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蕓
(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實驗小學 江西 廣昌 344900)
新課程要求的語文教學是一種尊重學生主體的素質教育,其教學效果就是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喚醒學生學習的欲望和求知的興趣,讓每個學生在這個年級的潛力充分發(fā)掘,為以后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小學語文教學的著重點就是課堂教學,小學教學素質教學也是對教師教學提出新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改變教學方式。不在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教學了,而是應該去鼓勵、喚醒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知、探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也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教學向著素質教學的轉變,從而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求知觀[1]。
孩子的天性是不能被壓制的,而如今的應試教學就是一種壓抑的教學,導致學生在被動的學習,對學生以后的學習是不利的,在學習過程中會產生逆反心理,逐漸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就現在語文課堂而言,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語文課堂是枯燥無味的,這樣,一是壓抑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對學習語文這門學科的興趣不濃厚,教師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不高,結合當下,淺談對現階段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生積極性的現狀。
其一是教材限制學生的想象和探索的能力,語文這門學科不僅僅是需要背誦記憶,它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學生認為只要背誦記憶住課本的知識,就可以掌握語文這門學科內的知識,不再去探知教材外的知識,再加之語文教材中的知識的背誦和記憶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當然語文作業(yè)也是需要時間去完成,這些的內容簡而言之就是一種壓抑學生的天性的負擔,逐步會讓學生喪失學習語文這門學科的興趣[1]。
其二是教師也執(zhí)著與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背誦,教師認為只有大量的記憶和背誦才能突破語文知識的重點和難點,這樣大量的訓練往往會讓學生產生一種機械模式的極端,教學也會漸漸的變的僵化。再加上教師通過傳統(tǒng)教學經驗和定向思維教學,使學生一直處于一種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積極性[2]。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想讓學生的注意力一直集中是不現實的,那么在長時間的教學,想讓學生可以保持有意注意,就要設計好的教學方法,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調節(jié)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時,教師就應該轉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尊重學生主體,營造輕松和諧的氣氛。教師和學生在課堂的互動就是一種課堂教學環(huán)境,這種的心理環(huán)境影響著教學的質量和學生學習的欲望,這樣也可以彰顯教學效果。就傳統(tǒng)教學模式而言,以《憫農》為例,在傳統(tǒng)教學下,教師要求學生對詩文的背誦,課后大量的訓練,這樣僵化、毫無生機的教學是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的,然而教師采用質疑和聯想等教學手段,極大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對事物的探索,學生在生活中就會不假思索的聯想到這首詩,明白詩意中存在的意義,在情感上產生共鳴[2]。同樣教師通過教學的轉變可以活化課堂教學,營造一種使學生心情愉快的學習氛圍,從而彰顯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成為課堂的教學主體,營造一種愉快、主動的學習氛圍,在這樣充滿活力的課堂更好的掌握知識。
學生不可能在課堂中一直保持注意力,這就需要教師能夠設計優(yōu)秀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時時把握學生的聚焦點。教師可以通過現代多媒體等方式進行課程的導入,引領學生自主的參與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當然好的開頭是重要的,可以先入為主的把控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產生一種求知的欲望,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再有就是教師應該用生動的語言來講述課程,這樣生動形象的教學,可以打動學生的心扉,這樣富有風趣以及愛憎分明的情感的語言來授課,可以緩解課堂教學的緊張壓抑的氛圍,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感情波瀾,從而將深刻的道理潛移默化的滲透到學生的心里。形成一種良好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興趣,自助主動的參與學習當中[3]。
總而言之,教無定法。只有適合的才是好的,這樣也要求教師在教學當中靈活的運用教學手段,去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生熱情,激勵學生對語文這門學科產生求知欲望,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為新時代要求的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