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科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質和關鍵能力。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這四個核心素養(yǎng)是一個有機整體,在內容上相互交融、在邏輯上相互依存,可依次歸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嚴、有擔當。
關鍵詞:高中政治教學;核心素養(yǎng);政治認同;公共參與
一、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資源培養(yǎng)政治認同素養(yǎng)
政治認同,要求學生能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但是,直到目前為止,政治課給大多數人的印象是講大道理、死記硬背、比較枯燥,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yǎng)很難做到。所以,利用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堅決擁護黨的領導,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政治教師義不容辭、迫在眉睫的責任。
1.利用重大時政事件
政治課的一大特點就是時政性。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關注時政熱點,關心社會,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善于利用重大時政事件。
例如,《經濟生活》第十課“新發(fā)展理念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經濟建設”,這一課由十八大以來歷史性變革(成就)—新時代我國主要矛盾—開啟新征程(目標)—新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措施)這幾部分內容組成。再華麗的語言都無法表達,要讓學生體會我國十八大以來發(fā)生的巨大變遷,否則就不能很好地展開后面的內容。所以,我采用了CCTV13新聞頻道播出的系列報道“數字五年”這些視頻進行導入,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我國十八大以來在經濟建設方面、人民生活方面、生態(tài)文明方面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此時引導學生分析取得這些變化的原因,理解我國主要矛盾的變化,“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以及新發(fā)展理念這些知識變得水到渠成,同時整節(jié)課中,學生充滿了對祖國的自豪感,對祖國的未來發(fā)展信心滿滿,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體會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是我們每個公民的夢。
2.充分學習強國等融媒體資源
中共中央宣傳部推出的“學習強國”平臺有豐富的時政資源,和高考密切聯(lián)系的時政熱點都可以在該平臺找到相關的視頻。例如,我在高三復習備考中,港澳大橋開通儀式,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國家領導人對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指示,國家領導人2019年的新年賀詞,融媒體發(fā)展,全面深化改革的各次會議,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等時政材料應有盡有。教師充分利用這些手段和平臺,可以很好地把書本知識和時事政治結合起來,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通過視頻,可以很直觀地感受國家的強大,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產生強有力的政治認同。
二、利用各種集體活動培養(yǎng)公共參與意識
公共參與素養(yǎng)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的責任擔當,要求學生具有集體主義精神;遵循規(guī)則,有序參與公共事務;熱心公益事業(yè),踐行公共道德,樂于為人民服務等。在政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教師主要以活動作為載體。
1.借力校園活動
曾經在某篇文章看過一句話“通過活動來喚醒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明確角色內涵,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對于這句話,我深有感觸。2019年,我校對高三的學生舉辦了一次成人禮儀式,整個活動,包括學生步入成人門—感恩演講—學生向父母感恩—學生向老師感恩— 一起吃步入成年人的第一個蛋糕等活動,整場活動中,學生、家長、老師都感動得哭了無數次,應了那句話“感動過的,才是教育過的”。通過這次活動,讓學生懂得一個成年人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應盡的責任與擔當;懂得作為一個公民,作為國家未來的主人應有的權利和義務。
2.參與社會活動
讀二年級的孩子,在不久前參加了一個培訓機構組織的“我是小小賣報員”活動,孩子拿著報紙,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到街上向陌生人推銷自己的報紙,老師要求他們做好自我介紹,講明自己賣報紙的目的。孩子們從第一次的緊張,到被拒接后的沮喪,再到被接受的興奮與激動,從他們含著淚的總結中,我們明白,他們確實體會到了父母掙錢的不容易,接受了失敗與挫折,最終在堅持中取得了成功。
總之,教師可利用各種教育教學技術手段,通過時事熱點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yǎng)。通過設計課堂活動、借力校園活動、參與社會活動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樂于為他人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和習慣,使學生懂得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應有的責任和擔當,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而這些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教育工作者堅持不懈地努力,并采取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6-06.
[3]余文森.有價值的教學情境什么樣[N].中國教育報,2007-01.
作者簡介:楊婭(1983.5—),女,漢,云南省普洱地區(qū)景東縣,研究方向:云南省楚雄州大姚縣實驗中學,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