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菁
[摘 要]學習英語,不僅要掌握相應的英語知識,還要了解相應的英語文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適時滲透英美文化,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zhì),使他們學會在多元的文化世界中生存和發(fā)展。
[關鍵詞]英語教學;英美文學;滲透;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23.3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30-0065-02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語言與文化有密切的聯(lián)系,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小學英語教學進行英美文化滲透存在文化面較窄、內(nèi)容較少、深度較淺等問題,但也是英美文化滲透的一種嘗試,是跨文化教學的雛形。教師應當努力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了解外國文化,幫助學生開闊文化視野,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另外,接觸和了解英美國家文化,有助于學生理解和使用英語,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和文化差異,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
一、將英美文化滲透于英語課堂的重要性
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一個地區(qū)文化的載體,文化通過語言的方式得以體現(xiàn)。學生通過學習英語的字、詞、句、篇,了解文本背后的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guī)范等諸多社會人文知識。如果僅僅學習英語單詞的發(fā)音、語法的使用,強調(diào)語言本身,必然導致學生形成使用漢語思考、用英語表達的不良習慣。換言之,就是學生用漢語的思維來考量英語語境,不顧語言中存在的文化差異,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文化沖突。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滲透英美文化,體現(xiàn)中西文化的差異,解決學生使用英語交流可能產(chǎn)生的誤會。筆者認為在英語教學中滲透英美文化有下列好處:第一,英語教材收錄了很多有關英美文化的材料,涉及面廣,有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眼界,幫助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第二,了解英美文化有助于學生的英語學習。學習一種語言的過程,也是了解這種語言背后文化的過程。如果擁有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對語言的學習和理解會有一定的幫助。第三,文化背景知識的滲透有利于學生提高英語交際能力。言語交際能力是指人在社會交往的各種環(huán)境中運用語言的能力,也就是針對不同環(huán)境恰當、得體地運用語言的能力。言語交際能力也被稱為言語得體性能力,是后天形成的能力,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逐漸形成的能力。交際錯誤分為兩種,一是語言錯誤,二是文化錯誤。現(xiàn)代外語教學論認為文化錯誤比語言錯誤更嚴重。在與將英語當作母語的人交談時,違反交流規(guī)則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行為。
二、英美文化滲透的教學切入點
1.詞匯教學中的文化滲透
詞匯作為英語學習的基本單位,最能反映英美文化的語言層次。教師應抓住詞匯教學的機會,讓學生了解英語詞匯背后的文化,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給枯燥的詞匯教學中注入活力。如教學星期一到星期日的七個英語單詞時,筆者問學生是否知道這七個單詞的起源,學生紛紛搖頭,好奇心被激發(fā)。于是,筆者告訴學生:“‘Monday代表Day of the Moon,‘Tuesday代表Day of the Mars,‘Wednesday代表Day of the Mercury,‘Thursday代表Day of Jupiter,‘Friday代表Day of Venus,‘Saturday代表Day of Saturn,‘Sunday代表Day of the Sun。很多短語與這七個單詞相關,英美人大多信仰基督教,而耶穌受難的日子正是星期五,因此就有了‘Friday face,意指愁眉苦臉。‘black Friday,指災難的一天?!甋unday會使人想到耶穌復活、做禮拜、過節(jié),有神圣、歡樂等含義,所以人們常把漂亮的衣服說成是‘Sunday?!薄?/p>
在教學有關顏色的單詞時,筆者還延伸了一部分內(nèi)容,介紹了一些與顏色有關的短語,如紅茶叫“black tea”,不加牛奶和糖的咖啡叫“black coffee,”海豚叫“blue fish”,新手叫“green hand”,午后茶會叫“pink tea”,加牛奶的咖啡叫“white coffee”,無用的東西叫“white elephant”等。
2.日常用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
現(xiàn)行的PEP教材,是從日常用語開始英語教學的,日常用語也是英語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其中包含了豐富的文化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是英語學習者理解英語、學習英語文化的重點。日常用語主要包括稱呼語、問候語、辭別語、應答語、致謝語、電話用語等社交常用語。教師要在日常用語教學中及時進行英美文化滲透,使學生真正了解并掌握這些語言文化。如中國人在受到別人贊揚或感謝時,通常會用否定形式表示謙虛,常見的用語有“過獎”“過譽”等,而英美人士通常就用“Thank you”或“Thanks”來回應,表示對對方看法的肯定和尊重。
再如,中國人閑聊時,通常會聊到自己的孩子多大了、在哪里上學、在哪里工作、月收入多少等。在英美人士看來這是非常隱私的問題,他們不會在公開場合談論。英國人普遍保守,他們在跟其他人談話時通常不會涉及有關自己信息的話題,因此“天氣”這種無關痛癢的事情就成了最佳話題。
3.結合英美節(jié)日進行文化滲透
我國與世界諸國的交流和聯(lián)系日益密切,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過“洋節(jié)”,學生對一些英美節(jié)日也非常感興趣,教師可以從教材出發(fā),將英美節(jié)日文化與課堂內(nèi)容相結合。如在一次課程中,恰逢萬圣節(jié),筆者在預案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游戲環(huán)節(jié)“Treat or trick”,學生如果上課積極發(fā)言就能得到“treat”,否則就得到“trick”。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積極發(fā)言,表現(xiàn)踴躍,無形中學會了“treat”和“trick”這兩個單詞。
4.校園英語活動中的文化滲透
校園英語文化活動是英語教學的延伸,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英語語言知識,培養(yǎng)基本的語言技能,不斷開拓學生學習的廣度和深度。更重要的是,成功的校園英語文化建設能讓師生從行動的實踐和體驗升華到理念的突破、轉(zhuǎn)變。為了豐富校園文化,在校園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給學生提供展示英語風采的平臺,激發(fā)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筆者的學校開展了一系列英語活動。
(1)英語節(jié)。
如我校在秋季學期開展了為期兩周的“英語節(jié)”,活動內(nèi)容包括英語規(guī)范書寫大賽、英語單詞積累競賽、英語故事比賽、英語歌曲演唱和英語課本劇表演等。活動針對不同年級、不同水平的學生設計,讓所有學生都加入到活動中來,力求做到人人參與,人人快樂,人人有收獲。通過“英語節(jié)”,校園里學英語、說英語、用英語的氛圍更濃了。學生對自己的英語水平充滿了自信,躍躍欲試。同時,“英語節(jié)”也得到了家長、社會的好評,擴大了學校的社會影響。
(2)瑞頓社區(qū)初中校長來訪。
2011年10月,英國瑞頓社區(qū)初中校長蘇珊·海斯韋爾女士來我校訪問,在學校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學校安排了一系列活動,如座談、家訪、聽課等。對外國校長的到來,學生很激動,碰蘇珊校長的時候,還會主動跟她用英語打招呼。英語有了用武之地,學生說:“我剛才用英語跟蘇珊打招呼啦!”“蘇珊還給了我一個special sticker呢!”短短兩天,蘇珊校長帶來的民族風、語言風,給全校師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中英文化在校園中得到無形滲透。
在英語教學中,英語所帶來的文化因素與語言知識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兩者不可或缺。教師不能滿足于聽、說、讀、寫、譯的技巧訓練,應該充分重視語言中的文化因素,注意英漢文化之間的差異,傳授必要的交際文化知識,使學生能夠得體而禮貌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