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超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9-173-01
摘 要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我國民族精神的重要產物。本文講述中國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意義,再從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力度、滲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教育理念等措施,講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保障機制,希望能夠讓中國文化瑰寶得以留存和傳承,繼而更好地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
關鍵詞 中國農村 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與傳承
中國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五千年文明古國的重要文化產物,向人們展現了悠久的歷史文化,不僅具有特殊的文化研究價值,同時也讓現今社會受益匪淺,含有深刻的社會存在價值。因此保護與傳承中國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與社會文明和諧、國家經濟發(fā)展都存在密切聯系,有關部門必須提高重視程度。
一、中國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意義
中國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中匯聚許多傳統(tǒng)文化寶藏,在民族音樂、民俗習慣、民間故事等民族文化之中滲透了道德教育知識,還包含豐富的民族藝術工藝,對于農村物質與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物質文明建設提高國民的生活水平,精神文明建設提升國民的素質,兩者是國家建設的兩個必備要素,所以保護與傳承中國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重要。
二、中國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保障機制
隨著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人們逐漸淡化對中國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意識,使得許多非物質文明瀕臨絕跡,嚴重影響傳統(tǒng)文化與民族精神的繼承與發(fā)揚,導致“忘本”現象泛濫。因此有關部門要建立系統(tǒng)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保障機制,號召全民一起維護非物質文化。
(一)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傳力度
農村地區(qū)普遍文化意識較差,很多人不懂得如何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有些人甚至不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正含義。因此,有關部門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讓人們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進一步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隊伍中。具體宣傳措施為:首先,應該印發(fā)相關保護與傳承文件,讓人們有渠道接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信息,為后續(xù)保障機制的構建打下堅實基礎。例如,有關部門可以發(fā)動地方干部進行宣傳引導工作,開辦“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識”為主題的農村動員大會。在大會上鄉(xiāng)村干部可以向農民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書面文件以及影像資料,讓農民能夠直觀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含義及其重要性,進而積極響應保護與傳承工作。其次,有關部門可以借助媒體、網絡等信息平臺發(fā)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相關政策法規(guī),增強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進而大力支持此項工作。例如,某農民在觀看地方臺節(jié)目時,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信息,會加深對此項工作的認識,聯系實際生活內容,找出身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蹤跡,帶動周圍群眾共同支持保護和傳承工作。最后,農村領導干部要積極進行下鄉(xiāng)工作,找尋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痕跡,并號召當地民眾一起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障機制,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妥善保護。例如,某農村干部號召當地農民一起編撰非物質文化遺產文件,將當地民間故事、音樂小調以及傳統(tǒng)文化習俗編制成實物文件,讓農民重溫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弘揚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在當地形成良好的文化風氣,促使當地社會文明快速發(fā)展。
(二)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
中國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源于農民生活之中,是古代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蘊含了深厚的生活哲學。有關部門可以將農村非物質文化滲透進農民日常生活之中,讓廣大農民從生活小事中體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含義,進而繼承這項保護事業(yè),強化保障機制。農民文化意識較為薄弱,個體力量較弱,不能完善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政府及其他相關單位要起到帶頭作用,利用權力機關的強大影響力,組織民眾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例如,某地政府組織民眾參與“弘揚當地文化”為主題的大型演繹賽事,讓各個鄉(xiāng)鎮(zhèn)團體根據當地特色文化表演節(jié)目。經過欣賞音樂、舞蹈、戲曲等民間藝術,農民能充分了解到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含義,產生保護意識,在生活中堅持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使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得以良性循環(huán)。
(三)滲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教育理念
學生是我國未來建設的希望,中國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必須從他們做起。教育部門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理念加進教學科目之中,讓學生能夠通過系統(tǒng)教育,體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承擔起應有的歷史使命。例如,山東某鄉(xiāng)村學校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將民族特色精神滲透語文教學之中,學生們在收獲課堂知識的同時,加深了對非物質文化的理解。以“論語十則”課文為例,教師在講解語文知識時,可以借用當地民俗故事作媒介,讓學生能夠深刻認識孔子這一歷史人物,掌握課程教學知識,并學會繼承與保護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增加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教師也可以邀請民間藝人走入課堂,使學生能夠真實體會民間文化,產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欲望。
綜上所述,中國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對于國家建設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傳宣傳力度、繼承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滲透遺產保護教育理念等措施能夠建立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障機制,希望有關部門能夠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讓歷史遺留下來的寶貴的非物質文明繼續(xù)為國家發(fā)光發(fā)熱。
參考文獻:
[1]田玲.中國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J].文學教育,2016(07):40.
[2]閆春雷.淺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現狀及對策[J].北方音樂,2015(0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