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艷梅 河源職業(yè)技術學院
太極拳是一項傳統(tǒng)的體育項目,它是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傳承,具有強身健體、修身養(yǎng)性等重要作用。高校太極拳的教學,因其自身項目特點、國家及高校的重視不足、缺乏專業(yè)化教師、缺乏規(guī)范的考核評價體系等因素,使得太極拳教學的開展及教學效果還存在諸多問題[1-3]。現有理論與實踐研究大多僅停留在基礎或面上研究,成果缺乏實踐過程中具體的可操作性措施[3]。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體育課程也面臨著信息化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因此,研究高校太極拳教學的創(chuàng)新方法,以期提高太極拳教學效果,促進高校太極拳教學的有效開展,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本文就是基于此,探討高校太極拳教學改革中教學方法的改革、信息技術的應用路徑、可能存在問題及其對策。
通過檢索相關文獻資料,查閱了大量的太極拳教學、現代教育技術、信息技術、網絡多媒體技術等相關論文,查閱互聯網上的太極拳課程建設資源,并對所獲得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和綜合。
筆者通過在太極拳教學實踐中,借助互聯網技術幫助教學實施,逐漸進行信息化教學改革,不斷的進行歸納與分析,總結提出建議。
太極拳作為傳統(tǒng)的體育項目,有其自身特點,首先太極拳舒展大方、剛柔相濟,突出一個“慢”字,慢生柔,柔中剛,在練習中需要沉得住氣,而當代大學生習慣了快節(jié)奏的“素食生活”,做事情講究的是快,較難適應太極拳的緩慢節(jié)奏,因此學習太極拳的同學普遍反映很難學、慢不下來。其次,太極拳動作連貫均勻,圓活自然,在幾十人班級的教學中,視野上很難保證學生都能清楚的看到教師每個角度的動作軌跡,而為了使學生容易記住動作技術,教師多采用分模塊分解動作教學,這也影響了學生學習太極拳的連貫性,影響了太極拳的“行云流水、綿綿不斷”整體感覺。再次,太極拳內外兼練,協調完整,在練太極拳的過程中,要求上下相隨,內(意念、呼吸)外(軀干、四肢動作)一體,以意識引導動作,即意動身隨,手到勁發(fā),身體各部分之間協調配合,同時毫不勉強地隨著速度的快慢和動作幅度的大小,按照起吸落呼,開吸合呼的要求,使呼吸與動作自然配合,從而使全身既協調又完整,這一特點中的“意”是多需要去領會的,沒有客觀的標準,使得學生在學習中很難掌握,另一方面對學習者的協調性要求甚高,這就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了很大難度。
高校體育課程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還相對落后,方式單一枯燥。以班級為單位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個體性特點,也影響了教學示范時動作的觀察視角。而當前高校太極拳教學課程也較單一(開始,基本,結束),教學內容單調,教學要求非量化,評價標準太主觀[4],教學開展多以教師為中心,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情況,沒有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因此使部分學生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
目前高校體育教師中,太極拳專業(yè)教師較少,很多高校太極拳教師是由其他體育科目的教師代替的,這些教師沒有經過系統(tǒng)完整的太極拳訓練,所以很難提供高水平的太極拳教學,更無法向學生闡述太極拳蘊含著的文化意義[5]。因此,存在著太極拳教師技術水平不高的教學困境。
在很多大學生的認識中,太極拳是一項老年人的運動項目,對太極拳缺乏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而受到“流行體育”賽事的影響,學生對籃球、羽毛球、網球等激烈的運動項目更感興趣。就算部分學生選擇了太極拳選項體育課,也是認為太極拳動作比較緩慢,運動強度不大,比較好學,更容易通過考試,真正對太極拳的學習興趣并不高。學生在課后基本上不會進行太極拳動作復習,使太極拳教學效果很難得到鞏固,學生反復在“忘中學,學中忘”的學習狀態(tài)中,這就很大影響了太極拳課程的開展。
“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及課程教學信息化改革如火如荼的展開,為順應網絡時代的需求,高校太極拳教學也應快速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幫助解決教學中的難題,提高教學效果。筆者經過實踐教學探索,提出一些新的太極拳教學方法策略及實踐措施。
以班級為單位的教學模式,班級人數較多,教師的示范動作很難使全部學生觀看清楚,教師課堂中的個別指導時間也有限,很難顧及全部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慢慢的會產生難學厭學的被動學習狀態(tài)。教學過程中進行分組教學,培養(yǎng)小組中學習能力高的同學為小組組長,每次集中示范教學結束后,在小組組長的帶領下進行小組練習,期間教師巡回指導和小組近距離示范補充教學,小組組長對小組同學進行領學和指導。各組學會本節(jié)課的太極拳動作后,進行小組演示,教師和其他組同學進行考核、評價并提出錯誤及糾正意見,同時安排別組的同學進行錄像,并通過網絡實時通訊將錄像發(fā)送到課程平臺或微信班級群,各組在練習后可以拿出手機觀看回放錄像,互相討論教師和其他組同學提出的錯誤處進行及時糾正,也可以將自己的演示動作與太極拳課程資源中的教學視頻進行對比,找出差距,進一步提煉太極動作,提高學習效果。
小組學習模式,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小組人數較少,增加學習的主人翁感,通過組員之間的溝通交流,改變了以往大班學習中互不干涉、各學各的,一旦不會就很難繼續(xù)練習的情況,極佳的調動了班級學習積極性。另外,小組學習模式,要求小組全部成員都能演示本節(jié)課動作內容,才能順利通過本次課考核,這就增加了小組組長的領學責任感,要求同組同學互相幫助提高,最后的演示也使全組成員產生了驕傲感,因為演示過程的錄像,也增加了小組落后生學習的壓力和動力,小組之間也會產生一種相互比賽的競爭意識。分組教學加上信息技術的應用提高了太極拳課堂教學的效率,增加了同學們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教學和學習氛圍產生了良性發(fā)展。
針對高校以往傳統(tǒng)太極拳教學的困境,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應用信息技術,找出解決教學中問題的策略,有利于提高太極拳教學效果,也有利于高校太極拳課程的開展和發(fā)展。
1.制作和應用太極拳微課,幫助大學生課前預習,基于小組學習模式,使“教”與“學”進一步融合,使學生在課前、課中跟著視頻中的技術動作示范進行練習和了解這項技術動作的含義。微課也解決了課堂中教師示范視角不全的問題。教師的示范講解教學,每一式動作進行分解,逐一進行講解,忽略了太極拳每一式動作的完整性,學生只是學到了太極拳的“形”,而沒有學到“神”,太極拳成了形體操,太極拳教學流于形式。高校太極拳教學中微課的應用,很大程度上可以彌補分解教學的不足之處。
2.錄制教學視頻和學習視頻,可以反復回放,學生進行正誤動作對比,快速發(fā)現錯誤動作并進行糾正,解決了教師一人在課中個別輔導不足的問題。學生也能通過自己的動作錄像,直觀的評價自己的學習效果,加深了太極拳要領中多數“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神”等的領悟。此外,大量視頻的錄制為過程評價提供了佐證材料,避免教師的過多主觀的期末綜合評分,也為后期太極拳網絡課程建設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依靠學校教學網絡平臺、微信、移動助手,構建出信息化教學課程資源,含太極拳理論知識和相關文化、微課、動畫、動作視頻、任務單及整理的精彩大師太極集錦、學生課中學習錄像及課后練習錄像作業(yè)等。太極拳課程網絡資源庫的建設,學生可隨時調用課程資源庫里的學習資料,打破了高校太極拳教學時空的限制,使教學與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中,幫助學生課后進行太極拳復習,鞏固教學效果。
教學實踐中發(fā)現,“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太極拳教學改革還是存在的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對策,促進高校太極拳課程的發(fā)展。
體育教師常年在體育場上進行體育教學,使用信息技術的機會較少,這就逐漸造成了廣大體育教師隊伍應用信息技術能力低下的現狀。要讓體育教師們熟練應用信息技術,制作太極拳精美課件和微課,進行太極拳網絡課程建設,應用移動助手互聯網技術輔助課堂教學等,還是存在很大的難度。因此,鼓勵體育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提高自身現代教育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對于專業(yè)課程而言,高校學校和學生的對太極拳體育課重視程度普遍不高,因此,體育教師在太極拳教學的改革上也是存在觀望態(tài)度,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意愿不強,使得高校太極拳教學的相關課程網絡資源極少。資源缺少的情況下,要建好一門太極拳網絡課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更不是一兩個教師能獨自勝任的,因此,建議高校太極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收集素材,制作更多優(yōu)質的太極拳教學媒體軟件,使高校太極拳教學的網絡資源越來越豐富,太極拳教學中的信息技術應用更佳得心應手。
近年來,高校校園體育文化中,對太極拳的宣傳和普及較少。在校園體育社團活動或體育賽事中,球類、跆拳道、瑜伽、健美操、輪滑等項目更受到同學們的歡迎,而“過時”的太極拳就近乎被大學生們遺忘了?;谶@種情況,高校太極拳課程也相應的受到了一定的冷落,甚至很多的高校從不開設太極拳公體課程。因此,從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學校的課程設置要求,學校社團的大力宣傳等措施,加大高校太極拳課程的開設數量,加強大學生對太極拳的了解和重視是太極拳課程發(fā)展一些有效助力。高校太極拳課程一旦受到了學校和學生的重視,體育教師必然會更有信心和動力去進行信息化教學改革的研究。
本文通過資料收集,對高校太極拳教學現狀和問題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通過實踐教學探索,整理了“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太極拳教學方法及實踐措施。經研究得出如下結論與建議:
1.“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太極拳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能有效的解決傳統(tǒng)教學中教學模式單一枯燥、太極拳項目難學、教師太極拳專業(yè)技術水平不高、學生學習太極拳興趣不高等教學困境。
2.采用小組分組學習模式,改變傳統(tǒng)的大班教學,并借助教學視頻、學習視頻及移動助手等信息技術,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
3.“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太極拳教學中的教學效果評價,應用網絡教學平臺快速評分,增加太極拳教學過程評價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通過學習平臺數據對學習效果進行量化處理分析,使學情分析、教學分析更清晰科學。
4.高校太極拳教學信息化改革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提出加大體育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不斷的建設完善太極拳課程資源庫和提高學生對太極拳的重視等相應對策,促進高校太極拳課程改革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