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雨/信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學生數量較多,社會影響力相對較大,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及推動的傳播和實踐落實具有重要價值。中學生是校園先進文化的學習者和傳遞者,是未來推動社會建設和發(fā)展的堅實力量。引導學生認可并積極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助于促進國家執(zhí)行和推動這一政治理念和目標的實效性提升,有助于開展更高質量的政治環(huán)境建設。
人類命運共同體主要強調在追求本國利益的同時,可以對他國進行合理的關切,在推動本國發(fā)展的同時,推進各國共同發(fā)展進程。地球是全人類共同的家園,重視并宣揚“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十分重要。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進程,是習近平總書記基于對國內外歷史實踐的分析和總結、對人類未來發(fā)展的深刻思慮及考量后得出的智慧結晶,也是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關鍵性構成部分之一,存在至關重要的價值和作用[1]。
“人類命運共同體”于經濟發(fā)展方面代表性較高的成就即為“一帶一路”。隨著“一帶一路”的不斷發(fā)展和相關政策的落實,相關沿線國家均可以達成中國經濟發(fā)展的“順風車”,和中國一同分享相應的發(fā)展機遇,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進程付諸于實踐,貢獻中國力量,達成世界各國的合作共贏?;谝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發(fā)展至今,成為全球范圍內屈指可數的大國之一,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對于促進學生民族自信及自豪感提升存在十分重要的影響。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種全球價值觀,同時涵蓋公共利益觀以及全球治理觀等多種相互依存的觀念。不論是就各國間的雙邊命運共同體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均是習近平總書記為了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進程做出的努力,通過對人類命運相關課題的深刻思考,將國際大國之一的中國需要擔負的責任充分的突顯了出來,這對于引導學生更好的明確大國擔當,更好的發(fā)揮思政課教學的價值都十分重要[2]。
第一,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了解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歷史意義,其對人類政治發(fā)展存在方向指導性意義,對推動人類大同社會理想的實現進程具有重要意義。第二,引導學生明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進程和中國夢間存在的關聯性。該推動過程不僅是一個共同繁榮及發(fā)展的過程,且對促進我國和周邊及其他國家間的和諧關系存在積極作用,有助于降低各國矛盾沖突,推動中國夢實現進程[1]。
(1)信息技術。為了有效提升中學思政課堂整體教學水平,推動其思政課教學的現代化發(fā)展進程,經由對信息網絡平臺中各種視頻及圖文資源的有效應用,以3D漫游網絡展覽館為中心,進行相關各環(huán)節(jié)教學操作,達到基于實踐不斷改良教學模式及手段的目的。
(2)任務驅動法。具體開展各環(huán)節(jié)教學操作的過程中,主要將習近平主席的友情外交作為中心,開展情境創(chuàng)設、任務設計等操作,同時,利用三維模型及微視頻等,針對理念的內在涵義及相關推動舉措開展補充延伸,重視充分發(fā)揮學生課堂主體作用和教師引導職能。
1、課前準備階段
在準備過程中,教師經由思政課微信群中引導學生了解預習要求,學生自主操作登錄相應網絡教學平臺明確學習任務,利用資源共享課中傳輸資源及相關微視頻等開展課前預習操作,并完成教師布置的在線學習任務[3]。
2、課堂教學階段
經由教師總結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了解,對具體教學開展分段設計操作,預計完成時間180分鐘。
(1)情境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相關視頻及圖文資料,列舉習近平主席與津巴布韋總統(tǒng)的友情外交案例,引導學生對我國新型的外交理念具有更為強烈的了解欲望。
(2)任務設置。習近平主席進行的友情外交既有助于突顯我國自身及外交國家優(yōu)勢,且可能達到促使兩國相互欣賞、相互贊美的目的,使用此案例可較為自然的引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同時,由此可設置如下教學任務。
(3)任務實施。①了解時代背景:學生經由課前預習以及課堂探討,利用相應教學平臺,開展背景因素選擇操作,并針對選擇原因開展小組討論及匯報操作。教師基于學生匯報內容,包括互聯網地球村以及美國霸權衰弱等案例,開展教學拓展,引導學生了解莎士比亞及湯顯祖劇目一同上演的文化互鑒案例,對世界多極化背景下的坎坷發(fā)展以及社會信息化發(fā)展進程的推進進行總結分析。②明確思想內涵:教師為學生介紹如何自行登錄3D漫游網絡展覽館,學生通過漫游體驗,以及結合相關視頻及圖文等信息化資源的方式,對首次“習特會”及海湖莊園等案例開展有效的探討和分析,總結出平等協(xié)商、互相尊重的政治觀念。同時,引導學生對日本國有化購島實踐等開展總結性分析,并將相關的解決辦法以對話的形式呈現出來,針對非傳統(tǒng)及傳統(tǒng)意義上的安全觀開展統(tǒng)籌應對操作。對“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后中歐班列發(fā)展速度大幅度提升的時間進行系統(tǒng)分析,總結出開放包容及患難與共的經濟觀[4]。③掌握推行舉措:利用小組合作的方法,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中俄合作共贏新型大國關系案例進行分析,并以對話的形式將朝鮮半島問題的解決辦法闡述出來,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有效構建需要以持續(xù)優(yōu)化我國外交布局、始終貫徹和平發(fā)展道路,積極推動新型國際關系建設進程為前提。教師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內涵及理念,結合學生小組探討及匯報內容,利用湄公河安全合作機制建設等開展教學內容的拓展延伸操作,總結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進程,基于文明交流、伙伴關系及經濟發(fā)展等方面推動國際社會發(fā)展也至關重要,有助于引導學生更有效的記憶相關內容,掌握課程難點。④知識深入及評價總結:學生自主登錄網絡平臺,基于自身學習和掌握內容開展在線測試,教師依照學生測試成績針對學生開展知識的深入講解及鞏固操作。完成上述操作以后,教師通過思維導圖針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相關內容開展知識整合操作,同時,基于對各小組表現及實際學習情況的分析,開展小組成員互評及教師評價,經由對學生課前預習任務完成情況的分析和考量,整理出過程性的考核評價結論。
3、課后鞏固階段
在引導學生完成課堂學習以后,為了促使其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擁有更為深入的認識和了解,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可要求學生自主登錄網絡平臺查閱和瀏覽相關的專題視頻,基于自身的觀后感受和小組內的其他成員展開探討,并制作出一份“宣傳中國精神,傳播好青年之聲”的中學生專題報告。
綜上所述,通過在思政課教學中有效融入“人類命運共同體”,引導師生對開展相關理念社會宣傳的關鍵性意義擁有正確認識,鼓舞學生積極參與到相關的課題研究操作,結合多種現代化的方式和手段,有助于更好地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進程,為人類政治發(fā)展做出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