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陽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以下簡稱《侍坐》)出自《論語·先進》,選人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人教版)和《(論語)選讀》(語文版)。本篇記述的是孔子及其學(xué)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暢談人生志向的情景,是《論語》中最富生動性和文學(xué)性的片段。它通過富有個性的語言和極為簡潔的動作、神態(tài)描寫,生動地表現(xiàn)了人物的精神風(fēng)貌,其中對“率爾”一詞的理解,成為解讀子路人物性格和政治志向的關(guān)鍵。筆者查閱相關(guān)資料發(fā)現(xiàn)一個較為有趣的現(xiàn)象:無論是這兩部選修教材,還是歷代名家的《論語》注本及常見的古漢語工具書,對“率爾”的注解都存有不同的看法。
從教材來看,“率爾”一詞,《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注為“輕率急忙的樣子”,《(論語)選讀》注為“輕率的樣子”。教材對“率爾”的理解都含有“輕率”這一含義。
從注本來看,三國時期的何晏認為:“率爾,先三人對?!保ā墩撜Z集解》)“先三人對”,在其他三人之前回答,即第一個回答問題。宋代邢咼說:“子路性剛,故率爾先三人而對?!保ā墩撜Z注疏》)在邢,咼看來,子路率先回答,是因為其性情剛烈而致。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則說:“率爾,輕遽之貌。”“輕遽”一詞,“輕”有“輕率”之意,“遽”意為“急速、急切”。在這里,“率爾”就有“輕率急切的樣子”之意了。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認為:“四子以子路為年長,自當(dāng)先對,但亦當(dāng)顧望,不得急遽,先三人也?!薄凹卞帷睆娬{(diào)的是“急速、急切”。
從辭書來看,古漢語辭書《辭源》《古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中,查“率爾”條目,恰好都有“子路率爾而對”的例句?!掇o源》注為:輕率貌?!豆糯鷿h語詞典》注為:輕率的樣子?!稘h語大詞典》注為:急遽貌;且以何晏《論語集解》“率爾,先三人對”為佐證。
以上對“率爾”的各種解釋,概括起來,可以歸結(jié)為三種不同的理解:急切的樣子,輕率的樣子,輕率急切的樣子。其中第三種解釋,在“急切”的基礎(chǔ)上,又加上“輕率”的含義。持這一看法的以朱熹為代表,《辭源》《古代漢語詞典》及《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都沿襲了這一說法。
那么,對于“率爾”的理解,究竟哪一種說法更符合作品的實際呢?我們至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究。為了論述的方便,現(xiàn)略引原文如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一、“以齒為序”的禮節(jié)
孔子問志,四子言志,四子無論誰人回答,總會有先后順序,換句話說,只要有第一個回答問題的人,“率爾”一詞都是可以被使用的。朱熹《論語集注》說“四子侍坐,以齒為序”,劉寶楠《論語正義》也說“四子以子路為年長,自當(dāng)先對”。這是有充分依據(jù)的,而這依據(jù),就是《論語·微子》中子路說的“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一語??鬃诱f“克己復(fù)禮為仁”,“禮”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在年齡上,子路小孔子9歲,最為年長;曾皙為曾參的父親,從曾參的年齡推斷,應(yīng)比孔子小20多歲;冉有比孔子小29歲;公西華最小,比孔子小42歲。按照“長幼有序”之古禮,子路理應(yīng)最先回答。
除了此篇,《論語》中還有一處孔子也問及弟子的志向,《論語·公冶長》有這樣的記載:
顏淵季路侍,子日:“盍各言爾志?”
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p>
子路曰:“愿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p>
這段談話,子路說愿把自己的車馬衣裘與朋友共享,即使用壞了也沒有遺憾。而且子路在此也是先于顏淵回答了自己的志向。子路比顏淵年齡大,性格也不像顏淵那樣謙遜,他先于顏淵回答是很自然的。
《侍坐》中,子路“率爾而對”之后應(yīng)該是曾皙回答,可曾皙這時正在“鼓瑟”,孔子于是點名冉有回答,隨后按照常理,公西華依舊要等待曾皙之后才能作答,但這時曾皙還是鼓瑟未止,孔子又先讓公西華作答,直到最后,孔子才不得不打斷曾皙的彈奏,點名曾皙回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自己也是按照年齡次序讓弟子回答的。如此,子路在四子中第一個作答就不能被認為是一種“輕率”的舉動,這符合“以齒為序”的禮節(jié)。
二、子路的政治才能
《侍坐》中,子路對志向的回答幾乎是脫口而出,這表明子路原本就有明確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負。子路志在治理國家,他把國家放在內(nèi)憂外患的背景下,治理三年,可使百姓具備勇武精神,并且明白道義。我們甚至可以想象到子路在說這番話時的自信和堅定。
關(guān)于子路的政治才能,《論語·先進》中有一則列舉了孔門弟子在德行、言語、政事、文學(xué)方面的十位代表人物,長于政事的有兩位:冉有和子路。這一點,我們從孔子對這位弟子的評價也可以得到印證?!墩撜Z·公冶長》中以下這段文字記載的是孔子與魯國大夫孟武伯的對話: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p>
整段對話的內(nèi)容是孟武伯向孔子詢問他的三個弟子——子路、冉有、公西華是否做到了“仁”??鬃拥幕卮鸷苡幸馑?,他只是較詳細地介紹了這幾個弟子的才能,即他們分別能夠勝任什么樣的職務(wù),對是否做到“仁”的問題卻避而不談,只是用“不知其仁也”來搪塞??鬃诱J為,子路具有治理“千乘之國”的能力。子路能深得孔子信任,自然有其獨到之處??鬃臃浅A私膺@位弟子的才能,他對孟武伯的回答與子路在《侍坐》中所表達的志向是一致的。
在《論語-雍也》中,季康子也曾向孔子詢問,可不可以讓子路、冉有、子貢三個人來從政,孔子對子路的看法是:“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這里,“何有”應(yīng)該是“何難之有”的簡略說法,孔子是說子路非常果敢,他從政有什么難的呢?
從以上的評價可以知道,孔子對子路的政治才能還是頗為欣賞和肯定的;而且孔子也認為子路處事果敢,有治理“千乘之國”的才干。因而,用“輕率”來理解子路的志向,顯然是很不恰當(dāng)?shù)摹?/p>
三、“毋吾以也”的言志背景
在子路言志之前,孔子先說了一段開場白,意思是說:我比你們大幾歲,不要因為我年長的緣故就不敢說話,你們平時總是說沒人了解你們,如果有人了解你們,請你們做官,你們想做些什么呢?
孔子希望弟子們要敢于說出自己的志向,考慮到這一談話情境,以子路的直率性格,他的脫口而出就非常順理成章了。這里,子路只是順著孔子“毋吾以也”坦率而急切作答罷了。從這一角度而言,把“率爾”理解為“輕率”,同樣是讓人費解的。
四、“夫子”為何而“哂”
聽了子路的回答,孔子一“哂”了之?!斑印睘楹我猓俊豆糯鷿h語詞典》解釋為“微笑”,所引例子即為“夫子哂之”??鬃釉谧勇坊卮鸷笾皇俏⑽⒁恍Γ]有不滿情緒的流露??鬃訛楹味斑印??原文說:“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币馑际牵卫韲铱康氖嵌Y讓,他的話不謙遜,所以笑他。朱熹在《論語集注》中也說“夫子蓋許其能,特哂其不遜”。朱熹也認為,孔子贊許他的才能,只不過是笑他不夠謙遜罷了。這一理解,反過來又印證了孔子并不是笑他言志的“輕率”。四子言志,其他三人都是孔子問而后答,只有子路不等孔子問而迫不及待搶先說了,這就不夠謙遜。按照古禮,回答者應(yīng)先四周觀望,看看有沒有人想說,就如劉寶楠認為的那樣,子路“自當(dāng)先對,但亦當(dāng)顧望,不得急遽”。子路的不謙遜就表現(xiàn)在急切回答上面。
綜上所述,“率爾而對”,子路對治國志向的回答并不“輕率”,此處的“率爾”,應(yīng)解釋為“急切的樣子”。這正符合子路“好勇伉直”的性格特點,更與他平時的志向和才能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