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超
摘 要:高校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精神文明建設如何開創(chuàng)新局面,為全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發(fā)揮示范和輻射作用,已成為高校內涵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從高校精神文明建設新形勢新要求、當前建設困境、運行機制構建等方面展開論述,從體制機制層面解決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難點問題。
關鍵詞:高校;精神文明;運行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10-0168-03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盵1]改革開放之初,我黨就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①的戰(zhàn)略任務,確立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zhàn)略方針。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高校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要為全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發(fā)揮帶頭、示范和輻射作用。高校精神文明建設要落到實處,必須直面困境、厘清機制、革新制度,構建科學化、合理化的運行機制,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一、新時代背景下高校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
黨的十九大從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高度,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做出了新部署,明確指出“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賦予了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新任務。走進新時代,踏上新征程,高校精神文明建設任重而道遠。
(一)堅定文化自信,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高校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的引領作用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推進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指南。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貫穿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融入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熏陶等各環(huán)節(jié),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推動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校園,增強師生文化自信,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把提高教師隊伍素質作為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教育者先受教育,師德師風問題一直是高校乃至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新時代高校精神文明建設要狠抓師德師風建設,按照《教育部關于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處理的指導意見》《高等學校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和《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yè)行為十項準則》等規(guī)定,嚴格執(zhí)行師德失范行為“一票否決制”,守住不可逾越的道德“紅線”,弘揚新時代高校教師高尚的道德風尚,建設好四有好教師隊伍。
(三)創(chuàng)新開展網絡文明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綠色網絡生態(tài)
第43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8.29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為59.6%?!盵3]隨著手機移動互聯(lián)網終端的普及,網絡空間已經成為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新陣地,微信群讓志愿活動、主題教育、社會實踐等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在網上“一呼百應”,微信公眾號、H5應用、微視頻已成為師生分享校園生活、獲取最新資訊的重要渠道。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四屆全國文明城市、文明村鎮(zhèn)、文明單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代表時強調:“當前,社會上思想活躍、觀念碰撞,互聯(lián)網等新技術新媒介日新月異,我們要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創(chuàng)新內容和載體,改進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設始終充滿生機活力?!盵4]高校精神文明建設應該始終站在時代前沿,順勢而為,創(chuàng)新開展網絡文明建設,發(fā)揮網絡迅速便捷、互動性強、覆蓋面廣等優(yōu)勢,營造風清氣正的綠色網絡生態(tài)。
二、當前高校精神文明建設所面臨的現(xiàn)實困境
高校精神文明建設涵蓋黨建、思政、教學、科研、文化、管理等方方面面,然而不少人認為精神文明建設指向的是思想、道德、文明、風尚等形而上的內容,相較于物質文明建設是“務虛”工作,因此在工作推進中面臨不少現(xiàn)實困境。
(一)認知誤區(qū):高校精神文明建設是“務虛”工作,可抓可不抓
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認知誤區(qū),20世紀90年代學術界乃至社會各界討論較多,大多聚焦在“重物質文明,輕精神文明”的片面認識。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不斷提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在高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手硬、一手軟”的現(xiàn)象依舊存在。部分高校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只停留在文件上、口號上,執(zhí)行中走形式主義、講面子工程。高校的教學科研等工作有硬指標、硬成果,下功夫能出成績,而大學精神文明建設是軟指標、軟任務,可抓可不抓,做起來見效慢,因此精神文明建設往往面臨“叫得響”卻“做不實”的尷尬局面。
(二)管理盲區(qū):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管理界限模糊、權責不清
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管理工作一般由學校黨委統(tǒng)一領導下的“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指導,黨委書記擔任主任,校長及相關校領導擔任副主任。委員由校黨政辦公室、黨委組織部、黨委宣傳部、校工會、校婦委、校團委、教務處、學生處、人事處、基建后勤處、保衛(wèi)處等負責人組成。高校精神文明工作內容本身與教學管理、學生工作、團學工作、后勤保障等工作高度重疊,管理人員涵蓋學校各相關部門,但由于高校精神文明建設內容覆蓋面廣,各部門管理界限難以清晰界定,具體執(zhí)行中各部門交叉管轄區(qū)域容易出現(xiàn)管理“盲區(qū)”。大部分高校在年終考核中并沒有將精神文明建設情況納入量化績效考核指標,使得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無法形成日常建設、年終考核、監(jiān)督齊全的內部評價、激勵和約束機制。此外,高校精神文明建設中還存在管理方式創(chuàng)新不足、隊伍建設人員不足、專項經費投入不足等問題,開會傳達文件精神、散會難抓具體落實的現(xiàn)象依舊存在,新興的網絡文明陣地缺乏專業(yè)的人員管理等問題也亟待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