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霞
所謂“文意兼得”就是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既要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內涵,體會其思想感情,又要引導學生去領悟語言表達的特點、作用、效果,并使其相互作用,相互促進,讓學生能夠從課文的思想內容與語言表達的有機統(tǒng)一中,感受到語言的力量、語文的魅力。
從教材中尋找不同層次的“讀寫結合點”,以達到“文意兼得”的目標。
一、閱讀教學一條線
集體備課時我們一直突出單元的主題性,例如第一單元主題“熱愛生命”,每一篇文章都是在敘事以后有一個意蘊深刻的結尾,著實是一事一議的典范。第二單元主題是“親情無價”,《風箏》《背影》《冬夜的燈光》全是將自己的思想感情凝聚在恰當?shù)氖挛锷?,這是借物抒情的范例。單元教學有了主體性,閱讀的文章有了共性就為寫作練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閱讀中練筆,讀寫互通
1.“范句”引領顯才華。在讀寫結合訓練前,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精美語句的反復誦讀甚至背誦,在讓學生領會其妙處后,再動筆進行訓練。
第一單元拓展閱讀課上我先讓學生找了找第一單元文章在結構上的共同點,很快學生就發(fā)現(xiàn)每篇文章在敘事之后都有一段議論的語句,我們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為例,分析了最后一段的意義和價值。我又引領學生讀了《生命? 生命》課后的同題文章,這篇文章生動曲折細致地描寫受傷的蜜蜂怎樣極力掙扎,最后飛了起來。學生談閱讀感悟的時候還是能體會到蜜蜂的堅韌與頑強,但是讓他們續(xù)寫一個有意蘊的結尾時卻會出現(xiàn)這樣的語句“通過這個故事我認識到了……”“這啟示我……”雖然道理講得頭頭是道,但是過渡語確是如此蒼白,我又引領學生看《走一步,再走一步》和《生命? 生命》的結尾,細細讀后我讓學生修改自己續(xù)寫的結尾,學生便寫出了這樣的語句“此后每當我想放棄時總會想到那只極力掙扎的蜜蜂……”“看著蜜蜂漸漸在我的視野里消失,我恍然大悟……”。
2.“仿寫”護航練寫法。在寫作中,仿寫需要有“范寫”做引領,在范寫的基礎上,加以指導,從句子開始仿寫,慢慢可以延伸至段落、篇章。
我從讀過的詩歌中選取有代表性的引導學生理解。以余光中的《鄉(xiāng)愁》為例,學生了解了詩歌需要有鮮明的意象;以舒婷的《黃昏》為例,學生了解了詩歌需要有恰當?shù)男揶o;以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的部分詩句為例,學生了解了詩歌需要有和諧的韻律。我鼓勵學生:借助聯(lián)想想象大膽創(chuàng)作。
先是一小節(jié)的仿寫:假如我們是小草,那么我們的媽媽就是雨滴,滋潤著我們。還有另外一首:聽聽,秋的聲音:花朵抖抖手臂“沙,沙”,是葉子跟花朵告別的低語。
再是兩小節(jié)的仿寫,接著是“詩歌發(fā)布會”,學生結合自己所學,修改作業(yè)中自創(chuàng)的詩歌。然后小組交流后進行展示。
3.合理“補白”靈光現(xiàn)。合理地利用“補白”,可以讓學生沉浸在文章中,提高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尤其在詩歌教學中,這種作用尤為明顯。
例如《次北固山下》和《天凈沙·秋思》的教學。為了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的節(jié)奏感,我在朗讀層面加入了這樣的指導“誦讀時,每拍的后一字遇平聲可適當延長,遇仄聲宜作一頓”,品讀環(huán)節(jié)則出示這樣的示例——我打算重讀“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中的“客”“青山”與“綠水”,因為“客” 字是旅途的意思,作者的旅途遠在青蔥的遠山之外,船在碧綠的江水中逐浪向前,再美的景致也讓作者難以忘記自己是“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讓學生品讀思考:以《次北固山下》為例,你最喜歡哪句(上下句)詩,你打算重讀哪些(個)字、詞來突出詩人的感受?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想突出“情感”的動感。為了給學生畫面的動感,我讓學生將《次北固山下》和《天凈沙·秋思》對比:一幅畫面很明麗,因為這幅畫中有青山有綠水,一幅畫面很……;一幅畫面很蒼涼,因為這幅畫中有枯藤有老樹,一副畫面很……
4.整合“感受”文體變。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生發(fā)點,有的體現(xiàn)了人物的精神,有的揭示了一定的道理……讓學生寫一寫感受,可以寫出情感的共鳴,也可以形成獨特的體會,更能使自己的情感體驗得到升華,習作能力得到提高。每學一篇現(xiàn)代文我都喜歡讓學生把文章濃縮成一首詩,學《走一步,再走一步》有這樣的詩作出現(xiàn):最初的一小步∕刻骨銘心∕八歲時的記憶∕第一次爬懸崖∕悶熱,恐懼∕瘦骨嶙峋的胸腔啊∕狂跳的心幾乎讓我窒息∥星光下的懸崖∕朋友離我而去∕孤單地啜泣時∕一束手電筒溫柔的光∕驅走了夜的死寂∕使我陡然有了前行的力量∕哦,最初的一小步∕沒什么了不起∕戰(zhàn)勝自己,才能相信自己
在讀寫之間系上一根紐帶,通過各種渠道、多種形式,使讀寫之間互相溝通,只有當讀與寫和諧統(tǒng)一、巧妙結合時,閱讀教學才能文意兼得,才能真正引領學生攀登知識的高山、情感的高山、思維的高山、人格的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