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娟
摘 要:馬鈴薯具有極高的淀粉含量,可以充當人們的主要糧食。我們國家在對馬鈴薯的種植管理中也在逐步增加管理力度。合理的種植培育馬鈴薯能夠為我國以及世界糧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做出巨大貢獻。由于馬鈴薯自身具有的高營養(yǎng)價值,就會導致真菌的增生等情況的發(fā)生。每年在馬鈴薯的種植中,仍舊有許許多多的種植資源被浪費掉。所以結合馬鈴薯遺傳基因與育種技術,我們國家通過自身的技術水平在馬鈴薯的遺傳研究中不斷拓展,找出馬鈴薯遺傳與育種的良好方法。同時我們國家是馬鈴薯的種植大國,馬鈴薯也是作為人民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所以如何減少馬鈴薯的病變,提升馬鈴薯的質量與產量是當前國家培育技術所應當考慮的事情。本文主要闡述了通過對馬鈴薯遺傳育種的現狀研究,分析馬鈴薯未來的種植走向。
關鍵詞:馬鈴薯種植;遺傳與育種;現狀分析;趨勢
馬鈴薯是新航路開辟時,逐漸在世界范圍內傳播普及的一種糧食作物,同時在馬鈴薯引入我國后,很快就成為了主要的糧食生產支柱。但是在馬鈴薯的不斷繁殖遺傳中,以往有害的部分慢慢被遺傳進化所淘汰,再加上不斷先進的育種技術。使得馬鈴薯在種植生產的過程中有了無形的保障。但是同時由于馬鈴薯產量日益提高,其中所包含的問題就不斷展現出來。首先是馬鈴薯在空氣成分濕潤的情況下,會在塊狀上長出有毒的根莖從而使得部分馬鈴薯被浪費掉。同時馬鈴薯是無性繁殖的種植作物,容易遭受蟲災或是大面積種植疾病,導致馬鈴薯產量驟減。所以我們現在在進行馬鈴薯遺傳育種的研究中需要有更高產、更優(yōu)質的馬鈴薯品種。同時在抗病性中,能夠有效抵御各種對植物有害的疾病。
一、我國目前的馬鈴薯遺傳育種現狀
在我們國家,馬鈴薯是重要的糧食資源,一年僅馬鈴薯產量就高達數千萬噸,切實的支撐著我們國家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同時也是人們日常生活對淀粉營養(yǎng)攝取的重要基礎。雖然我們國家在馬鈴薯的遺傳與育種方面起步較晚,但是憑借著巨大的人口數量和需求量,解決馬鈴薯遺傳育種問題已經成為現階段的要事。在馬鈴薯育種的發(fā)展過程我們不難得出,我們國家一直在致力于研究馬鈴薯的抗病性。同時隨著國家的不斷努力,可以大批量種植的馬鈴薯種類已經從最開始的三十多個品種,到現如今六百多個優(yōu)良品種,這就是我們國家現階段所表現出來的現狀。同時針對馬鈴薯優(yōu)良品種中的重要種植類型來說,高產、質量、抗病性以及口感和儲存市場,是現階段我們國家主要追求的遺傳育種目標。在不同的種植地區(qū),我們要采取不同品種的馬鈴薯種植。相較于南方地球,北方地區(qū)的馬鈴薯在選擇品種培育種植中,要著重對抗黑脛病和晚疫病的出現增強馬鈴薯對病毒真菌的抵抗能力。同時要注意區(qū)分南方與北方的熟季不同,北方可能一年一熟或是一年兩熟。而南方地區(qū)會有更多的熟制類型。
二、馬鈴薯的遺傳基因性狀
在現階段的馬鈴薯培育中,遺傳能夠很好的找到更好的種植品種。由于馬鈴薯特殊的繁殖方式,就使得在繁殖過程中遺傳基因組合變得復雜多樣。要想從中找出優(yōu)良品質的種子,或是隔代種子,就能夠切實的改變馬鈴薯的現狀。根據孟德爾在遺傳學中對馬鈴薯所做的實驗來說,馬鈴薯是具有四體遺傳特征的植物類型,但是仍然可以采用孟德爾所提出的主要基因進行控制。在研究馬鈴薯抗病性品種時,就需要做到對抗性基因的凸顯。在子代繁殖過程中,可以通過薯皮。根莖、等觀察子代基因結構在相互交錯四代之后,子代就能集成我們想要的抗病性基因。再一個,馬鈴薯的表面形狀是通過基因控制的,在不同的子代中,都具有一定相似的基因成分,這就使得馬鈴薯在改良的過程中通過提取相關基因情況來進行遺傳基因組成改變,培育良好子代品種。在基因組的選擇中,我們根據馬鈴薯不同染色體的相對區(qū)間數值,來吧馬鈴薯的可遺傳性基因進行分類區(qū)別。同時選擇良好的基因組,來對子代進行遺傳。由于后代在進行基因繼承的過程中有一定的選擇性,所以我們就要充分利用馬鈴薯的基因性狀,改善當前相關品種。
三、馬鈴薯在育種方面的現狀
育種是馬鈴薯培育種植方式,加強種子繁殖的重要方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通常采用倍性育種技術。利用馬鈴薯大量二倍體的特點,能夠輕松的把四倍體普通培育的馬鈴薯通過雜交的方式進行優(yōu)質特性的轉移工作,在大量的野生馬鈴薯資源操作中,倍性育種技術能夠有效的建立起一個日常化的育種體系。同時配合倍體在廣泛含義中的單雙倍體應用的誘導,產生2n配子利用與馬鈴薯個體細胞產生生物上的融合,改變細胞的本質結構。體細胞的雜交技術是當前馬鈴薯在育種方面常使用的育種方法,它不僅能夠保障馬鈴薯在育種環(huán)節(jié)中,對其他個體的優(yōu)質方面繼承,同時也能夠專業(yè)植物深處細胞核里的基因物質。可以說,馬鈴薯的育種技術與遺傳基因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連接的兩種技術要求。在現階段的育種中,我們通過二倍體所產生的雜交2n配子把優(yōu)良特性轉移到我們日常所種植的普通四倍體中。這樣在繼承了相應抗病性因素的同時。馬鈴薯的產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障。促使馬鈴薯在全國范圍內的大型品種培育,在分解育種技術層面里,我們通過雜交誘導,是的二倍體與四倍體在雜交種產生可控制性的后代樣品。使得四倍體在繁殖過程中產生單倍體或雙倍體,這樣一來就能夠達到馬鈴薯品種的不斷豐富,為以后的育種改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四、馬鈴薯遺傳育種研究的發(fā)展趨勢
在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的當前社會,動植物繁殖技術也相應的在持續(xù)提高,而對于馬鈴薯來說,這種生物基礎技術的提高標志著在未來的生活中,我們可以培育出更多優(yōu)良品種的馬鈴薯。同時,我們對馬鈴薯的不斷需求也同樣在刺激這生物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保證了兩者之間的相互促進,相互提升。在未來的發(fā)展趨勢中,我們需要更多的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來投入到動植物研究這一國家根本研究事業(yè)中來,新興力量的加入能夠促使馬鈴薯的研究活性話,為以后的基因組培育與發(fā)展做出相對應的策略同時,在我們國家要在削減種植面積的情況下,著重于提高馬鈴薯的總產量,這就需要更好、更優(yōu)的質量品種來支持。緩解土地使用面積狀況,加大個體產量的未來目標。在發(fā)展趨勢中,我們要堅持綜合育種技術的形成,也就是把遺傳與育種這兩者相結合起來,給未來帶來明確的前進道路。
五、結語
馬鈴薯作為重要糧食產量資源,在我們現階段的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實際作用,不僅在商業(yè)方面有所帶動,同時提供了基本糧食支持。所以就馬鈴薯遺傳育種方面來說,是我們應當不斷堅持改進的技術措施。
參考文獻:
[1]徐建飛, 金黎平. 馬鈴薯遺傳育種研究:現狀與展望[J]. 中國農業(yè)科學, 2017(6).
[2]戴朝曦. 基因工程技術在馬鈴薯遺傳育種研究中的應用[J]. 生物技術通報, 1992(09):1-3.
[3]柳俊, 謝從華, 宋波濤, et al. 我國馬鈴薯生物技術研究與應用[C]// 中國作物學會馬鈴薯專業(yè)委員會2008年馬鈴薯大會論文集. 2008.
[4]陳亞蘭, 張健, 王會蓉, et al. 我國馬鈴薯育種方法及應用前景[J]. 農業(yè)科技通訊, 2013(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