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歌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內容,具有語言簡練、想象豐富、節(jié)奏明快等特點,兒童對其進行學習以后,可以起到啟迪智慧和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作用。然而受到兒童理解能力低、教學方法單一等因素影響,兒童常感到詩歌學習困難,因此,教師要結合兒童實際情況,采取有效教學措施,提高詩歌教學效率和效果。
關鍵詞:兒童;詩歌教學;策略
詩歌是一種抒情性文學載體,兒童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透過詩詞語句感受到語言的美麗,對兒童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等培養(yǎng)也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達到這一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從兒童角度出發(fā),利用多樣化教學方式,激發(fā)兒童詩歌學習興趣,讓兒童在教學活動中充分感受詩歌之美,這樣兒童語文素養(yǎng)也會得到顯著提升。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詩歌意境
詩歌最為突出的特點在于利用簡單語言營造生動、形象的意境,同時闡明精神思想。為讓兒童充分感受到詩歌意境,教師要引導兒童對詩歌進行閱讀,并利用現(xiàn)代輔助教學手段,為兒童營造相似情境,幫助兒童透過表層語言,領悟到詞句內在之美,進而更好地掌握詩歌傳遞的思想和精神。例如,在對《望廬山瀑布》開展教學時,為讓兒童通過“飛流直下三千尺”充分感受到瀑布水勢之急、氣勢之恢弘,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以圖片、視頻等方式展現(xiàn)瀑布水流畫面,兒童在獲得充分感官體驗的同時,也能夠對詩歌所描繪的景象進行聯(lián)想,進而激發(fā)兒童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并讓兒童深刻領會到詩人對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情感[2]。
二、通讀體悟,領略詩歌形式
通過詩歌閱讀,兒童可以了解到詩歌所講授的內容及描繪的景象,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注意引導,讓兒童對詩歌語句進行細致品讀,使其感受到深藏于文字的豐富意蘊,同時也要注意引導兒童運用簡練、優(yōu)美的語言進行實踐,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不對詩詞語句進行煩瑣分析,而是充分發(fā)揮兒童主觀能動性,讓其在自主閱讀中領略詩歌的形式美。例如,在對《飲湖上初晴后雨》開展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兒童對水光瀲滟、山色空蒙、濃妝淡抹詞句進行反復閱讀,讓兒童充分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同時感嘆詩人用詞之講究,其中“瀲滟”一詞就充分展現(xiàn)出湖水流動的狀態(tài),給人波光粼粼的感覺,在完成閱讀以后就可以引領兒童對詩人創(chuàng)作的真實意圖進行探究,激發(fā)兒童對西湖美景的想象及喜愛。
三、隨文練筆,把握詩歌表達技法
詩歌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內容,其主要目的在于培養(yǎng)兒童準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詩歌教學時,讓兒童感知詩歌意境、領略詩歌形式以后,對詩歌具體表達技法加以掌握,并對其進行實踐體驗,使兒童掌握更多語言和寫作資源,這樣,兒童在文字感悟能力和表達能力方面也會有所提升。例如,在對《憶江南》詩歌進行學習時,由于該詩歌具有較強的聲律特征,兒童進行閱讀會覺得朗朗上口。詩人以江為中心,借助花的紅、水的藍,并使之相互映襯,展現(xiàn)出江南風景的美如畫,兒童在了解這一表達技法以后,教師就可以讓兒童以自己生長的地方為中心,參照該詩歌寫作技法對家鄉(xiāng)美景進行描繪,然后讓兒童說一說自己的創(chuàng)作過程及結果,這樣既能夠使兒童之間交換思想,又能夠及時指出其寫作存在的問題,教師可以提出指導性建議,促使兒童文字應用能力得到提高。
四、結語
本文對提高兒童詩歌教學效益的策略進行了探討。促使兒童對詩歌進行學習,可以引導兒童充分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并且詩詞語句所描繪的景象也能夠開闊兒童視野,對兒童審美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具有積極推動作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結合兒童學習實際,利用現(xiàn)代教學多媒體,創(chuàng)設真實詩歌情境,豐富兒童感官體驗,并讓他們充分感知和領悟到詩歌的意境、形式和技巧之美,進而提升詩歌教學整體效益。
參考文獻:
[1]戴富春.探尋詩韻之美,讓兒童詩的教學更高效[J].小學教學參考,2017(13).
[2]梁光成.引領兒童徜徉于詩歌天地——淺析兒童詩教學策略[J].南北橋,2019(7):99.
作者簡介:馮義(1963—),甘肅定西人,???,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