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洪健
(貴州省織金縣后寨苗族鄉(xiāng)中學 貴州 織金 552100)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始于教育,作為新時代的教育人,我們的歷史責任更重了?!皫熣?,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我不斷探索,積累了一點經驗,供大家商榷。
初中語文教學突出其工具性,的確有一定的理由。在基礎教育的課程設置中,語文課所占的比重首屈一指,應該就有這方面的原因。初中語文教學注重其文學性,也無可厚非。毫無文學成份的語文課,只是語言文字的解剖學,除語言文字工作者對它有興趣外,恐怕就只好供孔乙已們研究“回字有四種寫法”了。但是,我們在津津樂道這些性質之時,千萬不能忽略甚至忘記了初中語文的其他同樣重要的性質。初中語文是一門極具情感性的學科。這種特性突出地體現(xiàn)在它的許多課文以及學生的作文之中。中國素有“詩言志”的傳統(tǒng),現(xiàn)代的文學作品更是注重張揚自我,抒發(fā)生命的感受;初中的課文所選的多是個中精華。在教學之中,教師若不調動學生的情感介入,只在那里空作語言及寫作技巧等等的分析;那么學生單覺索然無味還不算糟糕,更為糟糕的是任你口若懸河,學生還以為你在講愛斯基摩人的語言。而學生作文缺乏了真情,單賣弄文筆,寫出的只不過是現(xiàn)代的八股文,語文教學設若淪落到如此地步,豈不悲哉? 初中語文還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的綜合性,不僅指它具有以上的多重性質,更指它的內容上囊括各科。我們試著分析一下其課文內容,就會驚嘆:一套語文教科書,堪稱一部學生版的百科全書。有人讀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認為既然“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而語文“明顯屬于分科的學科”,并以此否定具綜合性,其實只是一種誤解。
新《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而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每個學生而言他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是最重要的。同時,我也清楚地意識到:一個理想的課堂應該聽到學生的聲音,尤其是不一樣的聲音。因此,我設計了“辯論賽”這個環(huán)節(jié)。我的目的是打破傳統(tǒng)教學,完全解放學生。給學生一個時間,讓他們自己去思考。
我在上《羚羊木雕》這堂課的時,提出問題:在這場家庭矛盾中,誰是誰非,你是怎么認為的?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但說法不一,此時,我靈機一動,大家對這場家庭矛盾的爭議都很大,這樣,我們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故事中來,進行一場以“羚羊木雕是否應該要回來”為主題的辯論賽吧!將全班分為正、反兩方,正方代表“我”,反方代表父母,進行課堂辯論。雙方同學都說得十分投入,真是精彩極了,連我也被大家的激情深深地感染了,你們的見解令我吃驚,使我震奮!正、反兩方都說得很有道理,不分勝負!
語言的掌握是與語文課堂學習的基本保障,也使教師在傳遞知識過程中最為主要的傳播載體。我們將語文教學視為語言的一門藝術,在語文課堂上語言教學有著十分顯著地效果,兩者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所以,在語文的教育教學的過程當中,語文教師要懂得怎樣去激發(fā)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開發(fā)孩子們的主體意識,給孩子們多設立一些懸念供其想像和發(fā)揮,讓孩子學會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解決問題的同時,更加會運用思考和推理去解決納那些沒有掌握的知識,對于孩子們的求知欲以及思維的敏銳度都會有所幫助,進而能幫助孩子們融會貫通的掌握所學的知識,而且也會得到很好的發(fā)展。因此,語文教師在在備課的過程中,要事先設計好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所有問題,使孩子們帶著問題的去看書、聽講,有利于孩子們獨立理解能力的鍛煉。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之上,要注意深入淺出,因勢利導的教學方法,善于采用疑問想開拓性的新型教學方式,讓孩子們多多提問多多思考,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之下深受啟發(fā),更加樂于去探索的新的知識渴望掌握更多的新的內容。
課堂教學中師生的協(xié)調是以情感為紐帶的,教師以豐富的情感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學生會從中受到熏陶、感染、啟迪并有所感悟,潛能和創(chuàng)造性才得以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情感包括對學生的熱愛和尊重,對教學傾注的熱情,體驗教學內容的確切及教師心情的激動、愉快等。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參與,還有非智力因素的參與。而學習的質量,則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結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學中,如果沒有情感因素的參與,學生在課堂中木然置之,毫無反應,對學習內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態(tài)度,整個課堂尤如一潭死水。必然會影響學習的效果。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一篇完整獨立的文章,“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泵科恼碌膬热荻紩纬梢欢ǖ那榫澈蜌夥?,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語文課堂中,就需要渲染課堂氣氛,營造一種與文章內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觀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調,從而更好地理解和體會文章內容,甚至不自覺地進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