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錚
(甘肅省蘭州市皋蘭縣石青小學,甘肅蘭州 730299)
小學是學生學習生涯中一塊重要的基石,在小學打好基礎,學生才能得心應手地面對后面難度更高、要求更高的學習。而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是小學語文教育中的重點,同時兩者又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有效融合,讓學生能讀也能寫,能寫也能讀。
在科技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各種電子產(chǎn)品的普及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其功能性和趣味性讓心智還不夠成熟的小學生趨之若鶩,能夠靜下心來好好閱讀幾本書的學生少之又少。另外,很多偏遠地區(qū)的學校因資金匱乏,無法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但無論是以上哪種原因,都會導致學生閱讀量的嚴重缺少,直接表現(xiàn)為在寫作文時“下筆難有神”。
寫作時,很多小學生會出現(xiàn)不知道該從何入手、語言匱乏、素材老套、寫作時間不夠等問題。例如,在形容時間流逝時,絕大部分學生會用到“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還有很多學生在作文中會用到“幫助老爺爺或者老奶奶過馬路”或者“爸爸、媽媽在下暴雨的夜里背著自己去看病”等素材,為什么學生在寫作中就愛翻來覆去地用這些素材和套話呢?原因很簡單,就是缺少閱讀。
從國家發(fā)展層面來說,國家發(fā)展不僅要靠科技和經(jīng)濟,軟實力的影響也極為重要,而閱讀正是提高國民文化素質的前提;從個人發(fā)展層面來看,當代社會提倡全民學習,未來的人才需求類型也必定是學習型人才,胸無點墨是無法在社會中得到良好發(fā)展的;從學生自身角度來講,閱讀能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學校,而學校和課本中的知識是非常有限的,閱讀各類書籍能夠幫助學生學習、并了解到更多課堂以外的知識,如《世界未解之謎》能讓學生了解到更多世界探索中的奇聞逸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其學習熱情。除此之外,閱讀還能增長文學素養(yǎng),完善個人人格。小學生的三觀尚未完全建立,且心智不夠成熟,好的文學作品能夠對學生的人格培養(yǎng)和行為習慣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從學習成績方面來說,閱讀是學好語文和其他學科的重要前提,學生經(jīng)過長期閱讀能夠培養(yǎng)良好的理解能力,同時也會不斷地積累更多、更有新意、更能跟上時代發(fā)展的作文素材,從而全面提高自身的作文水平。
目前小學生的作文問題頗多,如素材老套、內(nèi)容干癟、毫無新意等,出現(xiàn)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閱讀太少,或者閱讀后沒有總結。閱讀對寫作的影響不止一面,首先,閱讀能豐富寫作素材庫。中華民族悠悠幾千年歷史,好詩佳句和名人逸事燦若繁星,而學生在作文中卻鮮少有優(yōu)秀的引用案例,大多是陳詞濫調。其次,優(yōu)秀的文章總會有很多杰出、新穎的亮點,有的辭藻華麗,有的寫作手法新穎,有的句型、句式用得巧妙[1]。人的大部分能力都是在模仿中學會的,總結前人的經(jīng)驗并為我所用就是學習的過程,寫作也同樣如此。學生可以通過閱讀來分析文章的寫作方法和各類句式的用法,這樣自己在寫作時就不會覺得無從下手了,在對素材的不斷積累和運用中,作文水平的提高也會水到渠成。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將閱讀教學與寫作相融合是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
1.學習課文的經(jīng)典句式
閱讀首先要立足于課本,現(xiàn)行教材都是多位權威教師共同編寫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很多寫作上的技巧,非常值得學生學習。在語文教學中,對于課本上的文章講解,教師不能僅局限于文章的含義和啟發(fā)上,還應該提前備課,分析文章用了什么結構、用了什么句式、哪些句子可以引用到寫作中等,引導學生對作者的寫作手法進行分析、鑒賞和模仿,逐漸培養(yǎng)他們邊讀邊思考的良好閱讀習慣,進而幫助學生提高寫作水平。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中老舍先生的《林海》一文時,教師可以挑選其中優(yōu)美的句子進行分析,“大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該句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運用擬人手法寫一段話,其他運用排比等修辭手法的句子也同樣可以要求學生進行仿寫,先從“點”開始模仿,然后擴展到“面”。
2.學習課文整篇文章的寫作手法
對于句子的分析和模仿可以視為“點”的學習,那么對于整篇文章的寫作手法進行分析和模仿就是對“面”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點面結合”。表達方式有很多,如記敘、說明、議論等。在小學階段的作文題目中,主要的表達方式是記敘,所以教師可以著重對記敘文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分析。
3.學習課文的作文結構
結構對于寫作也極為重要,它是一篇文章的整體框架,是寫作的方向,也是“面”的另一方面,只要框架和方向明確了,作文才不會偏題,內(nèi)容才不會混亂。所以為了寫好作文,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課文來對作文結構進行講解,讓學生對抽象的理論產(chǎn)生具體的感知。以總分總結構為例,教師僅把總分總結構的定義說給學生聽,他們未必能夠完全理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課文進行具體的講解。
課本中的文章是有限的,所以僅限于對課文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開展課外閱讀非常有必要。但需要注意的是,課外閱讀并不是簡單讀完即可,需要進行認真的分析和理解,如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技巧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等。除此之外,學生還需要摘抄并記住文中好的詞語和句子,這樣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閱讀。讀完后,寫讀后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其是對自己閱讀效果的考查,讀完是否有收獲,將怎么運用于自己的寫作中,都可以從讀后感中體現(xiàn)出來。
閱讀和寫作是相輔相成的,閱讀能夠成就寫作;反之,寫作也能讓閱讀更有效。如果說閱讀是理論基礎,那么寫作就是把理論賦予實踐的過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找到理論中的不足,同樣在寫作中才能知道自己在閱讀中有哪些不足,找到了不足之處,對癥下藥才能更好地完善閱讀方法,從而有效促進閱讀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寫作與閱讀是不可分割的,“所謂勞于讀書,樂于作文也”,不斷地閱讀,并加以學習分析,寫作就會變得輕松有趣。為了打好語文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教師應重視對閱讀教學和寫作的融合,只有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式,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斷豐富其素材儲備,其在寫作時才能“下筆如有神”。但寫作和閱讀都不能過分追求速度,閱讀需要長期堅持,寫作也需要不斷練習,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提高寫作水平,進而提高語文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