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紅霞
摘 要:情感讓語文充滿活力,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是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加強情操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語文教師應挖掘課文,點化學生情感,打動學生的心弦,激發(fā)學生情感共鳴,讓“情感”在教學中起到培養(yǎng)人、教育人的作用。
關鍵詞:閱讀教學;小學語文;情感教育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題材廣泛、文質兼美、圖文并茂,字里行間蘊涵著作者豐富的情感和審美情趣。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語文知識,還需要進行情感傳遞和情感教育,而且實踐證明,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那么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說:“沒有情感這個因素,任何筆調都不能打動人心?!毙W語文教材本身就蘊涵著豐富的情感教育內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個心靈都寄托在他們所描寫的形象之中,如《豐碑》《錢學森》《誠實的孩子》等課文蘊涵著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課文體現著自然風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陽》等課文蘊藏著理智感。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教材特點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適當方法撥動學生的情感之弦,讓學生捕捉到作者熔鑄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們如臨其境,如聽其聲,如見其人,從而通過形象思維來感知、感悟文章的內涵、作者的情感。當作者刻畫的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時,情感就隨之而產生了,他們的情感伴隨著教學活動,與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筆下人物的美好品質,在腦海中再現文章所描述的情境,這樣教師就可以免去許多繁瑣的講解。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活學生的情感
兒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顆小小的石子,就會使它泛起粼粼波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抓住感人情節(jié),通過多媒體課件、錄音、幻燈、掛圖等靈活地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學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教師可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觀看多媒體課件:先欣賞屏幕上波浪翻滾、氣勢雄偉的遼闊大海,水平如鏡、和風拂柳的美麗西湖,峰巒雄偉的泰山,紅葉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師激情告白:“同學們,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無法與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圍繞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滿詩情畫意,再加上空中云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這幅畫點綴得更美,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教學情境中,讓學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聽,用心靈去體驗,激活了情感。又如在教學《草原》時,教師可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現文中優(yōu)美的草原風光圖:蔚藍的天空,茫茫的綠色草原,潔白的羊群,柔和的色彩,栩栩如生的場面,充滿著詩情畫意,深深地吸引著學生。如果再配上課文的朗讀錄音,讓學生一邊看一邊聽,仿佛身臨其境,學生入景、人情。情景交融之中,學生馳騁想象,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求知欲望被調動起來了,情感的波瀾也被掀起了,由此學生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風光的無限之美,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三、運用語言,培養(yǎng)語感,體驗情感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可見語感能力之重要。對于學生來說,悟性是一種潛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注重運用語言,培養(yǎng)語感,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情感。
(一)讓教師在聲情并茂的范讀中,引起情感共鳴。加里寧曾經說過:“沒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樣能捕捉住一切細微的事情?!痹诮虒W中,教師面帶笑容、精神飽滿地走上講臺,那悅耳動聽的嗓音、抑揚頓挫的語調、繪聲繪色的話語、逼真?zhèn)魃竦膭幼?,能不激起學生求知的情感?能不產生銷魂攝魄的效果?如果教師能按不同文章的風格,采用不同的朗讀風格,或高亢或沉緩,或激越或悲傷,把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全部激情重新釋放出來,恰到好處的音量、充沛濃郁的氛圍、籠罩心頭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韻,在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中,學生會更快地走進作品的意境之中,從而與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樂,在意境中體驗到真正的情感。
(二)讓學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讀,體會情感。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沒有感受就沒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繪的形象中,只有引導學生去認識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動情,在動情中抓住課文重點句子進行朗讀,學生的情感才能與作者相通,學生才能體會到真正的情感。
(三)讓學生在朗讀中展開聯想,升華情感。學生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主要表現在對語言文字的直覺感悟能力上,他們在看、聽、讀之中,就能憑借直覺和聯想去體會,使抽象的文字化為真切的具體的畫面,從而領悟語言文字的精妙。例如在學習《西門豹》一課時,教師可通過導語的設計、角色的演示,讓學生從中體會西門豹杰出的管理才能,激發(fā)學生敢于破除迷信,為民除害的情感;通過分角色朗讀,讀出文章的“味道”,讓學生在對其“滋味”的品嘗中領會語言的內在含義,使思維活動更加深刻,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語感能力。在此基礎上再拓展學生的思維:“假如你是鄴地的老百姓、魏王,你會對西門豹說些什么呢?”又如在講《海底世界》一課時,讓學生邊聽邊看配樂多媒體課件,伴隨著優(yōu)美的音樂,教師深情地朗讀課文優(yōu)美的詞句,學生聽著教師的朗讀,看著眼前課件屏幕上出現海底的美麗景色,浮想聯翩,從而激起他們熱愛大海的情感;再讓學生閉著眼睛展開想象的翅膀,進行豐富多彩的想象,然后引導學生把這些美好的感受表達出來。這樣既使教學情景交融,學生的感情產生共鳴,得到升華,又鍛煉了學生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
(作者單位:甘肅省漳縣武陽西街小學,甘肅 定西? 748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