們還不成熟,處于正被熏陶時期,所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顯得迫切需要,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引他們回歸主流文化,擔負起社會責任。
(3)價值取向上兼容
所謂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兼容性,就是在當下社會深刻轉型這一特定社會背景下,大學生價值取向中不同的傾向性盡管相互干擾、相互影響,但是又能同時共存、各自發(fā)揮作用的一種抗干擾能力和動態(tài)的整合中的彼此共存狀態(tài)。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過分理想化的采取社會主導價值觀的灌輸,培養(yǎng)學生樹立一種以社會需要為基本取向,以大眾利益為評價標準的共產主義價值取向。可在社會深刻轉型的今天,大學生帶有自己時代的鮮明痕跡[1]。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社會價值文化觀念與中國本土形成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價值觀念,傳統(tǒng)與現代,先進與落后,文明與腐朽等發(fā)生的碰撞會投射和體現在處于價值變化前沿的大學生身上。新時代,無法忽略價值取向以個人需要、個人利益為基本取向,在此基礎上努力尋求個人與社會共贏、貢獻與索取對等的大比例學生。這與我們倡導的集體主義價值取向有一定的差距,對此我們只能以兼容性的價值取向進行整合,滿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時代訴求。
(二)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1)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內涵不足
在社會深刻轉型的時代背景下,先前僅靠政治手段調控和解決的問題 ,如今則是經濟、社會、法制等多層面來共同參與管理和調節(jié)各種問題。新時代,隨著矛盾的轉換只強調“政治”內涵已對接不了時代 ,顯然理論涵容量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就會大打折扣。
(2)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輸手段面臨挑戰(zhàn)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 [2],在此背景影響下,伴隨著改革的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fā)生著變化。新時代,網絡環(huán)境拓展了學習交互空間,大學生思想活動和精神文化需求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日益增強,傳統(tǒng)單一的灌輸手段受到排斥拒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與供給顯現出不平衡。
(三)紅色青春偶像劇的特點及其運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優(yōu)勢
(1)紅色青春偶像劇的特點
在近年以《麻雀》、《戰(zhàn)長沙》、《偽裝者》等為代表的紅色青春偶像劇持續(xù)升溫,這類以虛構或者半虛構的人物來展現那個年代的風貌作品。首先,它們的主要特點是采用商業(yè)化的運作模式、有獨特的人物視角和真切的人物關懷,其作品影響較大、收視率較高。其次,這些影視作品意義不在于成為懷舊的東西而是使社會通過其塑造的典型人物能夠聽出他們的心路,找到自己的政治模型和文化方位。最后,其具有大眾性與娛樂性、時代性與先進性的特征。這些也都是為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材的優(yōu)勢。
(2)紅色青春偶像劇的精神實質成為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內在依據
紅色青春偶像劇這種類型片由于其本身所擁有的革命英雄主義、民族精神和呼喚和平這樣一些內涵即紅色原創(chuàng)的價值內核,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在新的歷史時期,我黨作為執(zhí)政黨要不斷提高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紅色青春偶像劇將豐富的思想融匯于生動的藝術形式當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正是通過內涵于其中的思想浸潤人們而實現的。誠如,紅色青春偶像劇演繹一幕幕殘酷的戰(zhàn)爭場面、主人翁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遭遇多少的挫折都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以及為了國家利益民族獨立英勇犧牲的革命精神來激勵大學生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讓我們熱愛生命、正視困難,在逆境中為實現人生理想而努力拼搏[3]。
(3)紅色青春偶像劇的運用有助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樣化
借助時至今日愈發(fā)炙手可熱的紅色青春偶像劇作品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大學生的特點,能夠開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視野,改變遠離大學生生活實際,淡化外在灌輸的痕跡,走出形式單一、內容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這是因為紅色青春偶像劇能夠營造出別有的情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傳統(tǒng)紅色影視文化演繹注重政治色調,而輕視藝術感染力。而紅色青春偶像劇直觀有可視性、生動有故事性、感染力上有驚險性,有很強的符合00后的“娛樂”色彩。這些都讓大學生娛中有教。不管是《永不磨滅的番號》、《脫身》這樣的小人物的故事,還是領袖、英雄《恰同學少年》等這樣的大人物在歷史中的故事都使歷史鮮活和豐滿起來,這樣的效果獲得較與其它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突顯出優(yōu)勢。
(4)紅色青春偶像劇能夠塑造大學生和諧人格
紅色青春偶像劇作為我國特有的文化財富,它所構建的文化認同感通過藝術形式表達出來,這讓大學生感覺在與影片中主人公進行對話。喜歡自主展示思想的00后,通過爭論和碰撞形成認知,實現自我教育,發(fā)揮大學生的人格主體性。另外豐富的素材,讓他們自由的選擇某個人物形象作為自己的偶像,體現大學生的人格差異性。經過對話、選擇,激發(fā)喚醒大學生自我教育,助推大學生人格的完善。
二、紅色青春偶像劇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的原則
習近平紅色文化論述中提及將“紅色資源”作為一部鮮活的教材,為解決思想政治教育“用什么培養(yǎng)人”的實踐問題提供生動范例。[4]紅色青春偶像劇作品從影視的創(chuàng)作來說,無疑具有創(chuàng)造性以及吸引性。但是,總體水準參差不齊的編劇對當時時代了解不免有限而造成一些誤讀,這就需要對紅色青春偶像劇注意一些原則。那么,為了更大發(fā)揮紅色青春偶像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我們在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遵循的原則具體來講有:
(一)選擇性原則
一方面是作品中的紅色精神有著繼承性和發(fā)展的價值。把握紅色青春偶像劇的精神實質,看作選擇適宜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影視的一項重要評價標準。如果說運用紅色青春偶像劇是立足于擺脫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瓶頸,著眼于走出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失效的困境,也是為了適應當代大學生的主體地位。那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進行有深度的導向教育,才是著眼未來,運用紅色青春偶像劇真正的選擇目的所在。另一方面是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強。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掌握手中的傳播受眾的個性特點,有的放矢的運用。根據學生特點,將經典和時尚相結合,如果脫離這些,也許會事與愿違??傊枷胄耘c藝術性有機結合可以作為評價的標準,這也是我們是否選擇紅色青春偶像劇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操作標準。
(二)貼近實際原則
大學生思想活躍,他們不會盲目跟風,不會單憑興趣,有獨立的分析判斷能力。如果只注重解決他們的思想問題,只去唱高調、講大道理,而離開了對他們實際生活的關心和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選擇學生所想所思的作品,將解決其實際問題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fā)。例如,2016年收視率顯著的《麻雀》還有先前央視熱播劇《恰同學少年》都是兼具青春偶像劇和革命歷史題材的特點,向觀眾講述一群年輕人在那個特定歷史年代的成長過程。這些都讓我們看到當離開家人的庇護,如何肩負自己的社會責任。這與離開“6+1”家庭模式,自己怎樣適應走入社會,以何種信念在迷失中學會定位自己的人生價值啟發(fā)很大。后者,正是告訴求學之路上,他們要學會有所擔當。劇情介紹帶入教育話題,讓問題來的更生活化,進而向更高層次的理論教育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也會更顯著。
(三)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務相結合的原則
大學生不屑于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務中完全的社會本位和無私奉獻思想,他們試圖以個人的切身利益為基點,又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個人主義,游離于個人與社會兩個端點之間。這種游離讓我們看到,以個人為基點的兼容價值取向和個人主義之間也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若不加以引導,只怕他們會誤入極端個人主義的泥潭。挖掘紅色青春偶像劇中的紅色經典主題就要有新任務理念的時代精神,注重工作的時代感。
(1)堅定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的工作任務,要求我們在挖掘紅色原創(chuàng)中關于理想信念的題材不能膚淺簡單運用。比如《麻雀》這類諜戰(zhàn)片,我們要把這些紅色青春偶像劇的主人公放在整個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大背景下進行闡釋,從而深刻挖掘這些作品深層次內容,為當代大學生樹立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匹配的理想信念,發(fā)揮強大的引導作用。
(2)普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這一民族精神的核心,樹立他們內心深入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我們運用紅色青春偶像劇的題材可以選擇一些人物題材,如《雪豹》講述周衛(wèi)國一干人為革命奉獻的可歌可泣的壯烈事跡,有形的感染力對激勵大學生思考自己的定位而做出正確的判斷選擇。
(3)推進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去引導當代大學生知榮辱、明大義,挖掘紅色青春偶像劇中與社會主義榮辱觀內在性一致的素材??蛇\用特寫人物的故事片《胭脂》或曾經一代人的故事如《南下》,把故事中的人物心路轉變的情境引入現實生活,讓學生自主思考、對比,幫助大學生理清周圍正在迅猛發(fā)生的價值沖突與變遷時期,知榮辱、明大義。
參考文獻
[1] 陳雨田.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兼容性[J].理論導刊,2009(10).
[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李鳳.紅色青春偶像劇高校熱播現象探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2.
[4] 黃蓉生,丁玉峰.習近平紅色文化論述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09).
作者簡介:張慧峰(1987- ),女,漢族,新鄉(xiāng)學院,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