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對歷史教學提出新的要求,從課堂教學方法與藝術(shù)以及鞏固練習兩個方面談了一些意見和思考。并闡釋了新課程理念下的歷史教師需具備的素質(zhì)。
關(guān)鍵詞:新課程;有效教學;歷史
廣東作為教育改革的先鋒,新課程改革已進入到深入貫徹的階段了。相比過去“填鴨式”“一言堂”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新課程特別強調(diào)師生互動,強調(diào)學生的主動性學習和積極參與,學生應該成為歷史課堂的主體,教師必須轉(zhuǎn)變自身的角色,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努力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平臺,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獨立的意志品格以及探索的精神。在新課程的要求下,如何實現(xiàn)歷史教學的有效性?筆者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談談對這個問題的思考。
一、實行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及藝術(shù)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老師是組織者和主持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說過:“好先生,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學,不僅教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庇行У恼n堂,就是讓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的課堂。
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是實現(xiàn)有效課堂教學的重要前提。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他必須是一個善于激起學生興趣,確立自己課程吸引力的老師。就我對學生的了解,現(xiàn)在中學生對歷史感興趣的不乏其人,很多學生喜歡聽歷史故事、了解歷史人物、看歷史類的影視作品及書籍。但到了高中,很多人卻覺得歷史課很枯燥。究其原因,高中的歷史教學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對歷史的概括性、總結(jié)性和分析性的內(nèi)容較多,這使習慣了聽故事式的初中歷史課的學生難以適應。還有高中特別是文科班面臨著高考的壓力,所以在現(xiàn)實教學中老師不得不強調(diào)學生的記憶和布置大量的練習題,導致許多學生覺得歷史就是死記硬背,枯燥乏味。但是,歷史應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一門學科。教師在不可能完全拋棄應試目的的同時,應多思考如何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用巧妙的設問,設置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場景激起學生的興趣,用幽默輕松的語言適當調(diào)節(jié)課堂氣氛,使學生能在課堂上稍微休息一下,利用多媒體資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一個好的圖片或視頻資料能給學生提供印象深刻的知識,其效果比教師單純的講解要好很多。比如,我在講對洋務運動的評價時,我放了一段《走向共和》中李鴻章的一段視頻,視頻中李鴻章用了一個比喻對三十年的洋務運動作了總結(jié),這個比喻如果我自己去講,可能遠遠不如看視頻的效果。
精心設計、切合學生的教學設計是實現(xiàn)有效課堂的根本。如果說激發(fā)興趣是課堂的開胃菜,那么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才是課堂的大餐。好的教學設計是切合學生實際的,思路清晰,邏輯緊密,設問層層遞進,總結(jié)深入淺出,教學語言精煉、富于感染力,設計環(huán)節(jié)有學生的參與,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表現(xiàn)機會?,F(xiàn)在很多老師對設計學生活動環(huán)節(jié)依然心存顧慮,擔心場面失控,或達不到應有的效果。然而如果不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參與式學習,新課程的理念就得不到貫徹,我們的課堂教學也不會真正取得好的效果。我?guī)У膶W生基礎較差,剛開始設計學生的活動也有很多顧慮,覺得難以達到好的效果。但在一次區(qū)公開課,我不得不設計了一個歷史小話劇的學生活動,經(jīng)過幾次排練,結(jié)果在公開課上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由此我更多地設計了學生參與的環(huán)節(jié),如討論、分組合作學習等,盡管總有一些不太滿意的地方,但學生漸漸適應了這種教學方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大大增強了。
二、采取多種形式的鞏固練習和作業(yè)
新課程理念并不是排斥考試,新課程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yǎng),而考試是考查學生知識和能力的一種方式,鞏固練習也是一種復習舊知,鍛煉能力的一種方式。在課堂上講練結(jié)合,不僅可以即時鞏固知識,而且設計巧妙的材料題也有設置歷史場景的作用,還能鍛煉學生閱讀史料、解析史料,從歷史材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課后的練習,輔助學生記憶知識,避免枯燥乏味的死記硬背。還可以利用假期布置一些動手動腦的作業(yè),比如我在暑假布置了制作一份奧運歷史的手抄報,暑假回來后,我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同學都完成了,而且其中有很多內(nèi)容豐富、圖文并茂、版式新穎。這讓我不得不佩服同學們的智慧。我還舉辦歷史興趣班,開歷史講座,舉行歷史趣味知識競賽,觀看歷史古物模型等活動,這種作業(yè)不僅提高了他們學歷史的興趣,也擴充了他們的歷史知識面,鍛煉了他們的學習能力。
實行有效的歷史教學,教師必須成為一位有效的教師。有效的歷史教師應該博覽全書,有淵博的知識儲備,熟悉基本的史料,應不斷了解學術(shù)界的最新動態(tài),不落后于潮流;有效的歷史教師應該有深厚的語言功底,有豐富的語言表達技巧,善于創(chuàng)設歷史場景,使學生能感受到歷史人物的喜怒哀樂,體驗到歷史的興衰成敗,欣賞到歷史的豐富多彩;有效的歷史教師應該飽含激情,這種激情包含了兩個方面,一個是對學生的熱心,對學生始終滿懷期待,讓學生覺得自己可以信任。另一方面是對自己專業(yè)的熱忱和信仰,“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將自己對歷史的求知熱情和信仰傳遞給學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的激情;有效的歷史教師應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并將這種社會責任感化為學生的價值觀。歷史教學不是為了知道過去,而是為了知道我們的現(xiàn)在。雖不能做到“為天地立心,為萬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但至少能做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總之,歷史教師要實現(xiàn)教學的有效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是關(guān)鍵,教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質(zhì),要成為學生合格的導師、課堂組織者和領(lǐng)導者。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1984.
[2]范衛(wèi)東.舉重如輕:從學科特點凸顯歷史教學的有效性[J].中學歷史教學,2008(1-2).
作者簡介:陳顯(1982—),碩士研究生,深圳市坪山區(qū)坪山高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