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興玉
摘 要:如何讓孩子對枯燥的漢字產(chǎn)生興趣?不僅要從文字的字形、字義講起,還要歸根溯源,這樣才能弄清楚它從何而來,該去往何方。
關(guān)鍵詞:字理教學;識字教學;教學策略
黃昏后歸家,落日的余暉染紅窗欞,一杯清茶,翻開手中書籍,我細細整理暑期期間閱讀之所得、所想、所悟,不由得浮想萬千。靜靜思來,華夏民族的生命符號——中國文字,被賦予太多的含義,不是我簡簡單單兩個月能夠領(lǐng)悟的,也許用盡一生才能領(lǐng)悟其皮毛而已。
作為世界最古老的文字,埃及圣書字,巴比倫楔形文字和瑪雅象形文字都相繼消失了,唯有我們的漢字歷經(jīng)千年風雨,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載體,綿延至今。漢字是一種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文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先人的智慧。
一、漢字的起源與演變史
關(guān)于漢字的起源,《淮南子》一書中有注倉頡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傳說漢字被創(chuàng)造出來那天,老天爺被感動得用粟米下了一場大雨,魑魅魍魎因為無所遁形,而驚嚇得夜晚大哭。因為漢字就是一道光,它照亮了我們這個文明之前的蒙昧與黑暗?!墩f文解字》卻注倉頡是黃帝之史官,不知是否有其人,但無疑是造字智慧的化身。漢字的創(chuàng)造及演變過程是漫長而漸進的。創(chuàng)造是為了使用,在使用當中又不斷創(chuàng)造。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單獨擔當創(chuàng)造漢字的重任,就如同不能把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都歸于神農(nóng)氏一般。
字之初,本為畫。漢字源流如此之長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的商代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其目的為卜筮而生。
金文乃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tǒng)六國并下令統(tǒng)一六國文字,“書同文”“車同軌”,李斯成為中國文字全國統(tǒng)一工程的總設(shè)計師。在李斯主持下,中國文字擁有了一種新的統(tǒng)一形式——小篆。秦朝,程邈創(chuàng)造出隸書。東漢末年,鐘繇其字體為楷書的前身,其作品中還多少殘留著隸書的筆意。東晉時期,行書于楷書的形成過程中產(chǎn)生,其代表作有王羲之的《蘭亭序》。南宋時期,秦檜之字體成為最早的印刷體。在日益發(fā)展的今天,我們已習慣性使用簡化字,在書寫上主要采用“硬筆”。
二、怎樣才能知道漢字的本意
東漢時期,有著“字圣”之譽的許慎用畢生精力著成了《說文解字》一書,為我們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該書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字典,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體以及漢代和以前的不少文字訓話,反映了古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風俗習慣,并且比較系統(tǒng)地提出了分析文字的理論,是漢字學最基本的經(jīng)典。
這本書的絕妙之處在于解釋了我們文字從哪里來,它在歷史長河中又是如何演變的。同時,它把很多部首進行歸類總結(jié),指導大家借助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zhuǎn)注、假借六書的方法科學講解其源流,并對其文化內(nèi)涵進行了簡潔的解析和闡述。
書中具體介紹每個漢字時都按文字演變列舉了該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簡化字等寫法。這本書為我們語文教師打開一扇天窗,吸引著能走進這個精美圖畫文字中的我們。只有掌握了此等方法,閱讀文言文書籍才會方便很多。
三、字理教學是什么
字理為何意?字理,有兩個意思。一是指漢字的構(gòu)成是有邏輯的。漢字的基本元素是象形字。將這些象形字作為部件,構(gòu)成新的字,或者會意,或者一部分表義,一部分表音,或者既會意又分別表義、表音??傊?,每個漢字都是有說頭的,而不是人為指定的符號。二是指漢字是有“紋理”的。因為漢字構(gòu)成有邏輯,由哪些部件構(gòu)成都是有據(jù)可查、有理可依。因此,拆分漢字時,應(yīng)順其“紋理”。由于文字經(jīng)過漫長的演變,有些文字的紋理已在歷史的長河中灰飛煙滅,而有些字卻保留下來。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應(yīng)當清楚其來龍去脈,做到心中有數(shù)。
四、在識字教學中如何運用字理進行有效教學
識字教學是漢字教學的重要起點?,F(xiàn)下識字教學在課堂上的擴展是有所局限的,以拼音作為漢字認知的基礎(chǔ),改變了原先漢字認知由符合漢字生成與人的認知特點,從具體到抽象的方式。這一轉(zhuǎn)變,造成漢字認知與漢字的本體—漢字字形的脫離。具體來說,就是漢字與物、漢字與歷史、漢字與日常生活等關(guān)系的三個脫離,也就造成了漢字教學的費時多、周期長、見效慢、效果差的局面。
在實際教學中,我就存在這般的疑惑:為什么我都一筆一畫地教學生了,可他們的錯別字還那么多呢?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我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我們教師可根據(jù)造字法分析漢字的形義聯(lián)系,這能加強識字教學的科學性和趣味性,從而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
1.分辨字形中相同形旁的差異
具體教學中,面對小學階段中年級的學生,老師可讓學生分辨字形中相同形旁的差異。可舉例思考:郎、肯、朦、胖、朧、育、朔、脂、朝、脊、期、肩、前、朋、朕等字在形旁上有什么差異?教師可教導學生根據(jù)字意及其內(nèi)在含義上來區(qū)分,這樣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理解了詞的意思。
老師應(yīng)該告訴學生,月作為組字部件,有幾種來源:一是月亮;二是肉字的變形;三是舟字的變形;四是來源于其他物體。
朗、朦、朧、朔、朝、期等有月字旁的字大都跟月亮和時間有關(guān)系?!袄省钡囊馑际侵冈铝恋拿髁痢?/p>
胖、育、脂、脊、肩、肯等字中的月與肉字是同源字,身體上大部分器官都與之有關(guān)。這里的月(肉),最初的形狀是獸頭,其下部的開口正像張開的嘴。肉是從動物身上分離出來的一種組織,是沒有確定的形狀的。怎么用象形字來表達肉這個概念呢?用被肢解下來的動物頭顱來代表從動物身上被切割、分離出來的東西,后來人們廣泛使用這個“月肉旁”來組字,表示各個部位的器官、組織,也就水到渠成了。
從月(肉)的字,大部分都是形聲字,且字義穩(wěn)定,不需要多加解釋,但有些古今字義相差較大。如“肯”,上面本是骨字頭,下面從月(肉),本意是肉與骨相連接的地方。而對于我們現(xiàn)在來說,就是比喻人們把說話能抓住重點,擊中要害稱為“中肯”。當我們理清這一條理后,在文言文中再遇到這個字,自然就知道它本來的詞語表示什么了。
朋,本來是一串貝殼或者說是錢幣的象征。金文中,這串貝殼兩端下垂,成ㄇ形,后訛變?yōu)榕?。朋的本意為一串錢。因朋是貝緊挨在一起,就有兩個引申義:(1)引申為關(guān)系緊密的人,如朋黨、朋友,《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2)與比同義。如詩句“海內(nèi)知己,天涯若比鄰”,后進一步引申為比較之意。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從漢字的本義出發(fā)來掌握字義,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不易發(fā)生偏差,還能幫助我們正確理解詞義,甚至是較陌生的詞義。筆者認為此類教學必須要建立在小學中高年級段。
2.例字:碧
我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教“碧”字有三個不同階段的教法。早先,我們這樣教,一筆橫,二筆橫,三筆豎,四筆提……課后發(fā)現(xiàn)我們這樣教,收效很低。接著,我們轉(zhuǎn)向這樣教,王大娘,白大娘,并排坐在青石上,這回收效有所提高。而現(xiàn)在,通過兩個月的學習,我明白了教文字要追根溯源。碧字從玉,作為偏旁是把玉中的那一點去掉。白,既是聲旁也是形旁,表示透明的,碧,篆文與今不同,=(玉)+(石)+(白,透明),表示透明的玉石。造字本義是青白色的透明玉石。碧,石之青為美者,從而使學生學到了不僅是這個字的寫法,還明白了字是如何來的,字的意思又是什么,頭腦中的形象更加直觀了。學生小的時候,就讓他對文字有著這樣的畫面感,讓中國文字源遠流長,經(jīng)久不衰,歷久彌新,為今后學習文言文做好鋪墊,是我們每個小學語文老師應(yīng)該做的。
3.例字:即 既
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爭吵》課文中有著這樣的一句話:“既然你錯了,就應(yīng)該第一個伸過手去請他原諒,而不應(yīng)該向一個比你高尚的朋友舉起戒尺。”
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賣木雕的少年》課文中有著這樣一句:“我即將回國,要帶的行李已經(jīng)超重了,怎么能再帶上這沉甸甸的像墩子?”
當我教到“即”“既”這兩個字的時候,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全班百分之五十的學生很容易把兩個字寫混淆,不能正確地書寫出來。于是,在黑板上一遍又一遍地做出強調(diào),并不斷地加強練習。我這樣做之后,學生犯錯的概率減少了許多,但是過一段時間又遺忘了,還是常常犯錯。當時,我也不知道怎么處理這個問題才好。于是,我就在書海中尋找解決的方式。通過閱讀《說文解字》,我認為可以這樣講:
即,艮是食物盛放在容器里的象形,ㄗ本是跪坐人形,即會意為就餐。跪坐是古人日常起居常用的姿態(tài)?!秲x禮·公食大夫禮》“即位,具。”是說就位,擺上食物。后世把當了皇帝,坐上龍椅,叫做即位。即由坐在餐桌前引申為接近、靠近、就地。今天,在時間上表示在很近、很短的時間內(nèi)。本句說的就是作者很快就要回國,帶不了小象墩的事。這樣,從字義上解析,學生就不容易犯此等誤解了。
既,左邊是食具,右邊是身子向著食具,而將臉擰向后邊的人形,會意為吃完了。既又指完成了某事、某動作。置于動詞前,則表示已經(jīng)。如在《三國演義》中,周瑜被諸葛亮氣死,臨死前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這里的“既”就表示已然。而放在本句中就是指已經(jīng)做過的事,而在本句中說的是這件錯事,我已經(jīng)做了,就應(yīng)該向朋友道歉,而不應(yīng)該不承認自己的錯誤,還向朋友舉起戒尺。當學生理解后,我想自然就不會錯了。
我在課堂上,一直想努力地告訴我的學生,漢字究竟是什么?漢字是時間的紐帶,它讓我們悠久的文明傳承至今,卻璀璨如新;漢字是空間的紐帶,它讓我們口音各異,但是卻可以看著同一封家書,落淚傷心;漢字是情感的紐帶,它讓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我們包容、團結(jié),延續(xù)至今。漢字是我們的審美,橫平豎直,中正平和才是至美;漢字是我們的精神,顏筋柳骨告訴我們,字如其人乃是修行;漢字史是我們的哲學,止戈為武告訴我們,大國重器,只為和平。我們所寫下的一筆一畫,都浸染著歷史的傳承;我們所記下的一詞一句,都將在未來閃耀于世。這就是我們的漢字,這就是一字一世界,一筆一乾坤的中國字。
總而言之,這個暑假的閱讀使我收獲頗豐。它更新了我某些教學理論,咀嚼、消化、內(nèi)化為自己的教學思想,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讓我站在了一個嶄新的平臺上進行深思,為我今后的教學指明了方向。是的,正如《羅馬假日》中的那句話,“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為了我們共同的教育事業(yè),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參考文獻:
[1]黃偉嘉,敖群.漢字部首例解[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8.
[2]吳永亮.跟著部首去認字[M].濟南:濟南出版社,2015.
[3]許暉.這個字,原來是這個意思[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8.
[4]王祥之.漢字圖解起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黃亢美.小學語文字理教學手冊[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
[6]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7]吳東平.漢字的故事[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
[8]葉昌元.字理漢字部件通解[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
[9]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4.
編輯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