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莉 王林德
(1.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武威南鐵路第二小學,甘肅武威 733000;2.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武威南鐵路第一小學,甘肅武威 733000)
新課程改革讓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上升了一個層次,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開始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然而,從許多的教學課例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有的教師把預案設計等同于傳統(tǒng)的書寫教案,有的教師把語文課上成了思想品德課,有的教師把學科整合理解為各科知識的堆砌,有的教師讓合作學習圖樣式,有的教師把偏離于文本的、不加篩選的解讀理解為動態(tài)生成。筆者從日常教學中實踐的角度談一談對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的認識和理解。
傳統(tǒng)意義上的備課就是教師把對教材的解讀、教學流程的制訂以書面的形式記錄下來。這樣的教案以教師為中心,雖然也講究方法,但這個“方法”實質(zhì)是教法,主要是從教師的角度出發(fā)的,而教學是圍繞著這個“中心”來實施的,所以教案被許多教師抄來抄去,一案通用。
預案設計則不同,它的內(nèi)容更豐富,延伸性更大,是整個教學的起始點和結(jié)束點。預案設計包含對教學資源的分析、對學情的分析、對學習方法與教學形式的選擇、對動態(tài)生成策略的把握等[1]。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充滿個性的生命,每個人的認知水平不同,對同一文本的理解也不同。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個體的特點對文本進行更加充分的解讀,盡可能多地預設到學生可能會產(chǎn)生的思維火花,做到未雨綢繆。這樣教師在遇到學生提出的問題時才會處亂不驚,應對自如。
例如,在《鄉(xiāng)下人家》這一課的教學中,傳統(tǒng)教案的設計重點是分析教材、制訂教法、制作課件;預案設計則要著重分析學生的學情,預設動態(tài)的生成,因為生活在農(nóng)村的學生和生活在城市的學生對農(nóng)村生活場景的認知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教學策略也要區(qū)別開來。對于城鎮(zhèn)學生,他們可能不常走入“鄉(xiāng)下人家”,因此,教師要在如何引導他們走入鄉(xiāng)下人家的生活場景上多下功夫,讓他們?nèi)刖?、生情、解文,從而實現(xiàn)三維學習目標;對于農(nóng)村學生,則主要引導他們聯(lián)系生活實際解讀文本[2]。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句話強調(diào)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地位。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看到,有些教師由于對新課程理念解讀不準確,教學中不注重對學生基本知識的積累和基本能力的訓練。其實,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就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這個工具能夠更好地表情達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只有真正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只有做到“人文”和“工具”并重,才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厚此薄彼,矯枉過正都是不可取的。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nèi)容和方法中相互交叉,在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這就要求教師改變以往語文課不涉及數(shù)學的邏輯思維和不涉及其他學科知識的態(tài)度。語文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要加強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而在語文課程中加強學科整合,一定要立足于“語文”,而不是漫無目的地進行整合。
語文課的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學習其他學科奠定堅實的基礎。融合其他學科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李吉林老師的“情景教學法”很好地闡明了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其指出在語文教學中,無論是音樂、舞蹈、繪畫還是歌唱等手段的運用,都是為了營造最佳的學習氛圍和學習情境,從而讓學生高效地學習語文,因此,語文教師絕不能舍本求末,失去語文教學的根本。
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僅僅注重了課程改革中小組合作中的“形”,而沒有領悟和運用其“神”。從表面上看,學生討論場面熱鬧,但實際上沒有獨特的、有意義的見解,這樣的討論是沒有意義的。另一種情況,學生討論的問題是有深度的,但是學生沒有掌握小組討論探究的方法,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所以,小組合作學習要在出現(xiàn)需要討論達成共識的地方,在遇到大家都希望解決且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時,在學生的意見不一致且有必要爭論時才適合運用。而且在運用中,教師要不斷地訓練學生如何尋找該問題視角下作者所處的情景,短文中作者表達的隱含情感等,讓學生先在組內(nèi)表達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小組共識后選定一名組員在班級展示交流,最后在班級交流后達成共識[3]。
“成功的課堂教學是預設的,精彩的課堂教學是生成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期待生成,但是當學生動起來之后又會有大量生成,有的是對文本的獨特體驗,有的是對文本的有益補充,而有些則是對文本理解的偏差甚至背離,出現(xiàn)這些情況教師應該怎么辦呢?
例如,在《將相和》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按照“讀→找→議→品”的過程讀文,從中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墒怯幸晃粚W生卻持相反意見,他認為藺相如的做法不可取,是一種欺騙,原因是“和氏璧”是寶璧,上面不可能有小毛病。圍繞這一問題,又衍生出“秦王如果不害怕藺相如摔璧,他會不會真摔呢”的問題,課堂頓時陷入無序狀態(tài)。試想,如果教師在學生剛提出不同意見時,先引導學生揣摩藺相如當時的心理(為了國家利益,他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并借此掌握學生的思維走向,然后再引導學生討論藺相如這么做的出發(fā)點是什么,這樣做是否正確,學生肯定會理解藺相如“此騙”非秦王的“彼騙”。一方面,秦國強大,秦王驕橫,他孤身一人,不可能硬搶,又不可曉之以理,只能見機行事,以騙應騙,他這樣做也是逼不得已,并不是沒有誠信;另一方面,秦王如果真愿意拿城換璧就把璧給他,這樣學生肯定不會再去爭論藺相如會不會真的摔璧撞柱了。課堂的走向也不會與文本漸行漸遠。這樣的動態(tài)生成不僅沒有破壞課堂教學,反而強化了學生對藺相如的人物形象更加深刻的認識,這一環(huán)節(jié)也必將成為教學中的一個亮點。所以,面對生成性資源,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課堂學習引導者、參與者的作用,時刻關注學生的思維走勢,果斷取舍,披沙揀金,而不應當隨波逐流,任由學生信馬由韁。
綜上所述,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深刻探究課程改革的理念,并將其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有所收獲,同時把語文所蘊含的“詩和遠方”的韻味,充分地展現(xiàn)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