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琦
摘? ?要:文章從分層次管理的概念辨析入手,闡述了分層次管理的實施依據和其認知中的普遍問題,探討了實施分層次教務管理的原因和能解決的實際問題,提出了分層次教務管理實施中的注意事項。
關鍵詞:教務管理;分層次管理;層次哲學;錯層管理
高校教務管理,包括課務管理、教室管理、教師安排、教材訂發(fā)、考試管理、學籍管理、檔案管理、質量監(jiān)控、教學改革與引導等諸多方面,是聯系整個學校運行體系的中心樞紐,其運行狀態(tài)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校的競爭力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
分層次管理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從古希臘哲學巨著《原子論》到《自然辯證法》,這一思想被德謨克利特、恩格斯等許多思想巨人所認可,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這一思想更是在“百家爭鳴”的時代就屢屢被古圣先賢提及。但對其深入研究還是最近十幾年的事情。
1? ? 分層次管理的概念辨析
長期以來,分層次管理的研究重點在于“分層次”,也就是分層次的依據。分析早期研究不難發(fā)現,比較常見的有3種意見。
(1)按照管理主體來分,也就是由誰來管理,最具代表性的是法約爾所提出的“分工原則”,其表現即為最常見的管理體系,每個人按照所在崗位,完成職責規(guī)定的管理工作,通過自上而下、逐層推進的方式完成管理工作。
(2)按照管理客體來分,也就是管著誰,如針對各種對象的“圈層理論”,管理心理學中非常重要的“需求層次理論”等,主張按照被管理者的不同,采取不同措施,進行分門別類的管理。
(3)按照管理方法來分,是通常被無視的一種如我國古代的“仁治”“德治”“法制”的治國方法之爭,其本質是按照管理方法進行分層次管理。
隨著分層次管理研究的深入,學界對這一依據的爭論逐漸隱沒,觀點漸趨一致:任何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都具有層次性,站在不同立場上可以獲得不同的層次觀??茖W的分層次管理體系建立過程中,應從系統(tǒng)理論的高度,深入尋找事物的共性,并充分考慮其關聯和變化,按照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劃分管理層次[1]。
2? ? 分層次管理能解決的教務管理問題
高校辦學規(guī)模擴大和辦學水平的提高,是國民經濟發(fā)展的需求,是實現中國夢的必要條件,為高校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契機,也對高校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教務管理作為高校管理的重要一環(huán),具有帶頭作用。高校的辦學模式、教學模式迅速發(fā)生變化,原有的直線型、集中式教務管理模式已經成為束縛教學改革的重要因素,無法滿足新形勢下高校教務管理的實際需求。在教務工作中,采用分層次管理,能解決很多實際問題[2]。
2.1? 校級教務部門業(yè)務過于集中
高校往往將與教學運行有關的各種業(yè)務集中起來,設置專門機構(該機構以下統(tǒng)稱教務部門)進行管理,能夠更好地統(tǒng)籌學校資源、協(xié)調工作安排,保證教學的有序和教育資源投入的公平。但辦學規(guī)模的擴大、辦學自主權限的增加,直接導致師生人數、學科(專業(yè))和開設課程數量顯著增加,也促使高校在教育以外的社會職能不斷擴展。教務部門的業(yè)務量也因此不斷增加,業(yè)務流程和部門結構均趨于復雜。
2.2? 管理任務繁重使研究、規(guī)劃、督查指導等職能缺失
集中、復雜和激增的業(yè)務量,直接導致校級教務部門有限的工作人員承擔著大量具體的事務性工作,很難有精力顧及開展教育管理研究、制定發(fā)展規(guī)劃、完成檢查督導和教學指導的工作,直接導致這些教務管理中至關重要的職能或無力顧及形同虛設,或假手他人勉強維持。
2.3? 校級教務部門與院系等教學主體部門管理銜接問題
時代的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學科(專業(yè))對學生的素質和能力需求也有著極大的區(qū)別,直接導致不同學科(專業(yè))教學活動的開展各具特點。但長期以來,高校教務工作多堅持學校整體的統(tǒng)一,而作為教學主體的院(系)等部門也習慣于直接傳達或落實,很少也很難結合自身教學活動的情況有區(qū)別地落實和實施教務管理工作。因此,學校教務管理與一線的教學實際很容易產生脫節(jié)。
2.4? 人員配置與發(fā)展問題
教務管理業(yè)務的繁瑣和對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影響,導致教務管理工作崗位不可缺少,崗位工作人員難以脫身。這就造成了教務部門工作中的多個難題。
首先,業(yè)務種類的不斷增加,要求教務部門設置更多的崗位、配置更多的業(yè)務人員應對不斷增加的工作。這顯然與高校重視教學、科研的師資隊伍建設思想相悖,直接表現為人力資源緊缺,工作人員業(yè)務壓力大。
其次,業(yè)務復雜程度的提高,對人員的業(yè)務水平和應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工作人員開展研究工作和參與進修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與人員有限、難以顧及這些工作的教務管理實際情況顯然是矛盾的。
最后,當前教務管理體系的特點決定了人員與崗位的對應,一旦有人離崗,必然在一定時間內影響對應業(yè)務的開展效率。這極大地限制了教務部門人員的流動,既不利于管理工作的長期穩(wěn)定,又對工作人員的自身有著不能忽視的影響。
3? ? 高校教務工作分層次管理的思考
3.1? 提升管理實效是實施分層次教務管理的目的
分層次的教務管理工作結構,打破了傳統(tǒng)集中式、直線型教務管理的慣用模式,降低了教務部門作為原本業(yè)務集中點的壓力,實現了業(yè)務的分流。一方面,業(yè)務的分流使教務部門的業(yè)務壓力降低,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管理研究、督查引導工作上,進而促進工作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業(yè)務的分流意味著參與工作的人員增加,在有效監(jiān)督和引導下,必然能夠實現管理實效的提升。
3.2? 以校院系組織結構分層是分層次教務管理的外在表現
高校實施教務二級管理是近年來高校教務管理工作改革的熱點之一,也是很多高校所提出的教務管理創(chuàng)新點,國內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高校教務的二級管理,其根源在于高校擴招后,原有的教務管理體系無法適應發(fā)展需要,而隨著校內二級學院和具有更高獨立性的專業(yè)系的成立,二級教學部門職能逐漸擴大、機構逐漸健全,可以在學校教務部門統(tǒng)一領導下,獨立完成本部門內的教務管理工作[3]。以學校內部機構的劃分,將教務管理分為校級教務管理、教學院系教務管理兩個層次,是分層次管理理念在教務管理中的樸素應用,是當前分層次教務管理的外在表現之一。