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林
(四川省綿竹市教師培訓中心,四川綿竹 618200)
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已經在全國使用一年有余,筆者對新教材有一些自己的認識,下面就新教材的使用談一談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教育部副部長朱之文強調,國家組織專門力量統(tǒng)一編寫義務教育三科教材,不是對原來教材編寫出版方式的簡單調整,而是著眼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作出的重大部署,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三科教材最能體現國家意志,最能反映黨和國家對下一代的要求,教師要充分認識統(tǒng)編三科教材的重大意義,有自己的責任和擔當,切實擔負起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充分發(fā)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立德樹人的功能。
基于課程的要求,基于我們的責任和擔當,我們在組織和實施教學時,不僅要立足于某一知識點、某一課、某一單元,更應該有更高的站位和立意。
教學的組織與實施應堅持四條原則:其一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立德樹人;其二要堅持培養(yǎng)學生發(fā)展的核心素養(yǎng),以人為本,為學生成長服務;其三要堅持課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貫徹道德與法治教學原則,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效性;其四要堅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遵循初中學生身心發(fā)展、道德與法治形成與發(fā)展的規(guī)律[1]。
新教材重在學生的生命成長,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讓師生在課堂上共同成長。
為更好地實現這一點,新教材做了很多的努力,構建了很多教學情境,設計了很多的欄目和活動,如何在這些活動中實現教學目標,實現教材的愿景?這需要教師能更好地解讀教材,理解活動的目的和意義,思考如何去實施這些活動;需要教師鼓勵學生與教材對話、與師生對話,進而與自我對話,探索行動策略,促進學生的生命成長;需要教師轉變課堂教學方式,在對話、澄清、共識中實現價值引導;需要教師直面教學挑戰(zhàn),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需要教師進行課程評價方式的探索與改變。
教師對某些觀點的解讀,需要在課前做充分的思考和準備,如針對七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材《努力就有改變》這一內容,需要正確分析其內在的含義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為什么標題不用“努力或有改變”?其實這里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努力不一定有改變,不努力一定沒有改變,因此我們要努力,努力或有改變,進一步引導學生作出正確的努力。教材講到了努力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努力需要立志、需要堅持,努力也需要方法。
對名人名言、引用的文言文如何準確解釋、挖掘其內涵,對教師的知識儲備和素養(yǎng)都有較高的要求。還有一些字詞的準確讀音和意思,如“交友投分 (fèn),切磨箴規(guī) (qiē mó zhēn guī)”,只有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減少課堂失誤。
教材直面社會中敏感的話題,如有人倒地扶不扶的問題,這種話題也需要教師在課前有所預設和思考。如果選擇“扶”,理由是什么,選擇“不扶”,我們可以做出怎樣的溫暖舉動。
另外,活動的設計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教學的生成性,而不僅僅是給學生一個結論。怎樣將活動很好地開展起來,需要教師課前認真思考。例如,對于《道德與法治》教材七年級上冊“上了中學,你覺得長大沒有?”這個問題來說,如果課堂上簡單地回答“有”或者“沒有”就失去了意義,其實后面還有很多問題可以追問,如“你覺得長大了,表現在哪里,覺得沒有長大又是為什么?”“你希望自己長大嗎?為什么?”“是否長大,我們可以選擇嗎?”……
《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的理想為一套說真話的教材。即以道德的方式(最重要的道德學習方式是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教師要善于利用并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親身經歷與感悟,在獲得情感體驗的同時,深化思想認識。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直接參與實踐的機會,提高他們道德踐行的能力)進行道德教育的教材;以核心素養(yǎng)為指向的教材;走向深度學習的教材。
本套教材在說真話方面確實有突破。教材更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更鮮活。例如,在教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七年級上冊《朋友圈的影響力》時,要增強學生的判斷力,讓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去判斷:不同的朋友有不同的影響,進而去選擇適合的朋友,也進一步闡明友誼的特質,如親密、平等、雙向、互動、競爭與友誼的關系等;在交友中受到傷害我們該怎么辦,從實際出發(fā)我們可以選擇寬容也可以選擇結束這段友誼(包括怎樣智慧大度地寬容和結束友誼),給學生一些選擇;《道德與法治》教材七年級上冊關于生命價值的認識為:為自己、為他人、為國家而活都是有價值的,學生是可以選擇的,選擇哪種活法都是有價值的,都是正確的。
很多活動設計都是開放式的,問題的設計富有張力,有很強的思辨性,怎樣讓學生充分地表達、交流、碰撞,進而實現課程的生成性和過程性,需要教師構建安全、民主的課堂,注重情境體驗與對話生成,激發(fā)學生勇于表達、敢于表達、真實表達。教材強調師生能夠與教材設計的內容、問題情境產生一定的共鳴或思想沖突,能夠與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真實的內在體驗、感受進行對話,而不是僅僅浮于表面形式,這樣的對話無疑會增強課堂的開放性。
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聽,抓住學生回答中的閃光點,不要急于打斷學生、急于評判學生的回答,讓他們充分表達、碰撞,這樣的課堂才是有生命的課堂。例如,運用你的經驗,談談關于“學習”兩字各部分的含義,就是要讓學生憑自己的個體經驗去解讀各部分的意思,教師不必給學生一個標準答案,這就是活動的過程性、生成性。
通過通讀教材,把握單元—課—框內容之間的關系,厘清教材建構的邏輯,明確教材的設計思路。通過精讀教材,掌握基本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和難點;通過熟讀教材,準確而熟練地分析教學內容,理解教材正文的觀點。
在教學中,教師不必另外設計過多活動,力爭用好教材活動,當然,對于教材活動中的素材資源,我們可以按照“三貼近”(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貼近學生)原則進行調整,使之更符合當地學校的實際、學生的實際、社會的實際,更接近學生的真實生活。
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現狀和學習需求,強調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鼓勵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讓我們著眼課程的組織與實施環(huán)節(jié),聚焦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教育方式變革,營造這樣一種教學生態(tài):在鮮明展現正確價值觀的前提下給學生一些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學生一些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些問題,讓他們自己去尋找答案;給學生提供一些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給學生一片天空,讓他們自己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